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Fit项目中的力量训练算法优化:从Brzycki公式到Berger公式
背景介绍
在健身追踪应用MyFit的开发过程中,力量训练模块的算法优化是一个关键挑战。项目维护者WhyAsh5114发现当前使用的Brzycki公式在某些边缘情况下会产生不合理的训练进度建议,特别是在最后一组训练次数上出现异常值。这促使团队重新评估力量训练算法的理论基础和实现方式。
Brzycki公式的局限性
Brzycki公式是健身领域广泛使用的1RM(单次最大重量)预测公式,其基本形式为:
1RM = 重量 × (36 / (37 - 重复次数))
虽然这个公式在中等重复次数范围内表现良好,但它存在几个明显缺陷:
- 当重复次数接近37次时会出现除以零的错误
- 在高重复次数范围(>25次)预测不准确
- 在极端情况下会产生反直觉的训练建议
Berger公式的优势
经过深入讨论,团队决定采用改进后的Berger公式作为替代方案。这个公式具有以下优点:
- 在整个重复次数范围内(包括高次数)都能提供准确预测
- 数学上可逆,保证了计算的一致性
- 更好地拟合实际训练数据
Berger公式的数学表达式为:
M₂ = F × M₁ × e^(131×(r₁ - r₂ + R₁ - R₂)/5000) - 0.0434698 × F × e^(131×(r₁ - r₂ + R₁ - R₂)/5000) + 0.0434698
算法实现策略
在具体实现上,团队制定了以下策略来处理训练进度计算:
-
基础计算流程:
- 首先假设重量不变,计算新的重复次数
- 如果新次数超过目标最大值,则增加重量并重新计算次数
- 如果次数低于最小值阈值,则保持原重量但允许超过最大目标次数
-
渐进式超负荷处理:
- 采用基于组间次数下降的模式识别算法
- 通过历史数据计算平均下降幅度
- 优先增加下降幅度异常的组的次数
-
多重保障机制:
- 设置最小次数阈值防止不合理建议
- 允许临时突破最大次数限制以避免负值
- 采用累积强度增长模型处理大重量递增情况
技术实现细节
项目采用了一种创新的组间次数下降分析算法来优化训练建议:
- 收集并分析历史训练数据中的组间次数下降模式
- 计算当前训练与平均模式的差异
- 根据差异程度确定各组增加次数的优先级
- 按照优先级顺序增加次数,直到达到预期的超负荷百分比
对于重量调整,算法会:
- 在固定重量训练中统一调整所有组的重量
- 在可变重量训练中允许各组独立调整
- 确保调整后的次数落在目标范围内
未来优化方向
虽然当前方案已显著改进,团队仍规划了以下优化方向:
- 引入更多重量调整策略选项(基于最高次数、平均次数等)
- 完善基于训练表现的训练量自动调节机制
- 开发更智能的组数增加算法
- 优化特殊训练场景(如力竭组、退行组)的处理逻辑
结语
MyFit项目通过这次算法升级,不仅解决了原有公式的技术缺陷,还建立了一个更加健壮、灵活的力量训练进度计算框架。这种基于科学公式与智能算法相结合的方法,为用户提供了更准确、个性化的训练建议,体现了项目在健身科技领域的创新精神。
这次改进也为后续的功能扩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MyFit在智能健身指导方面保持技术领先地位。项目团队将继续优化算法,为用户带来更专业、更科学的健身体验。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