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va Base
文章平均质量分 67
Face3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
Java 回调的概念
回调是一种代码的编写方法。我们最正常的编码逻辑是: 类A需要调用类B的方法b,根据b的返回值,类A再去做一系列赋值啊处理啊之类的工作。 而使用回调的写法: 类A可以把这些后续处理写成一个方法a,然后把A的引用传递给方法b,方法b在做完工作后,就可以直接用A.a来完成A后续的处理工作。为什么要使用回调呢?下面举一些例子: 1.ajax的写法中我们经常会看到callback,因为发送ajax的请原创 2015-11-23 15:30:12 · 628 阅读 · 0 评论 -
Java中的位运算
要搞清楚移位运算,首先要搞清楚字节数。Jvm保证了原始类型的字节数不受操作系统影响,无论是16位,32位或64位操作系统。 boolean 1 位,char 16 位 我们常说的一个字符占两个字节,byte 8 位 即一个字节short 16 位,int 32 位,long 64 位,float 32 位,double 64 位。 一般数值都是带符号的,从左往右数,数值类型的第一位是表示正负的,原创 2015-11-24 13:51:25 · 601 阅读 · 0 评论 -
Java中的抽象(Abstract)学习总结
抽象Abstract:在Java程序设计中,利用Abstract关键字来进行抽象,抽象的目的或者说好处,是1.把对象的共性抽取出来,使得代码编写简洁,容易维护。2.定义一系列规范(方法),继承抽象类的实体类必须满足这些规范(实现抽象方法),这是复杂系统的基础。3.好的抽象应该就是现实世界的反映,把共性封装成抽象类,但又不存在于现实世界所以不可能实例化。原创 2015-11-19 15:46:14 · 8688 阅读 · 1 评论 -
Java内部类学习总结
内部类即在一个类的内部编写额外的class。编写完以后会生成OutterClassName$InnerClassName(匿名内部类用数字递增)的文件。外部类只能使用public,final,默认修饰符。但是内部类还可以使用private,static,protected等等修饰符。内部类也是一种编程方式,为什么要使用内部类呢? *把相互有关联的对象组织到一起,而且外部用不到的对象又可以完全原创 2015-11-23 16:49:36 · 484 阅读 · 0 评论 -
Java 泛型
泛型即为类、方法、变量等提供“类型参数”,都是使用<>包括起来。意思是告诉系统我需要定义一些类型参数了,接下来我会使用这些类型参数。基础知识不再详细列出,仅列出一些值得注意和较难理解的问题。为什么要使用泛型? Java中,使用泛型最主要的原因是增加类型的安全性,以及简化代码避免显式的强制类型转换。 从性能上说Java泛型并没有加快,这里涉及到运行时擦除概念和编译器默认加入的类型转换。 所以说Ja原创 2015-12-14 18:12:34 · 394 阅读 · 0 评论 -
Java对象的创建,持有Java对象,区分对象和类。
首先弄清楚两个关键字: static静态。可以修饰内部类,成员变量,方法,代码块。static和实例化是互斥的,因为他表示独一份。不管是内部类,变量,方法,还是代码块,都只存在一份于Java虚拟机中,不依附对象的实例化而存在。(代码块的意义是只执行一次,不是说存在于虚拟机中) final不可修改。final在修饰原始数据类型时即表示这个类型是个常量了,不会变。在修饰其它类型的变量时,实际上是表原创 2015-11-19 16:59:11 · 1117 阅读 · 0 评论 -
Java零散知识点学习记录
1.label标签:标签结合continue和break使用,表示跳至标签所指示的位置继续执行代码。常见在嵌套循环中,if判断后跳过某些语句等。2.方法的重载是不能通过返回值的不同来实现的,虽然可以通过参数顺序的不同来实现,但是这不是一种推荐的做法。3.我们知道原始类型会有默认的固定的初始化值。比如int i; i会有默认值0。 这个规则只在作为类成员时生效。如果在其他的代码中定义了原始类型但未初始原创 2015-11-20 16:39:36 · 632 阅读 · 0 评论 -
Java 注解 Annotation
注解和类,接口一样,也是一种java元素。只是注解比较特殊,其并不会改变程序的语义逻辑,只是当做一种注解,来提供一些支持辅助的作用。那么注解到底有什么用?最常用的功能有两个:1.规范代码写法,结合IDE工具等可以预防一些错误。2.结合反射实现一些代码控制目的。还有一个功能:3.使用注解对代码进行文档化(不能说不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忽略)。我们先来看最常用的一个注解@override,这个注解原创 2016-01-07 16:24:07 · 369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