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数据孤岛:这家新能源巨头的IT/OT一体化实战手记

在制造业的江湖里,IT与OT长久以来分属两个世界。搞IT的谈着ERP、云和业务流程,而搞OT的则沉浸在MES、DCS和毫秒级的生产控制中。二者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数据在这堵墙下汇集成一个个“信息烟囱”,让本该协同作战的两个军团,变成了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

决策层看着延迟的报表拍脑袋,产线工程师凭着经验“听音辨故”,业务和生产的会议常常开成“翻译大会”。这种割裂,是悬在每个制造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然而,总有破局者。在2025全国CIO大会上,一家新能源巨头的CIO,分享了他们是如何用一套“云边端”一体化架构,硬生生拆掉了这堵墙,将IT与OT融合成一个能思考、会呼吸的有机整体。这不只是一份技术报告,更像是一部来自转型战场前线的实战手记。

第一战:从“翻译”数据到“原生”互联

一切变革的起点,都源自对“鸡同鸭讲”的彻底厌倦。破局的第一步,是让机器的物理语言,无损、实时地翻译成数据世界的通用语言。

他们部署的智能变频控制柜,成为了这场战役的“前线侦察兵”。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执行单元,而是深入到马达、发动机心脏的“传感器”,将设备运行的每一个微小脉动都转化为纯净的数字信号。这些信号汇入一张精心设计的“小环套大环”网络:车间内的数据构成一个高速小环,保证生产控制的绝对实时;这些小环再接入工厂与集团的大环,为上层分析提供全局视野。这套架构维护起来并不轻松,但它换来的是至关重要的实时性与稳定性。有了它,一条产线的故障响应时间,从令人绝望的4小时,缩短到了可控的30分钟。

数据通路打通了,但如果数据的定义五花八门,那依然是一场灾难。接下来,便是更艰苦的“统一度量衡”——数据治理。

他们颠覆性地放弃了传统BI的固化报表,建立了一套灵活的“原子-衍生-复合”三级指标体系。比如“纯度”是生产中的一个原子指标,它本身意义有限。但当它和“能耗”组合,就衍生出“单位能耗纯度比”这种直击灵魂的复合指标,让成本和质量的博弈第一次被清晰地量化。

更硬核的是主数据治理。为了给一个“泵”或一段“管材”一个全公司统一的身份,他们不惜召开上百场业务会议,逐一敲定十几个关键属性的唯一定义。这个过程枯燥且痛苦,却一劳永逸地终结了“三年一梳理”的恶性循环,将数据一致性提升到99.8%的高度。自此,跨系统调用数据,再无障碍。

当IT与OT开始讲同一种语言,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了。30道核心工艺被完整地“复刻”进数字孪生系统。前道工序的结晶纯度,可以直接“指挥”后道工序的温度压力,系统像一位永不疲倦的老师傅,自主优化参数。最终的结果是,部分工序实现了“3天无人干预”的自适应运行,一个由数据驱动生产的新范式,诞生了。

第二战:从流程驱动到“数据导航”

当数据底座坚如磐石,业务的重构就从“不可能”变成了“水到渠成”。整个企业的运营模式,开始从“流程驱动”向“数据导航”迁跃。

“BI总裁看板”就是这座数据导航的“舰桥”。过去,高管们在会议室里对着几十页的PPT寻找结论;现在,从原料价格到库存周转,再到电池回收成本,全链路数据实时呈现在一块屏幕上,任何异常都会被系统自动标记,决策效率提升了不止一个量级。企业的大脑,第一次能够实时感知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管理的颗粒度也因此被彻底重塑。以海外合同审核为例,过去法务人员不得不在深夜对抗时差,逐字逐句地寻找风险。现在,一个被内部合同库“喂”大的AI模型,能以远超人类的速度和精度,自动比对和标记差异点,将审核周期从48小时压缩到4小时。

CRM系统同样被注入了“数据导航”的灵魂。商机、订单、交付等环节被串联起来,系统静默地监控着一切,只有当某个环节偏离预设轨道时,才会向管理者发出预警。这种“非必要,不打扰”的模式,让审批环节锐减60%,订单交付周期缩短15%,管理者的精力被解放出来,真正投入到创造价值的活动中。

决胜之道:技术浪潮下的价值锚点

复盘这场声势浩大的转型,技术固然是船,但真正决定航向的,是深植于企业文化中的价值锚点。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数据治理是“慢变量”,是苦活累活,但它决定了企业数字化能达到的最终高度。为了让数据思维深入人心,他们设立了铁律:任何数据项目,必须先定义出可量化的业务指标,项目交付后如果指标不达标,供应商和内部团队都会被追责。这种“硬约束”之下,数据治理不再是口号。

对于AI这样的时髦技术,他们也保持着极度的克制和务实。2025年被定为AI元年,但他们没有遍地开花,而是聚焦于能形成“业务闭环”的场景。因为能帮法务省下30%的时间,合同审核AI才被推广;因为能实打实地提升收率,生产优化模型才被车间接纳。“用价值换认同”,是他们让技术落地生根的唯一信条。

最后,在全球化布局中,他们展现了“刚柔并济”的智慧。在数据采集协议这样的核心标准上,他们要求全球统一,这是“刚性框架”;但在各国的合规模块上,又预留了充分的本地化接口,这是“柔性适配”。这种架构上的弹性,让他们在复杂的全球市场中游刃有余。

这场转型,与其说是技术革命,不如说是一场“用数据重新定义制造业”的认知革命。它深刻地回答了制造业的核心命题:如何在规模化的世界里,实现精准、柔性和全球协同。这条路,他们已经趟了出来。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