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于阅读经典教材,我会试着采用如下的方法:
*1。坚持连续的阅读*
关键是*连续*,我本人不主张那种"这周看100页,下周休一周,再过一周再看几页"的这种不均匀的阅读
方式,现代社会里,我们接触到的事物,需要处理的事情都是非常繁多的,而个体的处理能力,记忆能力
是有限的,所以,如果阅读一本书的间隙太长,很可能你读到第150页的内容时,会发现自己已经淡忘了
前面的很多内容,这种淡忘在阅读过程中肯定在所难免,但是不规律,不连续的阅读引起的淡忘效果要明
显得多。 一股作气的策略,在读书过程中也适用。
*2。坚持思考*
早就有古人说过"学而不思则罔",长时间的阅读,却不去花时间思考why and how?会让自己退化为一个
知识存储机器,达不到提升理解力的效果了。对书本上的东西,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所掌握的往往浮于表
象,只有真正经过自己深入思考,推敲的,才能更有效的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3。坚持作题*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我很排斥作题,觉得作题实在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弊端,但多年之后,经历过一些认
知,学习上的困境,也走过一些弯路之后,我现在的体会是,作题是一种很有效的巩固所学,扎实所学的
方式。只不过,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作题本身在功利方面的回报,容易激发起人的心理反弹,以致于
个体一旦获得自由学习的环境以后,会倾向于排斥这种方式了。
有很多时候,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已经明白了作者所说的某句话,某个意思了,而实际上却未
必如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知识结构,注定了读者与作者经常会在相同的某个描述上存在理解偏差。作
者实际想阐明的意图是*a*,他用来阐明意图*a*的描述是*B*,而读者在读完描述*B*以后所建立起来的初始理解
则可能是*c*,*c*与*a*可能存在交集,也可能不存在交集。不通过作题,仅仅思考,是很难确立自己对作者的
主要意图的理解是不是存在偏差。而通过作题,往往能发现自己在理解上的偏差和盲点,让自己对描
述*B*的理解更接近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原始意图*a*了。
*4。坚持阶段性地作读书笔记。*
个人觉得,阶段性地作读书笔记,有那么几分"跳出画外看画"的感觉,不停地阅读,思考,作题,会让
自己一直纠缠于书本,教材的细节,而适时地跳出来,作一个小结,会有助于自己廓清方向,梳理思路,
不囿于一书一时,另一方面,还能起到巩固所学的目的。至于查找资料,互为印证,因为现在的精力实在
是有限,也跟自己的惰性有关,现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作得还很不够,(个人感觉,作学术研究的话,
查找资料,互为印证是必要条件,而仅仅是求知的话,则不那么紧迫。)但是上面所述的四点,自己在阅
读经典教材类的图书的过程中还是基本在一直坚持的。
最后引用法国学者Pascal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作为此贴的结尾吧:
*"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
以前自己读书的时候,根本无所谓总结,思考与提高。
现在,开始,*我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心中始终抱着一个目标,就是最终要能写出一篇很好的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