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分区在PC机上安装linux不能引导的解决方法

本文介绍了解决GPT磁盘安装CentOS 5.3时遇到的引导分区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使用parted工具调整磁盘分区方案的具体步骤,并对MBR与GPT分区方案进行了对比。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原文:http://veryi.com/w/163.html

 

硬盘被转换成了GPT,安装centos 5.3时提示:

Your boot partition is on a disk using the GPT partitioning Scheme but this machines cannot boot using GPT.

用linux live CD,推荐slax on usb disk,启动系统以后,执行:

查看硬盘的设备名称:

fdisk -l

假设是/dev/sdb

parted

select /dev/sdb

mklabel msdos

quit

或者运行
parted -s /dev/sdb mklabel msdos

然后就可以正常安装了。
可以用 parted -s /dev/sdc print来查看分区情况

补充一些知识:
目前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大部分pc依然采用上世纪遗传下来的 BIOS + MBR 组合。 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Basic Input-Output System),是软件与硬件之间的一个接口,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翻译在中文与英语之间,虽然两者完全不同,不过可以让大家了解 BIOS 所处的位置,BIOS 通常被写入一块 ROM 芯片连接在主板上,当然也有直接写入北桥的,不过相当少见。 BIOS 几乎是完全用汇编语言编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板的性能及稳定性。
MBR,主引导记录 (Master Boot Record),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分区方法,不过管理员外的最终用户很少知道它的存在,MBR 分区的标准决定了 MBR 只支持在2TB以下 (超过 2TB 的只能管理 2TB) 的硬盘中创建4个分区表项,要获得更多分区,需要次级结构–扩展分区。扩展分区可以再次被分成一个或多个逻辑磁盘,也就是普通情况下的C盘以外的盘,或说第一个分区以外的部分,有些情况下 Windows 里的C盘可能会是一个逻辑分区。
EFI,可扩展固件接口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由英特尔 (Intel) 公司提出的一种替代 BIOS 的升级方案。 EFI 的位置很特殊,它不像是 BIOS 那样自己即是固件又是接口,EFI 只是一个接口,位于操作系统与平台固件之间,感觉像是公司、CEO、CEO秘书之间的关系一样,由CEO (操作系统) 下任务,CEO秘书 (EFI) 负责把任务分配下发到公司各部门经理 (平台固件),经理们又把任务下发到具体的小组 (各类硬件) 去完成。
GPT ,全局唯一标识磁盘分区表 (GUID Partition Table),GUID,全局唯一标识符 (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 。GUID 分区表 (GPT) 是作为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 (EFI) 计划的一部分引入的。当然,你也可以在 BIOS 的PC中使用 GPT 分区,虽然 GPT 来自以 EFI 计划,但并不依赖于 EFI。GPT 相对于以往 PC 普遍使用的主引导记录 (MBR) 分区方案更加灵活。比如可以超过 MBR 分区表项4个的限制,在 GPT 规范里对分区的数量几乎是没有限制的,大家在网上可以查到的128个实际上是 Windows 系统 (支持 GPT 的 Windows) 做出的限制。 GPT 对可管理磁盘大小也超过了 MBR 的2TB (1TB = 1024GB) 而达到了 18EB (1EB = 1024TB) 。在 MBR 分区方案中操作系统的引导是通过放在磁盘最开始 (第一扇区) 里的 MBR (这里的 MBR 是指主引导记录,而不是主引导记录分区方案,两者是同名的。我的猜测是为了与 GPT 分区方案区分,使用了主引导记录引导方式的名字 MBR 来命名此种分区方案,我查不到确切的资料正明我的猜测是否正确,只能大家努力区分一下了。) 。把重要的信息 (如分区信息、目录等) 放在某个扇区里是 MBR 分区方案的方法,而 GPT 把这个信息放到了分区里,Intel的解释是这样可以更加明确更加安全。 GPT 分区为了保护自己不受 MBR 方案下磁盘管理软件的危害,在磁盘的最开始位置 (第一个扇区) 建立了一个保护分区 (Protective MBR),这种分区的类型标识为 0xEE。苹果系统 (Mac OS X) 下这个保护分区大小为 200MB,这个分区在 Window NT 磁盘管理器里名字叫做 GPT 保护分区。这个分区可以让不能识别 GPT 的磁盘管理软件把 GPT 磁盘看成一个未知格式的分区,而不是错误地当成一个未分区的磁盘。

常用的 MS-DOS 分区表格式不能在一个大于 2TB 的设备上使用。要支持大于2TB
的设备,GPT 分区表格式必须被使用,并且必须使用 *parted* 工具程序来创建和
管理 GPT 分区。

