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台》找到编辑的落脚点

本文通过《南方周末》的新闻操作书籍《后台》,探讨了编辑与记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各自所需的专业素养,同时反映了不同媒体间的竞合关系。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南方周末》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报纸,上面的很多观点、报道角度也总时不时给我这样从事技术媒体的人很多启发。最近在看他们出的一本介绍自己如何操作新闻的书《后台》,更是收益良多。因为书是借的小熊的,需要近期还回去,所以起了个早将看这本书时的一些感想写下来,以备以后回忆之用。

编辑和记者的关系: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南方周末》是采编分开的,而在技术媒体中,许多是采编一体的。这一点不是我所最感兴趣的,让我反复思考的是《南方周末》的编辑的权力和能力。在这些记者的后台文章中,你会经常看到记者在做某个选题之前需要和编辑沟通,从哪个点采访比较合适。有时编辑也会给记者提供线索,让他去就某个事件进行报道。当然如果记者的报道不符合编辑的意思,是需要打回去重写甚至毙稿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报纸的编辑室里,要做一个好编辑,是需要有深度的,有时这个深度需要比记者还要深。反思技术媒体圈的编辑,和记者的关系好像是反过来的。于是,我就在想,如果我是一个编辑,我应该稳坐军帐中,但每天要过滤大量的信息和报道,从中收集有价值的线索,然后和记者沟通,让他们写出符合自己思路的报道,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而这好像也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个渴望呢。下面罗列一些《后台》这本书中几个章节中提到的记者和编辑沟通的细节:

鞠靖《杀人现场:不可能完成的叙述?》:我立即和编辑郭光东联系,他也觉得这个案子很像当年的黄勇案,有一定的价值,唯一的担心是不让报道。不过考虑到我当时的位置离佳木斯比较近,还是决定让我去试试。(注:郭需要了解黄勇的案子,也需要知道报道的尺度,还有权决定是不是让鞠靖去做这个采访)……晚上,我给郭光东打了个电话,向他通报了当天采访的进展。但是郭光东给了我一个坏消息:不能直接报道此案。他建议我考虑一下从其他角度来做报道。……我和郭光东认真地商量了一下可能的报道思路,但是最后都被我们否决掉了。……在否决了上述几个方案之后,我们都有点黔驴技穷。郭光东最后建议我说,不如找几个犯罪学专家聊聊……如果有的话,这很可能就是我们报道的方向。(注:郭如果没有对相关案件报道不了解,也就不可能在家里给鞠靖出谋划策。这个时候过的角色和军师很像。)

张英《濮存昕现象的悲哀》:在编辑风端、向阳的建议下,关于艾滋病、电影、话剧、生活部分内容被拿掉,报道核心集中在“人艺”话题上。……当天晚上,濮存昕给我打来电话,对南方周末表示感谢,因为他发现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删掉了一些他情绪激动、过分强烈的语句,还把文章里他点名到姓直接批评他人处做了技术处理。……在高兴之余,他还向我推荐另外一个新闻人物来。……在别的媒介大规模跟进的情况下,编辑风端与我商量,在濮存昕之后,我们到国家文化部门搞一些2005年话剧业的数据……在别的媒体都在爆人艺内部问题、个人恩怨时,《南方周末》的角度和眼睛始终比别人看得深远。(注:如果没有风端的建议,结果会是什么样子?我想最大的可能是后续的报道可能就停滞下来了)

戴敦峰《和任志强过招》:决定做任志强,是个艰难的过程。……说服编辑李小鸣花了两个月时间。一开始小鸣很犹豫,任虽然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人,但见诸媒体的报道并不少见,小鸣一直下不了决心是否做,以及如何做。(注:小鸣不说做,敦峰同学是不能做的。)……小鸣和我的想法最后在一个点上形成共识……

石岩《为李大同准备的五个问题》:采访的前一天晚上,已经很晚了,在MSN上遇到风端。赶紧讨教:对于李大同,你有没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风端噼里啪啦说了很多……风端还嘱我,人家已经在新闻战线上摸爬滚打了26年,你才两年多一点,所以表现得谦虚一点,叫一声“老师”什么的,都不跌份。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这里赞一下风端,永远都是“有力保障!”)(注:这最后一句话,境界全出。什么是一个编辑应该做的?)

石岩《“对话体”是不具职业水准的文体——做“对话体”报道的几点感受》:采访瑞克·罗德里格斯的另外一个教训是资料的储备。……因为不久前看过一篇国内纸媒体和新媒体公开PK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我自然想到的问题是美国那边的情况如何,但这是一个模糊的方向,没有具体的问题。素有“信息搜集狂”之称的风端立刻发来一堆他储存的资料……这些资料在手,再去设计问题,问题就会问得非常具体,一脚踩在地上,而不是就一些宏观趋势采访,双方在天上飞来飞去。(注:这种情况我经常遇到过,因为对材料掌握的不够充分,所以只能请受访者说一些云里雾里的东西,而他为了应付采访,也云里雾里回答,结果就是一个云里雾里的文章。看来我需要建立自己的资料库,或者标签库了。)

