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文章平均质量分 66
「已注销」
战斗意志!
展开
-
为什么接口中只能定义常量?
学习完接口后,知道了接口中只能定义常量,即使你的代码是这样写的:public int a,底层语言也会默认加上public static final int a转为常量,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接口中不能定义方法的实现,但是抽象类中是可以定义变量、常量以及方法的实现的,所以我们可以将接口看为比抽象类更高层次的抽象,是特殊的抽象类。加入接口可以定义变量,因为接口中的方法都是抽象的,我们无法通过行为,例如set()方法来修改这一属性值。原创 2015-09-25 11:52:08 · 15056 阅读 · 18 评论 -
C#—接口 PK 抽象类
面向对象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说道抽象就不得不提一下抽象类和接口,那么抽象类和接口是什么、又有什么关系和区别?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首先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释: 抽象类:面向对象中,所有对象都是通过类来描绘的,但是反过来,并不是所有的类都是用来描绘对象的,如果一个类中没有包含足够的信息来描绘一个具体的对象,这样的类就是抽象类。 接口:程序接口,由一套陈述、功能、选项、其它表达程序结构的形式、以及程序师使用的程序或者程序语言提供的数据组成。原创 2015-09-13 10:03:57 · 1221 阅读 · 14 评论 -
C#—委托
什么是委托?委托属于引用类型中的类类型,在委托中,可以将方法动态的作为另一个方法的参数,从而实现用方法来调用方法,可以减少程序中选择(if)、分支(switch)语句的使用,也能使程序获得良好的可扩展性。通俗一些讲,委托是一个类,其实例化出的对象可以用来调用其他的方法。委托的声明方式:delegate为声明委托的关键字,[访问修饰符]delegate 返回类型 委托名(形参原创 2015-09-11 11:06:25 · 1132 阅读 · 12 评论 -
C#—静态成员和实例成员
在C#中,类中的数据成员分为静态成员和实例成员,那么它们是什么,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下。静态成员(static member)又叫类成员,指的是在成员类型或返回值类型前用static关键字修饰的变量或方法;实例成员(instance member)又称非静态成员,是没有用static修饰的变量或方法。静态成员属于类,只能被类名调用;实例成员属于类的实例(即对象),只能先将类实例化原创 2015-09-11 10:09:27 · 5454 阅读 · 18 评论 -
C#—数据类型
C#中的数据类型主要有两类,为值类型和引用类型,这是C#中最常用的两种数据类型,其次,C#是有指针数据类型的,但是指针类型只能在声明为不安全代码中使用。 定义:表示实际数据,作为临时变量时,存储在栈内存中,作为成员变量,存储在堆内存中。 分类:分为两类,简单类型和复合类型:原创 2015-09-09 17:54:16 · 1528 阅读 · 12 评论 -
C#基础
谈到C#,就不得不提一下.net。 .Net是微软设计的独立于操作系统之上的开发平台,平台之上支持用C#或者VB .Net等满足.net规则的所有编程语言编程。可以将它看成一套虚拟机,无论机器搭载的哪种操作系统,只要该系统安装了.Net框架,便可以运行.Net可执行程序,.net强调开发工具的通用性,.net之上的语言、类库都能够互相调用。它统一了编程语言:无论程序是用C#,还是C++,原创 2015-09-02 17:44:15 · 1176 阅读 · 14 评论 -
面向对象思想解析
学了一年的VB和数据库等面向过程的结构化语言,终于学到了C#、Java,初识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通过看教学视频以及自己敲出来的一些例子的体会,也发现了自己面向过程的思维方式有多么根深蒂固。以前编写代码都是先想我这个程序有什么功能,根据功能去划分功能模块,然后对具体的功能细节一步步的实现,每实现一步需要写哪些代码,完全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结构化思想。 但是到了C#、Java,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面向对象,它和我以前设计代码的思想有颠覆性的改变,在这里更加注重的是如何去分析系统中的对象并进行对象的抽象—原创 2015-09-01 16:08:48 · 2629 阅读 · 7 评论 -
C#中的格式化输出
这是C# 或dotNet的格式器的格式格式器有很多种,数字格式器、日期时间格式器、自定义格式器等等。{1:C} 代表在把从0数第二个变量按货币格式显示比如int i=123;会显示成“¥123”0表示后面的参数的索引,这个例子中就是i,如果还有一个参数是j,那么就可以用1来代表j.例如Console.WriteLine("Hello,{0} and {1}",i,j);输出原创 2015-08-31 17:33:35 · 6329 阅读 · 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