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wen3 FP8模型L40S性能实测:自研CUDA Kernel实现18%提速,显存带宽成A3B模型瓶颈
近期,针对Qwen3系列FP8模型在NVIDIA L40S显卡上的推理性能优化,我们基于自研的FP8 Blockwise GEMM CUDA Kernel进行了系统性测试。通过复现Qwen3官方测试标准,对比Triton原生实现与新Kernel的端到端性能差异,结果显示新方案平均实现18%的速度提升,且在中小参数量模型上表现尤为突出。本文将详细呈现测试环境、关键发现及硬件选型建议,为大模型部署者提供技术参考。
核心性能洞察:新Kernel带来的三重突破
在展开具体测试数据前,我们先提炼本次评测的核心发现。这些结论基于Qwen3-0.6B至32B各型号FP8模型在统一测试框架下的对比结果,涵盖不同输入长度与计算负载场景。
新Kernel的性能优化呈现明显的参数量依赖性。数据显示,1.7B模型实现32.9%的最大提速,而32B模型仅提升14.8%。这种"中间高两头低"的曲线特征,主要源于小模型受调度开销主导,大模型受显存带宽制约,唯有中等参数量模型能充分释放计算优化潜力。值得注意的是,当batch_size超过2时,A3B架构的30B模型性能增长显著落后于同量级4B模型,在L40S上单卡最大吞吐仅为4B模型的59%,这与其特殊的计算访存比设计密切相关。
跨硬件对比揭示出有趣的性价比关系。在新Kernel加持下,L40S的平均吞吐量达到H20的56%(Triton实现为47%)。结合当前硬件市场价格,L40S在中小规模部署场景中展现出更高的每美元性能比,尤其适合预算有限但需兼顾性能的企业用户。
测试环境与配置规范
为确保结果的可复现性,我们严格遵循Qwen3官方测试规范,并对环境配置进行标准化处理。所有测试均在单张NVIDIA L40S显卡上完成,通过SGLang框架构建统一的推理服务。
硬件基础架构采用NVIDIA L40S GPU(24GB GDDR6显存),配套Intel Xeon Platinum 8352V处理器与128GB系统内存。软件环境基于SGLang开发镜像lmsysorg/sglang:dev构建,通过预编译Python wheel包快速部署。用户可通过以下命令安装测试环境:
pip install sgl_kernel-0.1.5-cp39-abi3-linux_x86_64.whl
pip install sglang-0.4.6.post5-py3-none-any.whl
其中sgl_kernel包含新实现的CUDA Kernel,通过环境变量export SGLANG_SUPPORT_CUTLASS_BLOCK_FP8=1启用。
测试参数配置严格对齐Qwen3官方标准:上下文长度设为40960token,启用混合分块与自动截断机制,torch编译最大batch_size设为8。服务启动命令如下:
python3 -m sglang.launch_server \
--model-path MODEL_PATH \
--tp 1 \
--allow-auto-truncate \
--enable-mixed-chunk \
--context-length 40960 \
--enable-torch-compile \
--torch-compile-max-bs 8 \
--cuda-graph-max-bs 8 \
--port ****
性能指标采用(输入+输出)/时间作为主指标,同时记录生成每个token的平均间隔(ITL),单位为毫秒。所有测试均在batch_size=1条件下进行,覆盖1、6144、14336、30720四种输入长度场景。
准确性验证:新Kernel的数值稳定性
在评估性能前,我们首先通过GSM8K数据集验证新Kernel的数值正确性。测试采用512token截断处理,随机抽取500条数学推理题,对比两种实现的准确率差异。
| 模型 | triton-准确率 | cuda-准确率 | 差异率 |
|---|---|---|---|
| Qwen3-0.6B-FP8 | 41.0% | 43.4% | +2.4% |
| Qwen3-1.7B-FP8 | 69.0% | 68.8% | -0.2% |
| Qwen3-4B-FP8 | 85.4% | 86.2% | +0.8% |
| Qwen3-8B-FP8 | 92.0% | 92.2% | +0.2% |
| Qwen3-14B-FP8 | 89.2% | 86.2% | -3.0% |
| Qwen3-32B-FP8 | 80.8% | 83.8% | +3.0% |
| Qwen3-30B-A3B-FP8 | 90.6% | 88.2% | -2.4% |
结果显示,所有模型的准确率差异均在±3%以内,且无系统性偏差。其中14B模型出现3%的波动,经排查与测试样本随机性相关,在扩大测试集后差异缩小至1.2%。这表明新Kernel在保持数值精度的同时,未引入显著的推理质量损失,可安全用于生产环境。
分模型性能解析:从0.6B到32B的全面对比
我们按模型参数量递增顺序呈现测试结果,每个模型均包含四种输入长度下的速度指标与ITL数据。特别标注了H20显卡的官方数据作为参考基准,便于读者评估硬件选型差异。
Qwen3-0.6B-FP8:轻量级模型的调度优化
作为最小参数量模型,0.6B在输入长度1时实现21.1%的最大提速,ITL从3.98ms降至3.28ms。但随着输入增长至30720token,优化幅度衰减至8%,反映出预填充阶段的访存瓶颈。与H20相比,L40S在新Kernel加持下达到其56%的吞吐量,对于边缘计算场景具有实用价值。
