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思维一例(北京的堵车现象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北京从二环不断向外扩展至七环的过程,揭示了缺乏系统化思维导致的城市交通问题。指出每次道路扩建虽暂时缓解交通压力,却因刺激汽车消费而陷入新一轮拥堵循环。同时,公共交通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交通状况。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系统化思维一例(北京的堵车现象分析)

[size=medium]这两天在朋友推荐下,看了看<<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书里面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一个系统的复杂性,不可控性和无法预见的特点.今天我忽然想到,北京的交通和堵车情况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
据说,北京刚建国时,人口不过五十万,大多居住在城墙之内,今天的二环.机动车的数量,大约不过几千辆.
而今,北京的市区范围已经扩到五环,而且正在向六环,七环扩展.人口已经是一千八百万左右,机动车数量约300万辆.

我1992年到的北京,记得10月1日那天,三环路通车了,还组织了学校的学生在三环上面走一圈,庆祝庆祝.到94年的时候,三环架起了立交桥.然后是四环,五环,六环,七环.

也许这个就是典型的缺乏系统化思维造成的后果.

这个思维方式是线性的.为啥堵车?因为路少,那么就扩路,扩大市区范围.于是乎二环扩到三环,三环扩到四环.但问题在于市区的扩大,又使得外围的人口密度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又再次扩路.
道路拓宽以后,汽车出行便利了.于是就刺激了居民的汽车消费,你也买我也买,很快道路上就堵满了汽车,道路再次被堵塞.于是新的一轮循环开始了,继续开路,继续更多的车,继续堵塞.

道路堵塞以后,公共汽车变得时间上不够可靠.于是更多的人被迫选择地铁出行.结果地铁里面人满为患,接近人类能够忍受的极限.地铁中恶劣的生态环境,又再次刺激人们购买自己的机动车,为现在已经快崩溃的交通状况添砖加瓦.

从每个个人的个体选择来看,无论是选择坐公交,住郊区,修环路,挤地铁,拓马路,都是有相当的合理性的;但不行的是,每个个体,或者每个政府部分,为了缓解交通压力的努力,全部汇集到一起,却造成了北京的交通每况愈下.在可预见的将来,将越来越糟糕.

这个情况,不禁让人联想到<<人月神话>>中对焦油坑的描述,动物们挣扎的越厉害,陷落的越快.因为这个事情是一个复杂的交互系统,参与其中的人,作出的每一项决定,除了当下立即可以看到的,局部的效果外,对于周围的外部环境,还会产生长期的,暂时看不到的效果.因此一项政策的出台,最后造成的实际效果,往往和他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最新的一个例子就是,在奥运会期间要搞单双号出行.结果呢,有的人就又买了一辆车,一辆单号,一辆双号.如果长期坚持搞下去的话,路上的车一辆不会少,车库里面的车倒是可以多一倍出来.
[/size]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