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是基于哈希表的Map接口的非同步实现。此实现提供所有可选的映射操作,并允许使用null值和null键。此类不保证映射的顺序,特别是它不保证该顺序恒久不变。
2. HashMap的数据结构:
HashMap实际上是一个“链表散列”的数据结构,即数组和链表的结合体。首先,HashMap类的属性中定义了Entry类型的数组。Entry类实现java.ultil.Map.Entry接口,同时每一对key和value是作为Entry类的属性被包装在Entry的类中。
如图所示,HashMap的数据结构:
做个比喻:链表散列就类似于家里挂的珠帘,一个个的珠子构成一串,有很多串,每一串并行而挂。如果把每一个珠子看成是Key-value对,串看成是bucket(桶),每一串悬挂的地方定义为hash地址,那么这就是一个HashMap了,一个HashMap有多个bucket,每一个bucket里面的有多个key-value对。HashMap就是根据key的hashcode计算其hashcode,hashcode值一样的key-value对放在同一个bucket里面。每个不同的hashcode都会创建一个新的bucket。当进行查找的时候,HashMap先计算这个key的hashcode,通过hashcode马上定位到这个key-value在哪个bucket里面,这样查询的速度就非常快,然后在bucket里面通过equals方法再一个个查找,如果有一个key-value满足,则就找到了key,value就可以取到了,否则就没有相应的key了。
HashMap的部分源码如下:
/**
* The table, resized as necessary. Length MUST Always be a power of two.
*/
transient Entry[] table;
static class Entry<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K key;
V value;
Entry<K,V> next;
final int hash;
……
}
可以看出,HashMap底层就是一个数组结构,数组中的每一项又是一个链表。当新建一个HashMap的时候,就会初始化一个数组。table数组的元素是Entry类型的。每个 Entry元素其实就是一个key-value对,并且它持有一个指向下一个 Entry元素的引用,这就说明table数组的每个Entry元素同时也作为某个Entry链表的首节点,指向了该链表的下一个Entry元素,这就是所谓的“链表散列”数据结构,即数组和链表的结合体。
3. HashMap的存取实现:
1) 添加元素:
当我们往HashMap中put元素的时候,先根据key的重新计算元素的hashCode,根据hashCode得到这个元素在table数组中的位置(即下标),如果数组该位置上已经存放有其他元素了,那么在这个位置上的元素将以链表的形式存放,新加入的放在链头,最先加入的放在链尾。如果数组该位置上没有元素,就直接将该元素放到此数组中的该位置上。
HashMap的部分源码如下: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 HashMap允许存放null键和null值。
// 当key为null时,调用putForNullKey方法,将value放置在数组第一个位置。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 根据key的keyCode重新计算hash值。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 搜索指定hash值在对应table中的索引。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如果 i 索引处的 Entry 不为 null,通过循环不断遍历 e 元素的下一个元素。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 如果发现 i 索引处的链表的某个Entry的hash和新Entry的hash相等且两者的key相同,则新Entry覆盖旧Entry,返回。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 如果i索引处的Entry为null,表明此处还没有Entry。
modCount++;
// 将key、value添加到i索引处。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2) 读取元素:
有了上面存储时的hash算法作为基础,理解起来这段代码就很容易了。从上面的源代码中可以看出:从HashMap中get元素时,首先计算key的hashCode,找到数组中对应位置的某一元素,然后通过key的equals方法在对应位置的链表中找到需要的元素。
HashMap的部分源码如下: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if (key == null)
return getForNullKey();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for (Entry<K,V> e = table[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return e.value;
}
return null;
}
3) 归纳起来简单地说,HashMap 在底层将 key-value 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处理,这个整体就是一个 Entry 对象。HashMap 底层采用一个 Entry[] 数组来保存所有的 key-value 对,当需要存储一个 Entry 对象时,会根据hash算法来决定其在数组中的存储位置,在根据equals方法决定其在该数组位置上的链表中的存储位置;当需要取出一个Entry时,也会根据hash算法找到其在数组中的存储位置,再根据equals方法从该位置上的链表中取出该Entry。
四、关于“相等的对象必须具有相等的哈希码”
按照散列函数的定义,如果两个对象相同,即obj1.equals(obj2)=true,说明两个引用对象指向的是同一个对象,则它们的hashCode必须相同。但如果两个对象不同,说明他们指向的是两个不同的对象,这两个对象可能在同一个bucket里,也有可能在不同的bucket里,所以它们的hashCode不一定不同。
如果相同的对象有不同的hashCode,对哈希表的操作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期待的get方法返回null),要避免这种问题,只需要牢记一条:要同时复写equals方法和hashCode方法,而不要只写其中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