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知道这本书,到真正读完,花了一年多时间了,拖延症不是病,拖起来真可怕。在XL实习的时候,G师兄给我推荐了两本产品入门书,一本就是王坚的《结网》,另一本是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鼓励我去深入认识产品经理的“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读书,目的在于总结别人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启发深刻思考,所以需要把思考沉淀下来,输出成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原则:
1.保持原书完整框架,用思维导图梳理内容结构;
2.抓住最主要最深刻的内容,进行咀嚼消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力求最简单、最易懂;
3.通过本书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工作学习中改进,定期回顾,形成知识体系闭环。
《结网》框架:
王坚用产品的思维来写书,思考了读书受众-产品经理、偏产品型的互联网创业者、考虑要不要成为产品经理的人,再进行内容编排,包括3部分内容:职业选择-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和发展轨迹、如何创建并发布一款互联网产品(包括获得投资)、产品之外的修养。
Pre-Alpha 职业选择
第一部分解决了产品经理“是什么”“做什么”以及产品经理的基本素养这三个问题。
1.“是什么”: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而光照多久?光强多强?光的颜色?做成什么样的光才能起到好效果?产品经理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类人。用这个故事说明,产品经理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具体地说,是发现需求,推动设计、运营、研发、测试等部门,通过产品、服务、功能等形态来满足用户需求的人。
2.“做什么”:大体来说,战略性工作占2成,阶段性工作占3成,日常工作占5成。战略性工作主要有:包括产品内部、公司内部、产业内部的战略布局,关注业界动向和用户需求以发现新的产品机会,为产品的演变、增强和改进提供建议以保障产品的竞争力。阶段性工作主要有:参与新产品开发,参与年度商业计划的确定,利用公司内外资源开展营销活动,预测竞品的动作并制定对应方案,更新迭代产品,降低成本。日常性工作主要有:收集分析竞品情报,协调设计、开发、测试、运营、客服、市场等资源以保障产品正常运作,执行商业计划(开源节流)。
3.产品经理的基本素质:好奇心-保持对世界、生活和产品的好奇心,才能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推理-敢于怀疑并提出解决方案。再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自我驱动等素质能力也是尤为重要。注意概念区别素质与能力,能力偏理性,素质是偏感性,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Alpha 创建互联网产品
一个互联网产品是怎么诞生的呢?第二部分就是讲产品从概念到投资、设计、研发、测试、运营上线的过程。下边主要记录几个重要的方法论。
1.从初步概念到概念过滤:
一个好的产品总是能够用一句话讲清楚为什么用户提供什么功能,满足什么需求,解决什么痛点,越简单越清晰。能够追溯到原始概念,比如微信的原始概念是运营商的语音通话,微信提供免费语音通信功能,是一款基于熟人社交的即时通讯应用。不要重新发明轮子,而要概念2.0化,推崇微创新,要么在蓝海中寻找差异化,要么在红海中寻找低成本。寻找全球最佳时间,不止于国内最佳实践,目前国内很多产品源自Copy to China再本地化取得了成功。进入的壁垒要恰到好处,太高自己进不去,太低别人容易进来,主要考虑三个因素:技术、成本和对特定资源的占有。商业模式是否明确,能否成为平台或者现金牛,能够或活下去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好产品。
2.把概念图纸化:
“三个文档”-BRD商业需求文档、MRD市场需求文档、PRD产品需求文档,用于将需求文档化。三者的区别与联系,BRD给老板类人物看的,主要谈产品模式、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资源模式,MRD给市场、商务、运营类同事看的,市场情况怎样,做什么产品,需要找什么用户,运营策略方向怎么定,PRD给设计、开发和测试类同事看的,主要是产品功能和FSD功能特性说明。
“三件法宝”-用xmind画产品结构图和逻辑流程图,用Axure画产品原型,用office写需求文档。
