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凡是通过MMU页表访问的地址都叫虚拟地址,而一旦启用了MMU,那CPU发出的所有地址都是虚拟地址
内核用到的地址范围是3G-4G(不是很精确,与CPU体系有关吧),这当然就称为内核虚拟地址了(这跟用户态的0-3G的用户虚拟地址相对应),在3G-4G这段范围内,有段子集3G -3G+main_memory_size,这段主存大小的虚拟地址空间,由于在MMU页表映射时是采用的是平坦的线性映射,在LDD里所以又给她起个专门称呼,叫内核逻辑地址
2) 用不同名字分开叫的原因,与所有的名字的作用一样,是为了方便称呼,方便描述,因此可以说,在内核代码里,对于内核逻辑地址,你可以通过简单的偏移(3G)(rwen2012兄所述),获晓对应的物理地址,而不是内核逻辑地址的那部分内核虚拟地址,是不能获晓物理地址的
就是假设你的物理主存是256M,总线地址为0-0x10000000(256M),那么虚拟地址就是0xC0000000(3G)-0xD0000000(3G+256M),换句话说,内核逻辑地址0xC0000000对应物理主存地址0,内核逻辑地址0xD0000000对应物理地址256M,那么从内核逻辑地址,就可以直接减去偏移量PHYS_OFFSET,比如为0xC0000000,就可以得到物理主存地址了,这种映射就叫做平坦的线性映射.
内核虚拟地址和内核逻辑地址类似,都是把内核空间的地址映射到物理地址上,但是,内核虚拟地址不具有内核逻辑地址的一些特点,比如线性、和物理地址一对一映射的特点。
所有的逻辑地址都是内核虚拟地址,但反之不然。例如, vmalloc 分配的内存有虚拟地址(但没有直接物理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