1、用PacketTracer(5.3或以上版本)打开文件51_NAT_Testing.pkt.pkt。在R1上已经配置好了NAT:192.168.1.0/24的私网地址被动态映射到公网地址220.173.141.17及220.173.141.18,192.168.1.10/24被静态映射到公网地址220.173.141.21。公网地址范围为220.173.141.16/29。
2、可访问性验证:
1)分别用PC0、PC1访问PC2,看看是否可以连通?如果不能,试跟踪并记录连接中断的地方。
答:a、pc0访问pc2:,能连通。
B、pc1访问pc2:能通过。
2)用PC2分别访问PC0、PC1,看看是否可以连通?如果不能,试跟踪并记录连接中断的地方。
答:不能连通,都是在R2处中断,不能继续往下走,在到达R2后直接返回
3)总结NAT内外网相互访问的规则。
答:内网可以互相访问;当内网想要访问外网时,路由器会把私网fixhi映射到公网地址上,以便内网可以访问外网,当外网想要访问内网时,在路由器上并不会映射内网地址,所以外网不能访问内网。
3.动态PAT工作原理验证。
1) 用PC1通过自定义HTTP数据包访问Web服务器,观察并记录:访问开始之前的NAT表,数据包第一次到达R1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包第一次到达R1后的NAT表,数据包第一次出R1出来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包第一次从R1出来后的NAT表,数据包第二次(从R2过来)到达R1后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包第二次到达R1后的NAT表,数据包第二次从R1出来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包第二次从R1出来后的NAT表。
答:用PC1通过自定义HTTP数据包访问Web服务器,观察并记录:
具体记录:
访问开始之前R1的NAT表:
A、数据包第一次到达R1时的源ip地址为:192.168.1.34(pc1的ip地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