这里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讲下PRD和原型设计,PRD最主要的是解决用户需求而产出的功能设计,需要细节到可以让设计师和工程师理解,达到沟通需求的效果极好,一般结构为:用户需求、使用场景、优先级、前置条件、原型设计、后置条件,一个交互动作都是有起点、过程、终点三个要素的。原型设计,一般低保真即可,是为了更好地描述需求,只用黑白灰三种颜色,只用黑白灰三种颜色,只用黑白灰三种颜色,除非你自己也负责交互和视觉!用好黑白灰的层次区别来凸显需求的层次,颜色越深,越突出,也是越吸引用户的地方。
总之,把概念图纸化、文档化,是为了描述需求,减少沟通成本,能够完成沟通目的的文档就是好文档。
3.关注用户体验:
什么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用户使用产品时候的感受。用户对一个产品、功能或者服务的认识,需要经历三个过程,感知、认知和行动。在感知中,别让我讨厌;在认知过程中,别让我思考,强调易用性;在行动中,别让我等待,更快的达成用户目标。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具备清晰的产品逻辑,还要对自身产品的频繁使用,把自己当成小白用户,而不是专业的产品角度。需要交互和视觉设计师不断地打磨产品,以完成更好的人机交互,让用户用得爽。需要研发团队不断优化代码,甚至重构以提高产品稳定性。(用户体验可参考书籍《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敬请期待读书笔记二,此处彩蛋)
4.产品经理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原则一SMART原则-把沟通落实到位:specific具体、measurable可衡量、attainable可实现、realistic相关性、time-bound时限性。
原则二DICS评估法-对什么人说什么话:dominance支配型的老虎,influence影响型的孔雀,conscientiousness尽责型的猫头鹰,steadiness稳健型的考拉。
原则三PDCA原则-循环迭代: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处理。
原则四5W1H原则:why为什么,what做什么,how怎么做,where场景地点,who利益相关人,when时间节点。
(可参考我之前的文章-Timer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PS:产品经理也要有项目经理的能力,计划、推动,验收。当然,大公司有专业的项目经理,就不需要产品经理同时兼任这一角色了。
(产品经理与项目经理的区别,参考文章白崎-当团队里两个PM打起来了肿么破?)
5.关注数据:
产品上线后,需要通过数据情况来调整运营方案和产品迭代。从关注数据项到得出结论,我认为完整的步骤应该是数据埋点、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以下是需要注意的点子:1)数据埋点:埋点的设置要全面准确,以捕捉到用户行为和关键路径,便于更新采集;2)数据采集:通过收集埋点的数据,确保数据量达到一定量级,数据才有意义;3)数据清洗:收集到的数据不能马上拿来统计分析,要把不合理的异常数据剔除,当然有些异常数据需要去追溯源头;4)数据统计:通过Excel或SPSS等数据工具统计出数据的占比、占比率、变化量和变化率等关键指标,其中SPSS用于大量级数据处理;5)数据分析:结合产品业务的参考指标,分析数据以及数据变化背后的原因,以此发现问题所在,若是产品层面则进行需求提炼再形成产品需求,完善产品,若是运营层面的则调整运营策略。这个才是最后一步,只有通过前面的4步,得到正确的数据结果才有分析的意义。
6.拉通与更新:
拉通:业务间拉通,不仅仅只做职内的事,产品经理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有产品主人翁意识;产品间拉通,同一公司的不同产品间互相导流,以提供更好的一站式体验,增强用户粘性,前提是用户需求方向一致、用户群有较大重叠区间;线上与线下拉通,互联网产品从线上到线下,形成落地闭环,这个得看产品性质。
更新:主要是处理用户反馈、管理用户需求,在方案抉择中有ab测试和灰度发布两个重要过程,视产品需要和用户体量而定。
7.情报收集:
竞争情报是我实习产品助理的时候,J导师特意安排给我的一项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产品经理除了日常的竞品分析之外,还需要关注行业、政策、融资方面的情报,也就是用CEO的角色定义自己,跳出产品的局限性,做产品就是在打战。“天下武功,无快不破”,星空最喜欢的一句话。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Beta 主线任务之外
逆境、创新、自省、练习等等,产品经理内心需要很强大,软素质特别重要,也要会生活,不会生活的产品经理做不出好的产品。
原文出处:
http://www.pmcaff.com/article/index/385822803640448?from=related&pmc_param%5Bentry_id%5D=377962078977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