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缩与打包
现在一般是gzip(*.gz)和bzip2(*.bz2)压缩模式,打包一般是tar(*.tar)
gzip:-c 将压缩的数据输出在屏幕上
-d:解压缩的系数
-v:显示压缩比
-t:检查一致性
-#(数字):压缩等级
bzcat:可直接读取压缩文件
-k:保留原文件
例如:gzip passwd gzip -d passwd
bzip2:和gzip类似
打包tar(压缩不用自己写出压缩后文件名,但是打包压缩必须自己写出文件名)
-c:建立打包档案,一般搭配v
-t:查看打包档案内容
-x:解打包或者压缩,可搭配-C
-j:通过bzip2方式压缩,后缀名最好是tar.bz2
-z:通过gzip方式压缩,后缀名最好是tar.gz
-v:将处理的文件名显示出来
-f:filename 后跟立刻要处理的文档名
-C:解压到特定目录去
-p:保留原属性
-P:保留绝对路径(到时候直接还原)
-exclude=FILE:在压缩过程中,不要将FILE打包
tar -jxv -f /etc/passwd.tar.bz2 | grep 'shadow' 只解开shadow
tar -jxv -f /etc/passwd.tar.bz2 etc/shadow(只提取某个档案)
简单记:tar -jcv -f (打包压缩,以bzip2格式)
tar -zcv -f (以gzip格式打包压缩)一般不用
tar -jtv -f (查看压缩打包文件)
tar -jxv -f (解压缩)
tar -jxv -f /home/test -C /tmp指定解压路径
tar -jcv -f /1/root.tar.bz2 --exclude=/root/*.gz \ >--exclude=/root/*.bz2 /root (打包压缩root,不包含里面已经压缩的文件)
tar -jcv -f /1/etc.tar.bz2 --newer-mtime="2016/01/15" /etc/* (更新比20160115时间更新的文件)
tarfile:仅打包
tarball:打包压缩
备份磁带机:tar -cv -f /dev/st0 /home /root /etc
将etc整个目录一边打包一边在/tmp解包
cd /tmp------------tar -cvf - /etc |tar -xvf - (感觉相当于copy动作)
完整备份工具dump
如果是单一的文件系统,可使用完整功能
如果只是目录,有限制
dump 【-Surj】【-level】【-f备份档】
-S:列出要备份的数据需要多大 的磁盘空间
-u:将这次dump时间记录在/etc/dumpdates档案中
-j:加入bzip2的支持
-level 0-9共10级
-f:类似tar,接产生的档案
-W:列出在/etc/fstab里面有dump设定的分区是否有备份过
dump -0u -f /1/root.dump /root
dump -0j -f /1/test.dump /home/200(备份目录不能用U功能)
恢复:restore
-t:用来查看dump备份内容 restore -t -f xxxxx
-C:此模式将数据拿出来跟实际数据比较,最终列出不同的档案
-i:进入互动模式,仅还原部分档案,用在dump目录时还原 restore -i -f xxxxxx > (进入dump文件了)
进入互动模式下的操作和系统差不多。
解压单个的文件时,
-r:恢复整个系统,restore -r -f xxxxx
-h:查看完整备份数据中的inode和文件系统label等信息
-D:与-C搭配,可以查出后面接的挂载点与dump内有不同的档案
dd也可以备份:
dd if=/etc/passwd of=/101/test.back
dd if=/dev/sda1 of=/101/boot.back (备份分区)
还原的话就是if和of反过来就行了
cpio(可以备份任何东西):
cpio -ovcB 备份
cpio -ivcdu 还原
cpio -ivct 查看
-o:把数据copy输出到档案或者装置上
-B:预设block为5120b
-i:将数据和档案copy出来到系统中
-d:自动建立目录
-u:自动用新文档覆盖旧文档
-t:配合i使用,查看内容
例:find /boot | cpio -ovcB >/102/boot.cpio
解开 cpio idvc < /102/boot.cp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