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二)

OSI的基本协议

物理层:

RJ45 、 CLOCK 、 IEEE802.3 (中继器,集线器,网关) -

数据链路:

PPP 、 FR 、 HDLC 、 VLAN 、 MAC (网桥,交换机) -

网络层:

IP 、 ICMP 、 ARP 、 RARP 、 OSPF 、 IPX 、 RIP 、 IGRP 、 (路由器) -

传输层:

TCP 、 UDP 、 SPX - 会话层: NFS 、 SQL 、 NETBIOS 、 RPC -

表示层:

JPEG 、 MPEG 、 ASII -

应用层:

FTP 、 DNS 、 Telnet 、 SMTP 、 HTTP 、 WWW 、 NFS
假设Apache产生的日志文件名为access_log,在apache正在运行时,执行命令mv access_log access_log.bak,执行完后,请问新的apache的日志会打印到哪里,请选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虽然此时文件被改名,但是由于服务正在运行,因为它的inode节点的位置没有变,程序打开的fd仍然会指向原来那个inode,不会因为文件名的改变而改变。apache会继续向已改名的文件中追加日志。

网络攻击介绍:

ARP欺骗攻击:

分为对路由器ARP表的欺骗和对内网PC的网关欺骗。 第一种ARP欺骗的原理是——截获网关数据。 第二种ARP欺骗的原理是— —伪造网关。

重放攻击:

重放攻击(Replay Attacks)又称重播攻击、回放攻击或新鲜性攻击(FreshnessAttacks)是指攻击者发送一个目的主机已接收过的包,来达到欺骗系统的目的,主要用于身份认证过程,破坏认证的正确性。

暴力攻击:

暴力破解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系统地组合所有可能性(例如登录时用到的账户名、密码),尝试所有的可能性破解用户的账户名、密码等敏感信息。攻击者会经常使用自动化脚本组合出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

DNS欺骗攻击:

DNS欺骗就是攻击者冒充域名服务器的一种欺骗行为。 如果可以冒充域名服务器,然后把查询的IP地址设为攻击者的IP地址。

标识一个TCP连接的是,客户端和服务器的IP地址加端口号,尽管服务器IP地址和端口号一样,但是客户端IP地址是不一样的,而客户端端口号只有本地意义,所以理论上服务器一个端口号能接受的TCP连接是无上限的。

浏览器和服务器在基于https进行请求链接到数据传输过程中,用到了如下哪些技术:

非对称加密技术
对称加密技术
散列(哈希)算法
数字证书

https概述

HTTPS在传输数据之前需要客户端(浏览器)与服务端(网站)之间进行一次握手,在握手过程中将确立双方加密传输数据的密码信息。TLS/SSL协议不仅仅是一套加密传输的协议,更是一件经过艺术家精心设计的艺术品,TLS/SSL中使用了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以及HASH算法。

握手过程的简单描述如下:

1.浏览器将自己支持的一套加密规则发送给网站。
2.网站从中选出一组加密算法与HASH算法,并将自己的身份信息以证书的形式发回给浏览器。证书里面包含了网站地址,加密公钥,以及证书的颁发机构等信息。
3.获得网站证书之后浏览器要做以下工作:
a) 验证证书的合法性(颁发证书的机构是否合法,证书中包含的网站地址是否与正在访问的地址一致等),如果证书受信任,则浏览器栏里面会显示一个小锁头,否则会给出证书不受信的提示。
b) 如果证书受信任,或者是用户接受了不受信的证书,浏览器会生成一串随机数的密码,并用证书中提供的公钥加密。
c) 使用约定好的HASH计算握手消息,并使用生成的随机数对消息进行加密,最后将之前生成的所有信息发送给网站。
4.网站接收浏览器发来的数据之后要做以下的操作:
a) 使用自己的私钥将信息解密取出密码,使用密码解密浏览器发来的握手消息,并验证HASH是否与浏览器发来的一致。
b) 使用密码加密一段握手消息,发送给浏览器。
5.浏览器解密并计算握手消息的HASH,如果与服务端发来的HASH一致,此时握手过程结束,之后所有的通信数据将由之前浏览器生成的随机密码并利用对称加密算法进行加密。
这里浏览器与网站互相发送加密的握手消息并验证,目的是为了保证双方都获得了一致的密码,并且可以正常的加密解密数据,为后续真正数据的传输做一次测试。

另外,HTTPS一般使用的加密与HASH算法如下:

非对称加密算法:RSA,DSA/DSS
对称加密算法:AES,RC4,3DES
HASH算法:MD5,SHA1,SHA256

我的微信二维码如下,欢迎交流讨论

这里写图片描述

欢迎关注《IT面试题汇总》微信订阅号。每天推送经典面试题和面试心得技巧

微信订阅号二维码如下:

