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定时器调研

TCP常用的四种定时器:

  • 重传定时器

  • 坚持定时器

  • 保活定时器

  • 时间等待定时器

具体介绍:
(1)重传定时器

①应用场景: TCP报文段超时

② 特点:对于tcp协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现没有收到ACK,就会重新发送消息,如果还没有收到ACK,继续重新发送消息,每次重新发送消息的时间间隔不同,默认第一次重传是发现超时后1s,第二次重传是第一次重传后3s,第三次是6s;

③重传时间=2*RTT
计算RTT常用的公式是:RTT=previous RTT*i + (1-i)*current RT
(i的值通常取90%,即新的RTT是以前的RTT值的90%加上当前RTT值的10%)

(2)坚持定时器

①应用场景:一方滑动窗口为0之后,另外一方停止传输数据,进入坚持定时器的轮询,直到滑动窗口不再为0了。为了解决零窗口大小通知可能导致的死锁问题。

②特点:
TCP为每一个连接设有一个坚持定时器(也叫持续计数器)。只要TCP连接的一方收到对方的零窗口通知,就启动坚持定时器。若坚持定时器设置的时间到期,就发送一个零窗口控测报文段(该报文段只有一个字节的数据,它有一个序号,但该序号永远不需要确认,因此该序号可以持续重传),之后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一、对方在收到探测报文段后,在对该报文段的确认中给出现在的窗口值,如果窗口值仍未零,则收到这个报文段的一方将坚持定时器的值加倍并重启。坚持计数器最大只能增加到约60秒,在此之后,每次收到零窗口通知,坚持计数器的值就定位60秒。

二、对方在收到探测报文段后,在对该报文段的确认中给出现在的窗口值,如果窗口不为零,那么死锁的僵局就被打破了。

三、该探测报文发出后,会同时启动重传定时器,如果重传定时器的时间到期,还没有收到接收到发来的响应,则超时重传探测报文。

(3)保活定时器

①应用场景:当两个TCP连接间出现长时间没有数据传输时;

②特点:
每当服务器收到客户的信息,就将保活定时器复位,超时通常设置2小时,若服务器超过2小时还没有收到来自客户的信息,就发送探测报文段,若发送了10个探测报文段,每75s发送一个,还没收到响应时,则终止连接。

(4)时间等待定时器(Time_Wait)

①应用场景:TCP四次挥手后;

②特点:主动发起TCP断开的一方需要保持2MSL的时间等待定时器,主要是考虑到四次挥手的最后一个ACK包对方没有收到,那么对方会重发FIN包,这么一来一回就是2倍的MSL时长。