不同媒体记者之间的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我另外感兴趣的一个点,是这些看似竞争的媒体之间的记者联系竟是那么密切,有时还互相提供线索,发发牢骚。这样的经历,在我做技术媒体的过程中是没有遇到过的,看来我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许多。虽然在采访时认识到许多媒体朋友,但好似都没有密切到这一步,真是遗憾的很。关于竞争这个事情,如果分析开来,肯定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但用“竞合”来描述这些关系会更加确切一些。之所以有多家媒体存在,而且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尽管有重合的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是那些没有重合的地方让该媒体生存下来,也就是说这些才是核心的竞争力。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那么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不会那么对立了,因为大家资源共享会让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加增强,重合的部分如何处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如果大家都是一副不合作的态度,那么后果就是互相消弱,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打转转,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没有什么好处。下面看看这本书中描写《南方周末》记者和其他媒体记者沟通合作的细节:

鞠靖《杀人现场:不可能完成的叙述?》:这个帖子显然引起了众多记者的关注,在我的QQ上,不断有同行在交流关于此案的信息,一些同行直接和刘东平取得了联系,证实这个帖子并非恶作剧。(注:这个QQ群里应该是各家媒体的记者,我们技术媒体是不是也可以搞一个?以交流更多的信息?)……我随后和华商晨报的记者取得了联系。他们已经去采访了……我决定去现场看看……然后和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栏目的沈亚川一起到了现场。(注:这样的采访感觉才很有意思,大家互相分享,互相提供观点和视角,共同成长。)

张英《濮存昕现象的悲哀》:当天上午,我接到了众多同行的电话,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外滩画报》、《新闻晨报》、《新京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的记者来电,询问我们的报道背景,跟我要濮存昕的电话。(注:可以间接得出结论是,每个媒体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南周也应该会透漏濮的联系方式给这些记者)我到北京采访第二天,《新京报》的天蓝、《三联》的马戎戎请我吃饭时说,你做完了报道,可把我们害苦了,领导要求我们做深入报道……。(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张英《等待大鱼的出现》:《活着不仅仅是一种本能——阎连科说“丁庄”》和《阎连科:“不是巧克力,而是黄连”》发表以后,我收到了一些同行的电话,说他们看了文章很震惊,并问我这篇文章的采写经过。(注:为什么社会媒体比技术媒体发展的要好?经验的累积和互相学习是一个因素。)

编辑和记者的素质:在上面的介绍中已经领略了编辑的素质,那就是永远要成为记者的“有力保障”。做一个合格的记者或者编辑需要做的功课有很多,在《后台》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透漏了许多,任何一个从事媒体行业的朋友都会从中有所收获。简单列举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细节:

鞠靖《杀人现场:不可能完成的叙述?》:我始终相信翻检垃圾是一名记者的必杀技。……可以想象的是,当地并不愿意透露这些消息,一概给我吃闭门羹。后来我没办法,只好在当地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旁边的废纸篓里翻。皇天不负有心人,竟然让我从里面翻出一份没有撕碎的关于仰融资产善后的会议纪要,还有一份已经撕碎的手写的仰融与开发区之间资金往来图表以及日后的偿还办法。……当时我那家报纸的副主编、《南方周末》原首席财经记者陈涛说,这真是NB的猛料。(注:什么叫记者?什么叫NB?这就是NB)

风端《“肉感”写作》:袁蕾是一个善于发现“肉感”材料的记者,她的稿件经常给人以信息充盈、趣味十足的感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她在采访过程中的“多事”。她的大部分稿件,都会采访近10位对象,还有不少“杂人”。大采访量能够较大地保证材料的丰富性;留意和收集似乎主题无关的材料,在写作中却往往发挥出增加“弹性”的效力。(注:可以作为做采访文章的一个参考,文章要有血有肉,做采访和观察是必要的。)

袁蕾《“春晚”23年的第一次》:说到相机,春晚的一切原则上都是不能照的,每次到春晚的时候,我的相机就开着挂在脖子上,手机的拍照模式也随时打开。看到什么拍什么,能拍什么拍什么。预审那几张照片就是我冒着相机被收缴的风险,偷拍下来的。(注:注意,这就是专业和机灵,想起一句话“法律不允许之外的都是合理的”,千万别被自己的圈圈给限制住了)

戴敦峰《和任志强过招》:第一次采访虽然被放了只肥鸽子,但有两点收获。……而是与任志强的秘书——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姑娘——建立了密切联系,密切到……搞到了她的MSN,只要她一上线,我就开始追着她给我安排采访,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上班还是周末。记者是不怕麻烦……别人的。(注:如果怕麻烦的话,那最好还是不要做什么编辑和记者算了。话谁会来,有什么事情是轻而易得的呢?)……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总会给你留一扇窗。我的这扇窗子就是任志强的秘书。我曾在凌晨两点的MSN上夸奖她的MSN头像拍得pp,说得她芳心大悦,所以后来她甚至反过来帮我出主意,告诉我要发怎样的采访提纲任才会感兴趣。(注:新闻周围的人都是有线索的人,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漏网一人。)

记者的素质当然不仅仅包括上面的伎俩,有许多扎实的能力需要具备,比如系统的思考能力,文章的撰写能力等等。总而言之,和任何一个行业一样,完美总是无止境的,追求更好的方法之一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雕刻自己。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