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编程的不同认知层次

1、指针很难用,考得很烦——指针很好用,正确的用法不会出错——引用效果更好


2、const干嘛的,多余——哦,可以这样用——还可以那样用——还真有效果——OMG,原来还可以这样用


3、异常是什么,好像经常说——我都工作几年了,还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哦,原来是这样,这种情况下没它还不行——总结出错误处理机制


4、模板是什么,有用吗——坚持学一下,难懂又难用——哦,还真有地方离不开模板——自己写写小模板用——STL——boost——明白模板的价值,能在合适的地方用


5、总听说算法是灵魂——那些排序、查找吗——好像也没什么难的,自己写个库,把这些包含进去——晕,STL里面都有了——哦,数学真的有用,比如PID,插值——逻辑思维、思路清晰很重要


6、设计模式听起来很神,很羡慕——自己挂到嘴上装B——但自己怎么都找不到该用在哪里——哦,在上规模的框架级自己解决了一个很牛逼的问题,兴奋了半天,晕,原来是个模式——再看模式——最后发现GOF是招式,九大原则才是精髓


7、写什么注释,多余——哦,要给别人看,要求要写——找各种注释格式,写漂亮,写得多,甚至比代码多——好像有点儿问题,特别是代码更改后——零注释?!神经——哦,意思是代码是充分自注释的——真清晰,原来我也可以——接到8之后


8、一个main就做完了,分成几个函数,真多余——哦,好像是可以,特别是多次调用的地方——什么,就几行也单列一个函数——一行也单列一个函数?!真是刷我的下限——一个表达式一个函数?真要命——吃了亏才知道,一个表达式不全面,用剪刀和浆糊替换几十处——哦,小函数真NB——充分自注释的精髓啊——转7,小函数是零注释的一个必备基本功——当你想Ctrl+C的时候,请手下留情,让他变成小函数


9、耦合?怎么念——知道怎么读还是不理解,什么算耦合?——真恶心,我就想改一个小小的功能,竟然要在代码里替换几十处,心力交瘁啊,发给客户才发现还有一个地方忘记改了,再发一遍,还有一个地方,苦死啊——耦合太多了啊,哦,大概理解了,就是牵一发,而全身都动了——解耦,对解耦,记住了——A、以后我再也不多耦合了——B、一不留心又耦上了——A、B几十个轮回——终于不耦合了,哇哈哈——原来是一模式——模式的精髓之一就是解耦啊——好像明白了——感觉自己写的框架还算灵活,需求都两三次大变更了,自己的框架还撑得住——兄弟,你离中层的距离已经很近了。
帮我根据这个教学设计生成一份授课PPT内容1. 教学目标 • 信息意识:学生能认识到for循环在处理重复任务时的作用,理解其自动化价值,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合理选择使用循环结构。 • 计算思维: 1. 掌握for循环的语法、执行流程及range()函数的使用,能抽象实际问题为循环逻辑。 2. 能独立编写含for循环的程序(如累加、遍历列表),并辨析break与continue的区别。 •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利用Python工具实践for循环,设计创意程序(如生成数列、动态图表),探索循环的多样化应用。 • 信息社会责任:在编程中遵守合法合规原则(如使用开源数据、保护隐私),讨论循环技术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如算法偏见)。 2. 教学内容 • 教材分析: o 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数据与结构(必修1)》第三章“循环结构的程序实现”。 o 地位作用:衔接算法设计与程序实现,是Python语言基础的核心内容,为后续数据处理与应用奠定基础。 • 重点难点: o 重点:for循环的语法、range()函数的使用、循环边界控制。 o 难点:循环结构的抽象能力(如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循环逻辑)、break与continue的灵活应用。 3. 学情分析 • 学生基本情况:高一年级学生,具备初步Python编程基础,但对循环结构的抽象思维较弱。 • 已有知识基础:熟悉Python基础语法(如变量、条件语句),部分学生能编写简单程序。 • 学习认知特点: o 兴趣:对编程实践兴趣浓厚,但对理论归纳存在畏难情绪。 o 习惯:偏好动手操作,需通过任务驱动强化逻辑思维训练。 4. 教学方法 • 教学策略: o 任务驱动法:通过实际问题(如批量数据统计)引导学生设计循环算法。 o 对比教学法:对比for与while循环的适用场景,加深理解。 o 分层教学:设计基础题(遍历列表)与拓展题(分形图案生成)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 • 教学手段: o 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循环执行流程。 5. 教学过程 • 导入:展示重复任务案例(如统计全班成绩),提问“如何高效处理?”,引出for循环的价值。(5分钟) • 讲授/指导:讲解for循环语法、range()函数,对比遍历字符串、列表、字典的差异。(15分钟) • 实践:学生分组完成: 1. 编写累加程序; 2. 设计遍历字典并输出键值对的程序。(15分钟) • 小结:总结循环执行流程、break与continue的区别,强调边界条件的重要性。(5分钟) • 作业布置: 选做题: 1. 用for循环生成斐波那契数列; 2. 设计一个简易成绩分析程序。 6. 教学评价 • 评价方式: o 过程评价:观察课堂参与度、代码调试能力。 o 作品评价:根据程序功能完整性、代码规范性评分。 • 评价标准: 等级 标准 优秀 程序功能完整,代码简洁规范,能灵活应用break和range()。 良好 程序功能基本实现,代码无明显错误,能解释循环逻辑。 待改进 程序存在语法错误,循环边界控制不准确。 7. 板书设计 for循环结构 1. 语法格式: for 变量 in 序列: 循环体 2. range()函数: range(start, end, step) 3. 跳出循环: break:终止整个循环 continue:跳过当前迭代 4. 应用场景: 遍历数据、批量计算、自动化处理 8. 教学反思 • 成功点: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兴趣,分层作业满足差异化需求。 • 不足点:部分学生对循环边界理解不深,需增加调试案例。 • 改进建议:引入可视化调试工具(如Python Tutor),动态展示循环执行过程。 9. 教学资源 • 参考资料:教材《数据与结构(必修1)》,Python官方文档。 • 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Python IDLE、在线编译器、调试工具。 10. 应急预案 • 安全措施:强调代码规范(如避免死循环),提供代码模板降低出错率。 • 技术准备:课前检查机房设备,备用在线编程平台以防本地环境故障。 11. 拓展延伸 • 编程比赛:举办“循环创意赛”,评选最佳应用案例(如自动生成诗歌、数据可视化)。 • 项目实践:结合实际问题(如疫情数据统计),设计综合性循环程序,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最新发布
03-12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