<think>嗯,用户问的是如何在物理机上安装Arch Linux。首先,我得回想一下Arch的安装步骤。Arch的安装过程相对复杂,尤其是对新手来说,可能需要详细指导。用户可能有一定的Linux基础,但可能没有安装过Arch,所以需要分步骤解释清楚。 首先,安装前的准备很重要。需要确认用户是否有兼容的计算机,Arch支持x86_64架构,这点没问题。然后,制作启动盘,用户可能需要用Ventoy或者dd命令,这里推荐两种方法,方便用户选择。联网部分,有线连接比较稳定,但如果是无线,可能需要iwd或者wpa_supplicant,这里需要简单提一下,避免用户卡在这一步。 接下来是启动Live环境。进入之后,确认网络连接,用ping命令测试。然后分区和格式化,这里用户可能需要知道如何分区,比如EFI分区、交换分区和根分区,特别是现在很多电脑都是UEFI系统,所以需要指导创建EFI分区。格式化部分,要明确各个分区的文件系统类型,比如vfat、swap、ext4等。 挂载分区这一步容易出错,需要仔细说明顺序,先挂载根分区到/mnt,然后创建efi目录并挂载EFI分区,交换分区用swapon。用户可能会忘记挂载EFI分区,导致引导失败,所以这里要强调。 安装基本系统,使用pacstrap命令,这里需要包括内核、基础软件和必要的工具,比如网络管理工具,这样安装后才能正常联网。生成fstab文件是必须的,否则系统无法正确挂载分区。 进入chroot环境后,时区、本地化、语言设置是关键步骤。用户可能需要设置正确的时区,编辑locale.gen和locale.conf,这一步容易出错,需要详细说明。网络配置部分,创建hostname文件,安装网络管理工具,比如NetworkManager,并启用服务,这样重启后网络才能正常工作。 安装引导程序,对于UEFI系统,grub是常用的,但需要安装efibootmgr和os-prober。生成grub配置后,检查是否正确识别了系统。创建用户和设置密码是基础但重要的步骤,不能遗漏。最后重启前确认卸载分区,避免数据损坏。 安装后的配置建议安装图形界面和常用工具,用户可能需要这些,但根据Arch的哲学,应该让用户自己选择,所以只是建议,不强制。最后提醒用户参考官方Wiki,确保信息准确。 整个过程需要一步步引导,避免用户遗漏关键步骤。同时,考虑到可能的错误点,提前给出提示,比如网络连接、分区挂载顺序、引导程序安装等。语言要简洁明了,用中文口语化表达,让用户容易理解。</think>好的,我将分步骤为您介绍Arch Linux安装到物理机的主要流程。以下是详细指南: --- ### 一、安装前准备 1. **确认设备兼容性** - 支持x86_64架构的计算机(现代PC均支持) - 至少2GB内存,建议20GB以上硬盘空间 2. **制作启动介质** - 下载最新ISO镜像: $$ \text{https://archlinux.org/download/} $$ - 使用工具制作: - Ventoy(推荐,可多系统共存) - `dd if=arch.iso of=/dev/sdX`(Linux/macOS终端命令) 3. **连接网络** - 有线网络:插入网线自动连接 - 无线网络:使用`iwctl`工具连接 ```bash iwctl station wlan0 connect SSID ``` --- ### 二、启动Live环境 1. **从U盘启动** - 进入BIOS/UEFI设置启动顺序(通常按F2/Del/F12键) - 选择"Arch Linux install medium" 2. **验证启动模式** ```bash ls /sys/firmware/efi/efivars # 如果存在目录则为UEFI模式 ``` --- ### 三、分区与格式化(以UEFI+GPT为例) 1. **查看磁盘** ```bash fdisk -l ``` 2. **创建分区(假设使用/dev/sda)** | 挂载点 | 类型 | 建议大小 | 文件系统 | |--------|------------|--------------|----------| | /mnt | Linux系统 | ≥20GB | ext4 | | /mnt/boot/efi | EFI系统分区 | 300MB-1GB | vfat | | [swap] | 交换空间 | ≥内存大小 | swap | 3. **格式化命令示例** ```bash mkfs.fat -F32 /dev/sda1 # EFI分区 mkswap /dev/sda2 # 交换分区 mkfs.ext4 /dev/sda3 # 根分区 ``` --- ### 四、挂载分区 ```bash mount /dev/sda3 /mnt mkdir -p /mnt/boot/efi mount /dev/sda1 /mnt/boot/efi swapon /dev/sda2 ``` --- ### 五、安装基本系统 ```bash pacstrap /mnt base linux linux-firmware nano networkmanager ``` --- ### 六、生成fstab文件 ```bash genfstab -U /mnt >> /mnt/etc/fstab ``` --- ### 七、进入新系统配置 ```bash arch-chroot /mnt ``` 1. **设置时区** ```bash ln -sf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hwclock --systohc ``` 2. **本地化设置** - 编辑`/etc/locale.gen`取消注释: ```bash en_US.UTF-8 UTF-8 zh_CN.UTF-8 UTF-8 ``` - 生成配置: ```bash locale-gen echo "LANG=en_US.UTF-8" > /etc/locale.conf ``` 3. **网络配置** ```bash echo "myhostname" > /etc/hostname systemctl enable NetworkManager passwd # 设置root密码 ``` --- ### 八、安装引导程序(GRUB示例) ```bash pacman -S grub efibootmgr os-prober grub-install --target=x86_64-efi --efi-directory=/boot/efi --bootloader-id=GRUB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 --- ### 九、完成安装 ```bash exit umount -R /mnt reboot ``` --- ### 十、安装后建议 1. 创建普通用户: ```bash useradd -m -G wheel username passwd username ``` 2. 安装图形界面: ```bash pacman -S xorg plasma-meta kde-applications # KDE示例 systemctl enable sddm ``` --- ### 注意事项 - 建议配合官方Wiki使用:$$ \text{https://wiki.archlinux.org/} $$ - 安装过程需要稳定网络连接 - 每次操作前仔细检查设备路径(如/dev/sda) 安装过程中如遇问题,可通过`Ctrl+Alt+F2`切换到其他终端进行调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