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VLA项目中的动作令牌机制解析
在机器人控制领域,OpenVLA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控制方法。该项目最核心的技术创新之一是其独特的"动作令牌"(Action Tokens)机制,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关键技术实现。
动作令牌的基本原理
OpenVLA项目基于Llama 2-7B模型构建其控制系统。Llama 2的原始tokenizer包含32000个词汇单元,这些词汇按照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序。OpenVLA团队发现,可以利用模型中最低频的256个token(ID 31744到31999)来专门表示机器人动作指令。
这种设计具有以下技术优势:
- 最小化对原有语言模型理解能力的干扰
- 充分利用了模型中几乎不使用的token资源
- 为机器人控制保留了足够的动作表达空间
实现细节解析
在具体实现上,这些动作令牌对应的是原始tokenizer中最低频的字符,主要包括:
- 中文字符(如"貴")
- 韩文字符
- 其他特殊符号
每个机器人动作实际上被编码为一串7个这样的特殊字符。例如,一个典型的动作令牌可能表现为"忠测昭书昭看给"这样的字符串序列。
技术考量与设计选择
这种设计背后有几个关键的技术考量:
-
频率考量:选择最低频的token可以确保这些token在常规语言任务中几乎不会出现,从而避免与语言理解任务产生冲突。
-
空间效率:256个动作token提供了足够的组合空间,可以表达复杂的机器人动作序列。
-
模型兼容性:这种方法不需要修改模型架构,只需重新定义token的使用方式,保持了与原始Llama模型的兼容性。
实际应用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动作令牌机制表现出以下特点:
- 模型能够流畅地在语言理解和动作生成之间切换
- 动作生成具有高度的可解释性(虽然对人类来说看起来是乱码)
- 保持了语言模型原有的强大推理能力
总结
OpenVLA的动作令牌机制展示了一种巧妙的大模型应用思路:通过重新定义低频token的用途,在不改变模型架构的情况下扩展了模型的功能边界。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机器人控制,也为其他需要结合语言理解和特定领域输出的应用提供了参考范例。
这种技术路径的成功实践,为大语言模型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展示了如何通过创新的输入输出设计来扩展预训练模型的能力边界。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