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tern关键字一般放置于变量或函数前,用于标示变量或函数的定义在别的文件中。当编译器遇到此变量和函数时在其他模块中寻找其定义。
1. 当出现extern "C"的时候:
主要作用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实现C++代码调用其他C语言代码。加上extern "C"后,会指示编译器这部分代码按C语言的进行编译,而不是C++的。由于C++支持函数重载,因此编译器编译函数的过程中会将函数的参数类型也加到编译后的代码中,而不仅仅是函数名;而C语言并不支持函数重载,因此编译C语言代码的函数时不会带上函数的参数类型,一般之包括函数名。
这个功能十分有用处,因为在C++出现以前,很多代码都是C语言写的,而且很底层的库也是C语言写的,为了更好的支持原来的C代码和已经写好的C语言库,需要在C++中尽可能的支持C,所以要加上extern "C".比如说:
给出一个我设计的例子:
A、B两个模块,B调用A中的代码,其中A是用C语言实现的,而B是利用C++实现的,如果想正确让cpp实现的B调用c实现的A,下面给出一种实现方法:
//A.h头文件
#ifndef __A_H //对于模块A来说,这个宏是为了防止头文件的重复引用
#define __A_H
int fun1(int, int);
#endif
//A实现文件A.C //模块A的实现部分并没有改变
#include "A.h"
int fun(int a, int b)
{
return a+b;
}
//B头文件
#idndef __B_H
#define __B_H
#ifdef __cplusplus //而这一部分就是告诉编译器,如果定义了__cplusplus(即如果是cpp文件,
extern "C"{ //因为cpp文件默认定义了该宏),则B模块采用C语言方式进行编译
#include"A.h"
#endif
… //其他代码
#ifdef __cplusplus
}
#endif
#endif
//B实现文件 B.cpp //B模块的实现也没有改变,只是头文件的设计变化了
#include"B.h"
int main()
{
cout<<fun(2,3)<<endl;
}
所以extern "C"实现的是cpp文件对于c文件的兼容。
2. 另一种情况是对于变量前面声明extern.如:extern int ext_int;
它的作用就是声明函数或全局变量的作用范围的关键字,其声明的函数和变量可以在本模块或其他模块中使用。记住它是一个声明不是定义!也就是说B模块(编译单元)要是引用模块(编译单元)A中定义的全局变量或函数时,它只要包含A模块的头文件即可,在编译阶段,模块B虽然找不到该函数或变量,但它不会报错,它会在连接时从模块A生成的目标代码中找到此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