基于STM32的地下室安防通风除湿系统设计方案 一、方案背景与目标 (一)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下室在住宅、商业及工业领域应用广泛,但因其通风不畅、光照不足,常处于高湿、高污染和封闭环境,易出现空气质量恶化、墙体发霉、水体渗漏等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等安全隐患。 (二)目标 设计一套以STM32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安防通风除湿系统,集成环境监测、安防预警与自动调控功能,提升地下室管理的可视化与智能化水平,解决地下室环境问题,为地下空间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方案。 二、系统总体设计 (一)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感知层-控制层-应用层”三层架构。感知层由温湿度、空气质量、水位、火焰、人体红外等传感器组成,负责采集地下室环境数据;控制层以STM32F103C8T6单片机为核心,处理传感器数据并控制执行元件;应用层通过OLED显示和WiFi模块实现本地信息展示与远程云端交互。 (二)工作原理 传感器实时采集地下室环境数据,传输至STM32单片机进行处理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若有异常,单片机控制风扇、蜂鸣器、语音播报模块等执行元件做出相应响应,同时通过OLED显示屏显示环境参数和系统状态,并利用WiFi模块将数据传输至云端平台,用户可通过移动端设备远程监控和操作地下室环境。 三、硬件设计 (一)核心控制单元 选用STM32F103C8T6最小系统板作为控制核心,其具有高性能、低功耗、丰富外设等特点,可满足系统控制需求。 (二)传感器模块 - 温湿度传感器:选用DHT11,用于采集地下室温度和湿度数据。 - 空气质量传感器:采用MQ-2,可检测空气中的烟雾、一氧化碳等气体浓度。 - 水位传感器:使用探针式水位传感器,监测地下室是否有水体渗漏。 - 火焰传感器:选用红外火焰传感器,检测地下室是否发生火灾。 - 人体红外传感器:采用HC-SR501,感知地下室是否有人入侵。 (三)执行元件模块 - 风扇:用于通风除湿,改善地下室空气质量。 - 蜂鸣器:在检测到异常情况时发出报警声音。 - 语音播报模块:播报异常信息,提醒用户注意。 (四)显示与通信模块 - OLED显示模块:采用SSD1306,实时显示地下室环境参数和系统状态。 - WiFi模块:选用ESP8266-01s,基于MQTT协议实现与云端平台的数据交互,使用户可远程监控和操作地下室环境。 (五)电源管理模块 设计电源管理电路,为系统各模块提供稳定的电源,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四、软件设计 (一)系统软件架构 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控制策略执行模块、显示模块和通信模块。 (二)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 研究温湿度、空气质量、火焰、水位与红外信号的处理算法,建立环境状态识别模型,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滤波、校准等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控制策略设计 - 自动控制模式:根据环境数据自动判断是否启动风扇、蜂鸣器等设备,实现通风除湿和安防预警功能。 - 手动控制模式:用户可通过按键或APP远程控制相关设备状态。 - 异常应急响应策略:研究不同控制模式间的切换逻辑以及系统异常状态下的应急响应策略,确保系统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四)显示与通信设计 - OLED显示设计:研究多参数数据显示的排布方式、屏幕刷新策略以及与控制系统的同步更新机制,确保环境参数和系统状态能够实时、清晰地显示在OLED显示屏上。 - WiFi通信设计:基于ESP8266-01s模块和MQTT协议,研究传感器数据打包格式、通信频率、远程命令解析与执行机制,实现与云端平台的数据交互,使用户可通过移动端设备远程监控和操作地下室环境。 五、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多传感器异步数据采集与融合算法 设计多传感器异步数据采集与融合算法,确保在不同时间尺度与不同精度数据下的实时性与有效性。通过时间戳标记、数据同步处理等方法,对多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提高系统对地下室环境状态的判断准确性。 (二)系统误判控制与稳定性保障 研究复杂环境因素下的系统误判控制与稳定性保障方法,避免多重因素叠加导致控制逻辑紊乱。采用冗余设计、容错处理等技术,对传感器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和异常检测,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三)嵌入式系统多线程任务调度与响应延迟优化 针对嵌入式系统在资源有限条件下的多线程任务调度与响应延迟优化问题,采用优先级调度算法、任务分时处理等技术,合理分配系统资源,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降低响应延迟。 (四)远程通信信号干扰与断链重连机制 研究远程通信在实际地下空间应用中的信号干扰、传输延迟与断链重连机制。采用信号增强技术、数据重传协议等方法,提高远程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用户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地下室环境数据和控制地下室设备。 (五)极端状态下的控制逻辑优先级调度 设计控制逻辑在突发火灾、水浸等极端状态下的优先级调度与自动响应机制。根据异常情况的严重程度,设置不同的控制优先级,确保系统在极端状态下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出响应,保障地下室的安全。 六、可行性分析 (一)技术基础 基于STM32平台,选用成熟的传感器与WiFi模块,硬件技术成熟,易获取且成本低。采用CubeMX等工具便于程序开发与模块配置,软件技术基础扎实。 (二)硬件条件 系统所需的传感器、执行元件、显示与通信模块等硬件设备市场上均可购得,且价格相对较低,硬件条件具备。 (三)软件支撑 有丰富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工具和库函数支持,如Keil MDK、STM32CubeMX等,便于软件开发和调试。 (四)应用背景 地下室环境问题普遍存在,该系统设计符合实际需求,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基础。 七、研究方法与手段 (一)文献综述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了解嵌入式安防系统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实现方式,为系统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二)网络调研法 通过网络调研分析地下室安防与通风除湿产品功能配置,借鉴现有产品的优点,为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三)系统建模与实验验证法 搭建硬件平台并编写程序,结合传感器开展功能测试与联动实验,验证系统实用性与稳定性,不断优化系统设计。 八、进度安排 (一)第1阶段 完成课题调研与系统设计方案,明确系统功能需求和技术指标。 (二)第2阶段 进行硬件选型、电路设计与模块焊接,搭建系统硬件平台。 (三)第3阶段 编写程序,实现传感器采集、显示与控制等功能,完成系统软件设计。 (四)第4阶段 完成系统集成与调试,测试系统稳定性与响应能力,优化系统性能。 (五)第5阶段 整理成果,完成论文撰写与材料提交。 九、预期成果 设计并实现一套基于STM32的地下室安防通风除湿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地下室环境参数,自动进行通风除湿和安防预警,支持本地显示和远程监控操作,为地下室环境安全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生成一下此设计的结构
最新发布
06-28
<think>我们正在设计一个基于STM32F103C8T6的智能地下室环境监控系统。系统需要包含传感器数据采集、自动控制策略、OLED显示和WiFi远程通信功能。下面将详细描述系统架构和模块划分。 ##系统总体架构系统采用分层架构,分为硬件层、驱动层、服务层和应用层。1.**硬件层**:STM32F103C8T6微控制器、传感器模块(温湿度、有害气体、光照等)、执行器(风扇、除湿机、报警器)、OLED显示模块、WiFi模块(如ESP8266)。2.**驱动层**:为各硬件提供底层驱动,包括ADC采集驱动、I2C驱动(用于OLED和部分传感器)、UART驱动(用于WiFi通信)、GPIO驱动(控制执行器)。 3. **服务层**:提供数据采集服务、控制逻辑服务、显示服务、通信服务。4.**应用层**:主程序协调各模块工作,实现监控系统整体功能。##模块详细划分###1.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 **功能**:采集环境参数,包括温湿度、有害气体(如CO、甲烷)、光照强度、水浸检测等。- **传感器选型**:-温湿度:DHT11或DHT22(单总线通信)-有害气体:MQ系列传感器(模拟电压输出,需ADC采集)-光照:光敏电阻或BH1750(I2C接口)-水浸检测:使用电极式传感器(数字或模拟输出) -**实现方式**:-初始化各传感器接口(ADC、单总线、I2C)。-定时读取传感器数据(例如每2秒读取一次)。-数据滤波处理(如滑动平均滤波)。###2.自动控制策略模块- **功能**:根据采集的数据,自动控制通风设备、除湿设备、报警设备。- **控制逻辑**:-温湿度控制:当温度超过阈值(如30℃)或湿度过高(如70%)时,启动风扇和除湿机。-有害气体控制:当检测到有害气体浓度超过安全阈值,启动通风并触发声光报警。-水浸报警:检测到水浸时,立即触发报警。 -**实现方式**:-使用状态机管理不同环境状态。-控制执行器(通过GPIO控制继电器或晶体管开关)。 ###3. OLED显示模块-**功能**:实时显示环境参数和系统状态。- **实现方式**:-使用SSD1306驱动的OLED(I2C接口)。-编写显示驱动函数,支持显示中文字符和图形(需要字库)。-显示内容:温湿度、气体浓度、设备开关状态、报警信息等。-示例代码(初始化部分):```cvoidOLED_Init(void) {OLED_WriteCommand(0xAE);//关闭显示OLED_WriteCommand(0xD5); //设置显示时钟分频比/振荡器频率OLED_WriteCommand(0x80);OLED_WriteCommand(0xA8);//设置多路复用率OLED_WriteCommand(0x3F);OLED_WriteCommand(0xD3); //设置显示偏移OLED_WriteCommand(0x00);OLED_WriteCommand(0x40); //设置显示开始行OLED_WriteCommand(0xA1);//设置段重定向OLED_WriteCommand(0xC8); //设置COM扫描方向OLED_WriteCommand(0xDA);//设置COM硬件配置OLED_WriteCommand(0x12); //参考引用[^1]中的配置OLED_WriteCommand(0x81); //设置对比度控制OLED_WriteCommand(0xCF);//参考引用[^1]//...