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eanBase存储引擎日志清理策略:基于时间与大小的触发机制

OceanBase存储引擎日志清理策略:基于时间与大小的触发机制

【免费下载链接】oceanbase OceanBase is an enterprise distributed relational database with high availability, high performance, horizontal scalability, and compatibility with SQL standards. 【免费下载链接】oceanbase 项目地址: https://gitcode.com/GitHub_Trending/oc/oceanbase

你是否在维护OceanBase集群时遇到过日志文件占用过多磁盘空间的问题?是否因不清楚日志清理机制而不敢轻易操作?本文将详细解析OceanBase存储引擎的日志清理策略,重点介绍基于时间与大小的双重触发机制,帮助你轻松管理日志文件,确保集群稳定高效运行。读完本文后,你将了解日志清理的核心原理、配置方法以及最佳实践。

日志清理的核心组件

OceanBase的日志清理功能主要由垃圾回收器(Garbage Collector)和日志处理 handler (GCHandler)共同实现。垃圾回收器负责定期检查并标记需要清理的日志,而日志处理 handler 则负责执行具体的清理操作。

垃圾回收器(Garbage Collector)

垃圾回收器是日志清理的核心组件,其实现代码位于 src/logservice/ob_garbage_collector.hsrc/logservice/ob_garbage_collector.cpp。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线程池(ObThreadPool)运行,定期扫描并处理需要清理的日志流(Log Stream, LS)。

垃圾回收器的主要功能包括:

  • 检查日志流状态,确定是否需要清理
  • 标记无效的日志成员
  • 协调日志清理的执行过程

日志处理 Handler(GCHandler)

日志处理 handler 负责具体的日志清理操作,包括阻塞事务、停止日志同步、执行清理等步骤。其实现代码同样位于上述两个文件中。GCHandler 与垃圾回收器配合工作,确保清理过程的安全性和一致性。

日志清理的触发机制

OceanBase的日志清理采用双重触发机制:基于时间的定期检查和基于大小的阈值触发。这种设计既能防止日志无限增长,又能灵活应对不同的负载情况。

基于时间的触发机制

垃圾回收器默认每10秒执行一次检查,这个时间间隔定义在 ObGarbageCollector 类的 GC_INTERVAL 常量中:

static const int64_t GC_INTERVAL = 10 * 1000 * 1000; // 10 seconds

在每次检查中,垃圾回收器会执行以下操作:

  1. 检查日志流状态,确定是否需要清理
  2. 识别无效的日志成员
  3. 协调执行日志清理

这种定期检查机制确保了日志清理的及时性,防止日志文件长时间积累。

基于大小的触发机制

除了定期检查外,OceanBase还会根据日志文件的大小触发清理操作。当日志文件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会自动触发清理流程。虽然具体的大小阈值没有直接在代码中硬编码,但可以通过租户配置参数进行调整,例如 _ls_gc_wait_readonly_tx_time 等。

日志清理的执行流程

日志清理的执行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检查日志流状态

垃圾回收器通过检查日志流的状态来决定是否需要执行清理。日志流的状态包括正常(NORMAL)、阻塞(LS_BLOCKED)、等待下线(WAIT_OFFLINE)等,定义在 LSGCState 枚举中:

enum LSGCState
{
  INVALID_LS_GC_STATE = 0,
  NORMAL = 1,
  LS_BLOCKED = 2,
  WAIT_OFFLINE = 3, //deprecated after version 4.0.0
  LS_OFFLINE = 4,
  WAIT_GC = 5,
  MAX_LS_GC_STATE = 6,
};

2. 标记需要清理的日志

当日志流状态满足清理条件时,垃圾回收器会将其标记为需要清理。这个过程涉及多个检查,包括:

  • 检查日志流是否在成员列表中
  • 检查日志流状态表是否存在
  • 检查迁移是否失败

3. 执行清理前准备

在执行实际清理前,系统会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阻塞新事务、等待只读事务完成等。这一步确保了清理过程不会影响正在进行的操作,保证数据一致性。

相关代码位于 ObGCHandler 的 execute_pre_remove 方法中:

int ObGCHandler::execute_pre_remove()
{
  // 阻塞所有新事务
  if (OB_FAIL(ls_->block_all())) {
    CLOG_LOG(WARN, "failed to block_all", K(ls_id), KPC(this));
  } else {
    block_tx_ts_ = ObClockGenerator::getClock();
  }
  
  // 等待只读事务完成
  if (OB_FAIL(ls_->check_all_readonly_tx_clean_up())) {
    // 处理未完成的只读事务
  }
  // ...
}

4. 执行日志清理

准备工作完成后,系统会执行实际的日志清理操作,包括删除日志文件、更新元数据等。清理过程由 GCHandler 负责协调执行,确保操作的原子性和一致性。

日志清理的状态转换

日志流在清理过程中会经历多个状态转换,这些状态转换确保了清理过程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以下是主要的状态转换流程:

mermaid

  • NORMAL:正常运行状态,日志正常写入
  • LS_BLOCKED:日志流已阻塞,不再接受新事务
  • LS_OFFLINE:日志流已下线,准备执行清理
  • WAIT_GC:等待垃圾回收器执行最终清理
  • 已清理:日志文件已删除,资源已释放

配置与调优建议

OceanBase提供了多个配置参数来调整日志清理的行为,以下是一些常用参数和调优建议:

关键配置参数

参数名描述默认值
_ls_gc_wait_readonly_tx_time等待只读事务完成的超时时间10分钟
log_archive_checkpoint_interval日志归档检查点间隔10分钟
max_syslog_file_count系统日志文件最大数量10
max_syslog_file_size单个系统日志文件大小上限200MB

调优建议

  1. 根据业务负载调整 GC_INTERVAL,高负载场景可适当延长检查间隔
  2. 合理设置日志文件大小上限,避免频繁清理或单次清理量过大
  3. 监控日志清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清理失败的情况
  4. 对于重要业务,建议先进行日志归档再执行清理

总结与展望

OceanBase的日志清理机制通过垃圾回收器和GCHandler的协同工作,结合时间和大小的双重触发机制,实现了高效安全的日志管理。这种设计既能防止日志无限增长占用过多磁盘空间,又能确保清理过程不影响集群的正常运行。

未来,OceanBase可能会进一步优化日志清理策略,例如引入更智能的自适应清理算法,根据系统负载和磁盘使用情况动态调整清理频率和强度。此外,可视化的日志清理监控工具也可能会推出,帮助管理员更直观地了解日志清理状态。

通过深入理解OceanBase的日志清理机制,管理员可以更好地维护集群稳定性,避免因日志管理不当导致的性能问题。建议结合实际业务场景,合理配置日志清理参数,定期监控清理状态,确保OceanBase集群持续高效运行。

点赞、收藏、关注三连,获取更多OceanBase技术解析和最佳实践!下期预告:OceanBase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深度剖析。

【免费下载链接】oceanbase OceanBase is an enterprise distributed relational database with high availability, high performance, horizontal scalability, and compatibility with SQL standards. 【免费下载链接】oceanbase 项目地址: https://gitcode.com/GitHub_Trending/oc/oceanbase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