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模型

OSI/RM,即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是ISO于1978年在网络通信方面所定义的开放系统互联模型。它是一个描述网络层次结构的模型,保证了各种类型网络技术的兼容性、互操作性。在OSI参考模型种,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送被分为7个较小且更容易管理的问题,每个小问题都由模型的一个层来解决。第1层到第3层属于OSI网络模型的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连接的链路;第4层到第7层为OSI通信模型的高四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上层提供服务。


第一层  物理层(Physical  Layer)怎么利用物理媒体?
物理层规定了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体。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物理层代表性设备:集线器(简称HUB)、中继器。这两个设备的作用是对信号的处理,共同的特点:把信号接继续,整形,放大。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每一步该怎么走?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一定的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数据链路层代表性设备:网桥、交换机

3、网络层(Network Layer)走哪条路去?
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网络层代表性设备:路由器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对方在哪?
传输层是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段(segment)。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5、会话层(Session Layer)该谁说话?从哪开始说?
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比如:打手机可以暂停,和另一个人通话,再比如两个QQ之间的会话区分。

6、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对方看起来像什么?
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表示层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比如图片格式、声音格式、以及视频语音格式

7、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做什么?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SMTP、POP3等。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Kotlin语言在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方面的特性和优势,结合详细的代码案例,展示了Kotlin的核心技巧和应用场景。文章首先介绍了高阶函数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解释了它们如何简化集合操作和回调函数处理。接着,详细讲解了Kotlin Multiplatform(KMP)的实现方式,包括共享模块的创建和平台特定模块的配置,展示了如何通过共享业务逻辑代码提高开发效率。最后,文章总结了Kotlin在Android开发、跨平台移动开发、后端开发和Web开发中的应用场景,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指出Kotlin将继续在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领域不断完善和发展。; 适合人群:对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感兴趣的开发者,尤其是有一定编程基础的Kotlin初学者和中级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Kotlin中高阶函数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方法及其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场景;②掌握Kotlin Multiplatform的实现方式,能够在多个平台上共享业务逻辑代码,提高开发效率;③了解Kotlin在不同开发领域的应用场景,为选择合适的技术栈提供参考。;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结合了大量代码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Kotlin的函数式编程特性和跨平台开发能力。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代码案例,以加深理解和掌握。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利用历史速度命令(HVC)增强仿射编队机动控制性能的方法。论文提出了HVC在仿射编队控制中的潜在价值,通过全面评估HVC对系统的影响,提出了易于测试的稳定性条件,并给出了延迟参数与跟踪误差关系的显式不等式。研究为两轮差动机器人(TWDRs)群提供了系统的协调编队机动控制方案,并通过9台TWDRs的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稳定性和综合性能改进。此外,文中还提供了详细的Python代码实现,涵盖仿射编队控制类、HVC增强、稳定性条件检查以及仿真实验。代码不仅实现了论文的核心思想,还扩展了邻居历史信息利用、动态拓扑优化和自适应控制等性能提升策略,更全面地反映了群体智能协作和性能优化思想。 适用人群:具备一定编程基础,对群体智能、机器人编队控制、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HVC在仿射编队控制中的应用及其对系统性能的提升;②掌握仿射编队控制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控制器设计、稳定性分析和仿真实验;③学习如何通过引入历史信息(如HVC)来优化群体智能系统的性能;④探索中性型时滞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及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其他说明:此资源不仅提供了理论分析,还包括完整的Python代码实现,帮助读者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仿射编队控制技术。代码结构清晰,涵盖了从初始化配置、控制律设计到性能评估的各个环节,并提供了丰富的可视化工具,便于理解和分析系统性能。通过阅读和实践,读者可以深入了解HVC增强仿射编队控制的工作原理及其实际应用效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