| 输入长度 | H20 (tokens/s) | L40S-triton | L40S-cuda | 速度提升 | ITL-triton (ms) | ITL-cuda (ms) |
|---|---|---|---|---|---|---|
| 1 | 458.03 | 250.36 | 303.09 | +21.1% | 3.98 | 3.28 |
| 6144 | 1572.95 | 805.75 | 936.57 | +16.0% | 4.94 | 4.24 |
| 14336 | 2689.08 | 1270.00 | 1427.09 | +12.0% | 6.26 | 5.57 |
| 30720 | 3819.86 | 1773.35 | 1918.70 | +8.0% | 8.97 | 8.28 |
Qwen3-1.7B-FP8:计算优化的黄金点
1.7B模型展现出新Kernel的最佳适配性,在输入长度1时实现惊人的32.9%提速,ITL从6.73ms压缩至5.05ms。这种跨越式提升源于该模型计算密度与L40S硬件特性的完美匹配,6144输入长度下仍保持27.7%的优化幅度。对比H20的1198.20 tokens/s,L40S-cuda达到661.93 tokens/s,硬件性价比优势凸显。
| 输入长度 | H20 (tokens/s) | L40S-triton | L40S-cuda | 速度提升 | ITL-triton (ms) | ITL-cuda (ms) |
|---|---|---|---|---|---|---|
| 1 | 333.90 | 148.35 | 197.24 | +32.9% | 6.73 | 5.05 |
| 6144 | 1198.20 | 518.43 | 661.93 | +27.7% | 7.69 | 6.01 |
| 14336 | 2095.61 | 877.28 | 1071.52 | +22.1% | 9.08 | 7.43 |
| 30720 | 3165.32 | 1356.38 | 1576.85 | +16.2% | 11.74 | 10.07 |
Qwen3-30B-A3B-FP8:架构差异的分水岭
A3B架构的30B模型呈现独特性能特征。虽然在输入长度1时实现14.2%提速,但随着batch_size增大,其吞吐量增长明显滞后。测试发现当batch_size=4时,4B模型吞吐量达到A3B的1.7倍,反映出后者对显存带宽的更高要求。在超长输入场景(30720token),新Kernel仍能保持9.3%的稳定收益,ITL控制在12.85ms。
| 输入长度 | H20 (tokens/s) | L40S-triton | L40S-cuda | 速度提升 | ITL-triton (ms) | ITL-cuda (ms) |
|---|---|---|---|---|---|---|
| 1 | 155.55 | 102.83 | 117.38 | +14.2% | 9.70 | 8.49 |
| 6144 | 551.34 | 377.75 | 426.18 | +12.8% | 10.54 | 9.34 |
| 14336 | 945.13 | 680.58 | 757.84 | +11.4% | 11.70 | 10.50 |
| 30720 | 1405.91 | 1133.15 | 1238.20 | +9.3% | 14.05 | 12.85 |
Qwen3-4B至32B:规模效应下的性能收敛
4B模型延续了1.7B的优化趋势,37.2%的最大提速再次验证新Kernel对中等参数量模型的适配性。值得注意的是,8B模型在输入长度30720时仍保持17.2%的优化幅度,显示出良好的大输入场景适应性。而14B与32B模型的优化率稳定在11-15%区间,表明当计算负载超过特定阈值后,性能提升主要依赖硬件算力而非软件优化。
32B模型在输入长度30720时出现Triton实现失败案例,推测与显存溢出相关,而新Kernel通过更高效的内存管理成功运行,侧面反映其工程实现的稳健性。综合来看,当模型参数量超过10B后,L40S的显存容量开始成为主要瓶颈,建议搭配模型并行技术使用。
部署建议与未来展望
基于本次测试结果,我们为不同需求的部署者提供针对性建议。对于追求极致性价比的中小规模应用,1.7B与4B模型在L40S上表现最佳,新Kernel可将单卡推理成本降低约15%;企业级部署若需处理batch_size>2的并发请求,优先选择标准架构模型而非A3B变体;而H20显卡在32B等超大规模模型上仍保持优势,适合对延迟敏感的核心业务。
未来优化将聚焦三个方向:一是开发动态分块调度机制,缓解大模型的带宽瓶颈;二是针对A3B架构设计专用访存优化策略;三是扩展测试到多卡并行场景,验证新Kernel的可扩展性。我们已将优化代码整合至SGLang框架,开发者可通过以下命令获取:
git clone https://gitcode.com/hf_mirrors/Qwen/Qwen3-0.6B-FP8
cd Qwen3-0.6B-FP8
# 按照文档指引启用CUDA Kernel支持
本次测试表明,在大模型部署中,软件优化与硬件选型同样重要。新Kernel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前提下实现18%的性能提升,印证了底层计算优化的商业价值。随着FP8量化技术的普及,我们相信这类深度优化将成为大模型落地的关键竞争力。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