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之一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常说“光想是没用的"
因为反思的结果并不一定有价值
很可能顶多是“感悟”,离“道理”还差十万八千里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俯拾即是。举例来说;
有个女人怀孕了。
消息一传出,她就将开始获得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忠告”、“建议”或者“指导”。她很是慌张,毕竟这是第一次,尽管之前她也曾想尽一切办法学习、 准备,但还是无法避免慌张。
而那些忠告、建议和指导都听起来很有道理,起码至少有一定的道理,可要命的是,这其中还有一些实际上相互冲突但也都好像各自有些道理........最终,是否听取了那些忠告,是否落实了那些建议,是否接受了那些指导,都不重要——无论有没有那些东西,孩子终究是要出生的——他可不管妈妈慌还是不慌,懂还是不懂.........而孩子出生的那一瞬间,母亲会突然意识到,之前那些令她无所适从的各种忠告、建议、指导的绝大部分在她身上并不灵验。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这位母亲之前所听到的大多数消息其实不是“道理”, 而只是“感悟”。
并非只有科学家才要遵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也并非只有专家级别的新闻工作者才要分清 “看法与事实之间的区别”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清除地认识“道理”和“感悟”之间的巨大差异。
非所有的“感悟”都不是“道理”
但确实在更多时“个体经验”往往存在看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分不清“感悟”和“道理”是很危险的,不仅误己,还可能误人——好心办坏事的往往都是那些分不清“感悟”和“道理”的人。
然而,分清“道理”和“感悟”却并不那么容易
尽管原则相当简单明确:“ 道理”应该是普适的,而“感悟”只来自个体经验。请不要误会,并不是说“感悟”都是没用的,是在说,“感悟”不一定是普适的,非普适的“感悟”与普适的“道理”不一样,很多的“感悟”是有局限的,甚至可能会产生误导性的。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基于某种原因,所有被认为成功的人也都乐于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
当那些衣着光鲜的人站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哪怕他们头上相貌平平,也会计听众觉得光彩照人。
他们说的每句话、每个词,都仿佛饱含深意,掷地有声,字字珠孔。
台下的人,尽管脑子里浮想联翩,但还是有意挣扎着聚精会神,不得把每个字都记下来,再回去“反刍”。
可是,听众应该有自己的智慧。
只有了解了沟通的基本原理,才能避免沦落到‘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的境地。
一方面,我们倾听任何人讲话的时候,都不应该带着防备、质疑的心态,那样可能会让我们遗漏重要的信息;
因为心态会成为有色眼镜,使得我们只能收到过滤之后的信息。
但另一方面,我们最终若是对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也同样是危险的、有害的。

首先,成功者其实没有必要、没有义务,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讲述所有的细节。
相信我,如果仅仅用财富、权利、地位来衡量成功(即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么所有的成功背后都有数不尽的磨难,同时,也往充斥着大量不可告人的细节。
例如国内某大企业的老板肯定不会对所有人说他在受到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后才作出某些决定。追求巨大财富的人是如此,追求巨大权力和至高无上地位的人更是如此。
在某些事情上,每个人都应该有沉默权。
那些正在分享所谓“成功经验”的人,也应该享有这样的权利。
就好像美国警察经常说的那样:“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一切都将作为呈堂证供。”只要不是在特殊的极端情况下,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其他人讲述事情的全部细节。
但是,如果某个人把他们说的当作全部,把他们没说的当作没有,那么这个人的智商就跟寓言中那个掩耳盗铃的家伙属于同一个水平了。
其次,
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在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夸大自己曾经面临和战胜的困境,夸大自己最终成功的难度。
他们不是故意的,只是因为他们也是人,他们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 都有不同程度的虚荣心需要获得满足。
他们现在的成功是已经确定的了,所以,这成功荣耀的程度就取决于其难度,即:起点条件越差,成功显示出的难度就越高;
难度越高,获得的掌声就越多,被其他人认可的程度就越强烈。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这么做,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保护自己。
每个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这跟下棋没什么区别,不仅要不断地“进攻”。
还要稳固地“防守”。他们如此夸大自己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想表达的潜在含义是:要知道, 成功可不是说来就来的,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你还是好好想想吧。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 恐吓,和“ 欲练神功,必先自官”告在本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他们这么做的原因,还有来自观众或者听众的支持。
大多数人喜欢听成功者讲述他们的艰苦经历——越艰苦越好越“苦大仇深”越喜闻乐见。
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平淡淡的,甚至包括那些成功者中的很大-部分一部分——如果没猜错的话。
电影之所以精彩,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艺术加工,其次是压缩时间——把一生的故事用一两个小时讲出来,不波澜起伏、惊险刺激才怪。然而,真实的生活却不可能天天波澜壮阔、起起落落、惊天动地。事实上,没有谁的心脏可以承受得了这样的生活。
一方面,
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领悟“ 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
另一方面,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希望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通过艰苦奋斗才获得成功的,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自己的“不成功”, 才能更为自然地接受自己的“不成功”。
他们潜意识里的想法如果表达出来可能是这样的:“看,成功多难呀!