这里写图片描述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 { $('pre.prettyprint code').each(function () { var lines = $(this).text().split('\n').length; var $numbering = $('<ul/>').addClass('pre-numbering').hide(); $(this).addClass('has-numbering').parent().append($numbering); for (i = 1; i <= lines; i++) { $numbering.append($('<li/>').text(i)); }; $numbering.fadeIn(1700); }); }); </script>
1 第 1 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尽管电子计算机在 20 世纪 40 年代就被研制成功,但是到了 30 年后的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计算机网络仍然被认为是一项昂贵而奢侈的设备。近 20 年来,计算机网络 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 展 ,在今天,计算机网 络 技术已经和计算机技 术 一样精彩纷呈, 在人们的生活和商业活动中得到普遍应用, 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1.1 早期的计算机通信 在个人计算机出现 之前 ,计算机的体系架 构是 :一台具有计算能力 的 计算机主机 挂接多台终端设备。 终 端设备没有数据处理 能 力,只提供键盘和显 示 器,用于将程序 和数据输入计算机主 机 和从主机获得计算结 果 。计算机主机分时、 轮 流地为各个终端 执行计算任务,这种 计 算机主机与终端之间 的 数据传输,就是最早 的 计算机通信,如 图 1.1 所示。 图 1.1 计算 机主 机 与终 端 之间 的 数据 传 输 尽管有的应用中计 算机 主机与终端之间采 用电 话线路连接,距离可 以 达到数百千 米,但是,在这种体 系 架构下构成的计算机 终 端与计算机主机的通 信 网络,仅仅是为 了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对话,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网络通信。 2 1.1.2 分组交换网络 一直到 1964 年美国 Rand 公司的 Baran 提出"存储转发"和 1966 年英国国家物理实 验室的 Davies 提出"分组交换"的方法以后,独立于电话网络的、实用的计算机网络才 开始了真正的发展。 分组交换的概念是 将整 块待发送的数据划 分为 若干个更小的数据段 , 在每个数据 段前面加上报头,构成若干个数据分组(Packet) 。每个数据分组的报头 中存放有目标 计算机的地址和报文 包 的序号。网络中的交 换 机根据数据分组的地 址 决定将数据向哪 个方向转发。基于这 一 概念,由传输线路、 交 换设备和通信计算机 组 成的网络,被称 为分组交换网络,如图 1.2 所示。 图 1.2 分组 交换 网 分组交换网络是计 算机 通信脱离电话通信 电路 交换模式的里程碑。 电 话通信电路 交换的模式下,在通信之前,需要用户先通过呼叫(拨号) ,为网络本次通信建立电路。 这种通信方式不适合 计 算机数据通信的突发 性 、密集性的特点。分 组 交换网络不需要 实际建立通信电路, 数 据可以随时以分组的 形 式发送网络中。分 组 交换网络不需要 为呼叫建立电路的关 键 在于其每个数据分组 的 报头中都有目标计算 机 的地址,网络交 换设备根据这个地址 就 可以随时为单个数据 分 组提供转发,将其沿 正 确的路线送往目 标计算机。 美国的分组交换网 ARPANET 于 1969 年 12 月投入运行,被公认为最早的分组交 换网。法国的分组交换网 CYCLADES 开通于 1973 年。同年,英国的 NPL 也开通了英 国第一个分组交换网。现代的计算机网络中,以太网、帧中继、Internet 都是分组交换 网络。 1.1.3 以太网 以太网目前在全球 的局 域网技术中占有主 导地 位,以太网的研究 始于 1970 年早 3 期,研究单位是夏威 夷 大学,目的是解决多 台 计算机同时使用同一 传 输介质通信互不 干扰的问题。其结构如图 1.3 所示。夏威夷大 学的研究结果奠定了以太网共享传输介 质的技术基础,形成了享有盛名的 CSMA/CD 方法。 图 1.3 以太 网 以太网的 CSMA/CD 方法是在一台计算机需要使用共享传输介质通信时,先侦听 该共享传输介质是否 已 经被占用。当共享传 输 介质空闲时,计算机 就 可以抢占该介质 进行通信。所以 CSMA/CD 方法又被称为总线竞争方法。 与现代以太网标准相一致的第一个局域网是由施乐公司的 Robert Metcalfe 和他的 工作小组建成的。1980 年,数字设备公司、英特尔公司和施乐公司联合发布了第一个 以太网标准 Ethernet。这种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的简单网络技术立即受到了欢迎, 在 80 年代,用 10 Mb/s 以太网技术构造的局域网迅速遍布全球。 1985 年,电气和电子工程学会(IEEE)发布了局域网和城域网的 802 标准,其中 的 802.3 是以太网技术标准。802.3 标准与 1980 年的 Ethernet 标准的差异非常小,以 至于同一块以太网卡可以同时发送接收 802.3 数据帧和 Ethernet 数据帧。 20 世纪 80 年代,个人 计算机的大量出现和以太网的廉价,使得计算机网络不再 是一 个 奢侈 的 技术 。10 Mb/s 的网 络传 输 速度 , 很好 地 满足 了 当时 相 对 较低 的 个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