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观看前的提示,由于博客的创作器因为某些不可知的原因无法正确的识别*(仅限于在算式之间),所以如果有理解不了的表达式建议进行乘法带入,多半是对的。
关于预处理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早都明白的,起码在学习C语言的时候就应该有所了解,可惜我现在才想到这个问题。
ps:以下的叙述多半是百度百科上的原句,我会对其中的某些语句进行解释说明,方便理解。
程序设计语言的预处理的概念:在编译之前进行的处理。 C语言的预处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宏定义; 2.文件包含; 3.条件编译。 预处理命令以符号“#”开头。
1.宏定义
1.不带参数的宏定义:
宏定义又称为宏代换、宏替换,简称“宏”。
格式:
#define标识符文本
其中的标识符就是所谓的符号常量,也称为“宏名”。
预处理(预编译)工作也叫做宏展开:将宏名替换为文本(这个文本可以是字符串、可以是代码等)。
掌握"宏"概念的关键是“换”。一切以换为前提、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要换,准确理解之前就要“换”。
即在对相关命令或语句的含义和功能作具体分析之前就要换:
例:
#define PI 3.1415926
把程序中全部的标识符PI换成3.1415926
说明:
(1)宏名一般用大写
(2)使用宏可提高程序的通用性和易读性,减少不一致性,减少输入错误和便于修改。例如:数组大小常用宏定义
(3)可以用#undef命令终止宏定义的作用域
(4)宏定义可以嵌套
2.带参数的宏:
除了一般的字符串替换,还要做参数代换
格式:
#define 宏名(参数表) 文本
例如:#define S(a,b) ab
area=S(3,2);第一步被换为area=ab; ,第二步被换为area=32; //这个过程一定要关注与换,这个是宏的关键定义点。
类似于函数调用,有一个哑实结合的过程:
(1)实参如果是表达式容易出问题
#define S® rr //如果一定要传递表达式的话,那么一定要记得在表达式外面加括号
area=S(a+b);第一步换为area=rr;,第二步被换为area=a+ba+b;
正确的宏定义是#define S® (®®)
(2)宏名和参数的括号间不能有空格
(3)宏替换只作替换,不做计算,不做表达式求解
(4)函数调用在编译后程序运行时进行,并且分配内存。宏替换在编译前进行,不分配内存
(5)宏的哑实结合不存在类型,也没有类型转换。
(6)宏展开使源程序变长,函数调用不会
(7)宏展开不占运行时间,只占编译时间,函数调用占运行时间(分配内存、保留现场、值传递、返回值)
文件包含
一个文件包含另一个文件的内容
格式:
#include “文件名”
或
#include <文件名>
编译时以包含处理以后的文件为编译单位,被包含的文件是源文件的一部分。
编译以后只得到一个目标文件.obj
被包含的文件又被称为“标题文件”或“头部文件”、“头文件”,并且常用.h作扩展名。
修改头文件后所有包含该文件的文件都要重新编译
头文件的内容除了函数原型和宏定义外,还可以有结构体定义,全局变量定义:
(1)一个#include命令指定一个头文件;
(2)文件1包含文件2,文件2用到文件3,则文件3的包含命令#include应放在文件1的头部第一行;
(3)包含可以嵌套;
(4)<文件名>称为标准方式,系统到头文件目录查找文件,
"文件名"则先在当前目录查找,而后到头文件目录查找;
(5)被包含文件中的静态全局变量不用在包含文件中声明。
条件编译
有些语句希望在条件满足时才编译。
格式:(1)
#ifdef 标识符
程序段1
#else
程序段2
#endif
或
#ifdef
程序段1
#endif
当标识符已经定义时,程序段1才参加编译。
格式:(2)
#ifndef 标识符
#define 标识1
程序段1
#endif
如果标识符没有被定义,则重定义标识1,且执行程序段1。
格式:(3)
#if 表达式1
程序段1
#elif 表达式2
程序段2
……
#elif 表达式n
程序段n
#else
程序段n+1
#endif
当表达式1成立时,编译程序段1,当不成立时,编译程序段2。
使用条件编译可以使目标程序变小,运行时间变短。
预编译使问题或算法的解决方案增多,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此外,还有布局控制:#pragma,这也是我们应用预处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功能是为编译程序提供非常规的控制流信息。
看过了上面的一系列的语言叙述,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补充的,对于初步了解已经完全够用了,我决定用一个程序进行收尾。
#ifdef WINDOWS
#define MYTYPE long
#else
#define MYTYPE double
#endif
//#define WINDOWS
#include "hello.h"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main()
{
MYTYPE a;
cin >> a;
cout << sizeof(a) << endl;
}
第一个代码片描述的是一个自定义的头文件,该头文件的大体含义是,我们在预编译中进行一个是否定义WINDOWS标识符的判断,如果我们定义了该标识符,那么我们将包含该头文件中的所有MYTYPE类型变为int类型(MYTYPE是一个宏定义,根据上面描述,它会在预编译时被替换为对应的类型),反之,在预编译中我们将包含该头文件的源程序中所有MYTYPE类型变为double类型。
第二个代码片中,我们首先在#include "hello.h"该语句的前面进行define WINDOWS。这大致可以看成,在预编译的时候,执行预编译的程序将包含的头文件中的代码拷贝到我们的源程序中,之后将其中的宏定义进行对应的替换,那么在检查到hello.h头文件的时候,预编译程序可能会根据预编译指令#ifdef等等进行一个判断,鉴于在当前程序中,我们已经在之前定义了WINDOWS标识符,所以预编译程序会对#define MYTYPE long该语句进行预编译,将MYTYPE标识符的值与int类型进行替换,在程序执行阶段,我们可以得到MYTYPE类型的大小为4个字节,由此可以确定MYTYPE为int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