要付出那么多代价才可以呢!我还没付出那么多代价,没成功很正常-....事实上对那些渴望成功而又尚未成的人来说,成功人士“苦大仇深”的经历是一种多大的安慰啊!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
就算那些成功者并非有意隐瞒或者有意夸大,
他们在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时,依然可能产生种种偏差。
成功者,或者那些被认为成功的人,依然是人,不是神。既然他们还是人,就很可能有认知偏差,例如人类大脑具有的一个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
所以,成功者在给他人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掩盖那些令他们追悔莫及的错误。
因为那些经历太痛苦了,以至于他们的大脑自动把那些记忆抹掉了——如果他们的大脑功能健全的话。对于掩盖错误” 这件事更为合理的解释是:他们不是故意的,只是不知道每个人固有的认知偏差给他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而已。
他们当然会讲述自己曾经遇到的困境,但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他们的讲述中,他们最终会用无比顽强的精神摆脱那些看似不可逆转的困境一这样的讲述换来的当然是热烈的掌声。
那么,他们有没有到现在都无法解决的困难呢?我不相信他们没有,除非他们活在另外一个世界。
还有,
一定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有些时候,“成功者”的经验没什么用,因为那些经验根本就是错误的,而这一点“成功者”自己可能也不了解。
例如,他们遇到了一个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赚钱,并且赚得很多,所以从宏观上来看,根本就不是他们自己所认为的宝贵经验在起作用,而是宏观经济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但是,有谁愿意承认自己的成功跟自己的经验没有关系呢?
人类普遍拥有的一个认知偏差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昝别人或者坏运气。这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一自利性偏差。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那些“成功者”这么做的时候往往并不是有意欺骗——他们甚至出于好意。
这里提供一个很实用的建议: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不要说模仿成功者,
就算观察成功者也很困难。
成功者很多,但是,我们身边真正的成功者却很少。
成功背后的东西很难看清楚,所谓成功的真实性也很难判断,成功者们又会有意无意地美化和包装他们的经验,而这一切,都在干扰我们的判断。不过,观察失败者却相对容易得多,因为失败者的失败往往是明显的、确定的,失败的真正原因也往往很容易查实(尽管失败者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
并且,我们身边失败者的数量,显然要多F成功者的数量。如此,我们也就有了更多的观察机会。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经常碰到所谓的“幸运”——当你马上就要犯错误的时候,有人先犯了同样的错误。
不过,仅仅“专注于汲取教训,而不是幸灾乐祸”这件事本身都不容易做到。
经过这些分析,可以知道,有一句话值得牢记: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不建议的。
只有经过自己的仔细分辨,真正成功者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
需要额外注意的是,一方面要多花心思分辨,另一方面要多花时间真正了解自己,以便能够避开“一概而论、生搬硬套”可能带来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