其他初始化命令OLED_WriteCommand(0xAF);//开启显示}``` ###4. WiFi远程通信模块- **功能**:将环境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如阿里云、OneNET),并接收远程控制指令。 -**实现方式**:-使用ESP8266模块(通过UART与STM32通信)。-通信协议:MQTT或HTTP。-实现AT指令解析与发送。-数据上传格式(JSON示例):```json{"temp":25.6,"humi":60.2,"gas":120,"alarm":0}```##系统工作流程1.系统上电初始化各硬件模块。2.进入主循环:-采集传感器数据。-执行自动控制策略。-更新OLED显示。-定时通过WiFi上传数据。-检测是否有远程指令(如手动控制),并执行相应操作。##注意事项-电源管理:地下室可能供电不便,考虑低功耗设计(如休眠模式)。 -可靠性:传感器数据异常处理、看门狗定时器防死机。 -扩展性:预留接口以便增加传感器。以上设计可满足智能地下室环境监控的基本需求,实际开发中需根据具体硬件调整驱动和参数。 [^1]:参考OLED初始化命令设置。§§相关问题§§1.如何优化STM32F103C8T6的ADC采集精度? 2.如何设计地下室环境监控系统的低功耗策略? 3.如何实现STM32与ESP8266的稳定通信?</think>### 基于STM32F103C8T6的智能地下室环境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 一、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采用分层模块化设计,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环境参数,STM32F103C8T6作为核心控制器进行决策,实现自动通风/除湿控制、OLED本地显示和WiFi远程监控。架构分为四层: ``` 传感器层 → 控制层(STM32) → 执行层 → 通信层 ``` #### 二、硬件模块划分 1. **核心控制器** - STM32F103C8T6(72MHz Cortex-M3,64KB Flash) - 外设接口分配: - ADC1:传感器模拟信号采集 - I2C1:OLED显示驱动 - USART1:WiFi模块通信 - GPIO:继电器控制引脚 2. **传感器模块**(地下室环境监测) | 传感器类型 | 检测参数 | 接口方式 | 推荐型号 | |------------------|-----------------|------------|----------------| | 温湿度传感器 | 温度/湿度 | 单总线 | DHT22 | | 气体传感器 | CO₂/甲烷浓度 | ADC | MQ-135 | | 光照传感器 | 环境光强 | ADC | BH1750 | | 水浸传感器 | 积水检测 | 数字输入 | 电极式传感器 | 3. **执行器模块** - 通风系统:DC风扇(GPIO控制继电器) - 除湿系统:除湿机(PWM控制功率) - 声光报警:LED+蜂鸣器(紧急状态触发) 4. **显示模块** - 0.96寸OLED(128×64,SSD1306驱动) - 初始化配置参考: ```c OLED_WriteCommand(0xDA); // COM引脚配置 OLED_WriteCommand(0x12); // 交替模式[^1] OLED_WriteCommand(0x81); // 对比度控制 OLED_WriteCommand(0xCF); // 值=207/255[^1] ``` 5. **通信模块** - ESP8266 WiFi模块(AT指令集) - 透传协议:MQTT over TCP - 数据上报频率:5秒/次(可远程配置) #### 三、软件架构设计 ```mermaid graph TB A[主控模块] --> B[传感器采集] A --> C[控制决策] A --> D[OLED显示] A --> E[WiFi通信] B -->|ADC/DMA| F[温湿度数据] B -->|I2C| G[光照数据] C --> H[PID控制算法] H --> I[风机PWM输出] H --> J[除湿机继电器] E --> K[数据封装] K --> L[上传云平台] ``` #### 四、关键功能实现 1. **数据采集处理** - ADC多通道扫描(DMA传输降低CPU负载) - 数据滤波:滑动窗口平均算法 $$ \bar{x} = \frac{1}{n}\sum_{i=k-n+1}^{k} x_i $$ - 采样周期:500ms(可配置) 2. **自动控制策略** - 通风控制逻辑: ```c if (CO2 > 1000ppm || temp > 30°C) 启动风机并调节PWM占空比; ``` - 除湿优先级机制: `湿度阈值 > 温度阈值 > 气体浓度` 3. **OLED显示设计** - 页面布局: ``` [页1] 实时数据:温度:25.3℃ 湿度:65% [页2] 设备状态:风机:70% 除湿机:ON [页3] 报警信息:CO2浓度超标! ``` 4. **WiFi通信协议** - 数据帧格式(JSON): ```json { "dev":"Cellar_01", "temp":25.3, "humi":65, "gas":850, "fan_pwm":70 } ``` - 指令响应机制: ```c if (收到"FAN=100") 设置风机全速运行; ``` #### 五、电源与安全设计 - 供电方案:12V DC输入 → LM2596降压至5V → AMS1117转3.3V - 看门狗:独立硬件看门狗+软件喂狗 - 异常处理:传感器断线检测(ADC值域校验) #### 六、开发工具链 - IDE:STM32CubeIDE + Keil MDK - 调试工具:J-Link SWD调试 - 协议分析:串口助手+MQTT.fx [^1]: OLED初始化配置参考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