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兴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由朱熹看来,实在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具体的.---->性即理.在陆九渊看来,实在只有一个世界,它就是心--->心即理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心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心即理也,天下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
根据朱熹的系统,一切理都是永恒地在那里,无论有没有心,理照样在那里.根据王宇仁的系统,则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理.如此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
三纲领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关于明明德: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关于“亲民”,他写道:“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神鬼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同上)
关于“止于至善”,他写道:“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现,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至善之发见,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则之极,而不容少有拟议增损于其间也。少有拟议增损于其间,则是私意小智,而非
至善之谓矣。”(同上)
良知
如此,三纲领就归结为一纲领:明明德。明德,不过是吾心之本性。一切人,无论善恶,在根本上都有此心,此心相同,私欲并不能完全蒙蔽此心,在我们对事物作出直接的本能的反应时,此心就总是自己把自己显示出来。“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就是说明这一点的好例。我们对事物的最初反应,使我们自然而自发地知道是为是,非为非。这种知,是我们本性的表现,王守仁称之为“良知”。我们需要做的一切,不过是遵从这种知的指示,毫不犹豫地前进。因为如果我们要寻找借口,不去立即遵行这些指示,那就是对于良知有所增损,因而也就丧失至善了。这种寻找借口的行为,就是由私意而生的小智.
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 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 何有也!"
“致知”就是“致良知.
格物
"格者,正也”,“物者,事 也。(《大学问》,《全书》卷二十六)他以为,致 良知不能用佛家沉思默虑的方法。致良知,必须通 过处理普通事务的日常经验。他说:“心之所发便 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 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传 习录》上,《全书》卷一)物有是有非,是非一经确
定,良知便直接知之。我们的良知知某物为是,我们就必须真诚地去做它;良知知某物为非,我们就 必须真诚地不做它。如此正事,就同时致良知。除了正事,别无“致良知”之法。《大学》为什么说 “致知在格物”,理由就在此。
“八条目”的下两步是“诚意”、“正心”。 按王守仁的说法,诚意就是正事、致良知,皆以至 诚行之。如果我们寻找借口,不遵从良知的指示, 我们的意就不诚。这种不诚,与程颖、王守仁所说 的“自私用智”是一回事。意诚则心正;正心也无 非是诚意。
其余四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照王 守仁的说法,修身同样是致良知。因为不致良知, 怎么能修身呢?在修身之中。除了致良知,还有什 么可做呢?致良知,就必须亲民;在亲民之中,除 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什么可做呢?如此, 八条目可以最终归结为一条目,就是致良知。
什么是良知?它不过是我们的心的内在光明, 宇宙的本有的统一,也就是《大学》所说的“明德”。 所以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这样,全部的《大学》 就归结为一句话:致良知。
再引用王守仁的一段话:“人心是天渊,无所不赅。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 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 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一节之知,即 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传习录》下,《全书》卷三)
用敬
照新儒家的说法,修养 须用敬;但是敬什么呢?照陆王学派所说,必须“先立乎其大者”,然后以敬存之。陆王学派批评程朱 学派没有“先立乎其大者”,支离破碎地从格物出 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用敬,也不会在精神修养上有任何效果。陆王学派把这种做法比做烧火做饭, 锅内无米。 可是,对于这一点,程朱学派可能这样回答:
若不从格物做起,怎么能够先有所立呢,立什么呢? 如果排除了格物,那么“先立乎其大者”只有一法, 在第二十四章,我们已经看到,程颖也说“学 者须先识仁”,仁与万物同体,识得此理,然后以 诚敬存之。用不着另做别的事。只需要自己信得过 自己,一往直前。陆九渊的口吻也很相似,他说:“激 厉奋迅,决破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象 山全集》卷三十四)这样做的时候,即使是孔子的权 威,也无须尊敬。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 我注脚。”(同上)我们清楚地看出,在这方面,陆王 学派是禅宗的继续。 就是只靠顿悟。程朱学派认为,此法是禅,不是儒。
对佛家的批评
可是,陆王学派和程朱学派都激烈地批评佛学。 同是批评,两派仍有不同。朱熹说:“释氏说空, 不是便不是。但空里面须有道理始得。若只说道我 是个空,而不知有个实的道理,却做甚用。譬如一 渊清水,清冷彻底,看来一如无水相似,他便道此 渊只是空的。不曾将手去探是冷温,不知道有水在 里面。释氏之见正如此。”(《语类》卷百二十六)又 说:“儒者以理为不生不灭,释氏以神、识为不生 不灭。”(同上)在朱熹看来,佛家说具体世界是空的, 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具体世界的事物的确是变 化的,暂时的。但是还有理,理是永恒的,不变的。 在这个意义上,宇宙并不空。佛家不知道,理是真 实的,因为理是抽象的;正像有些人看不见渊中的 水,因为水是无色的。
王守仁也批评佛家,但是是从完全不同的观点 来批评。他说:“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 一毫实?佛家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 但仙家说虚,从养生上来;佛家说无,从出离生死 苦海上来。却于本体上加却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 他虚无的本色了,便于本体有障碍。圣人只是还他 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思在。……天地万物, 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 之外,能作得障碍?”(《传习录》下,《全书》卷 三)
他又说:“佛氏不著相,其实著了相。吾儒著 相,其实不著相。……[佛]都是为了君臣父子夫妇著 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 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著 父子君臣夫妇的相?”(同上)
我们若顺着这种论证推下去,我们可以说,新儒家比道家、佛家更为一贯地坚持道家、佛家的基 本观念。他们比道家还要道家,比佛家还要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