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氏替换原则
里氏代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LSP)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里氏代换原则中说,任何基类可以出现的地方,子类一定可以出现。 LSP是继承复用的基石,只有当衍生类可以替换掉基类,软件单位的功能不受到影响时,基类才能真正被复用,而衍生类也能够在基类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行为。里氏代换原则是对“开-闭”原则的补充。实现“开-闭”原则的关键步骤就是抽象化。而基类与子类的继承关系就是抽象化的具体实现,所以里氏代换原则是对实现抽象化的具体步骤的规范。
现在我们来实现一个两个数相减的功能,建造一个类funA
public class funA {
public int funmin(int a,int b){
return a-b;
}
}
实现类funA的测试testdemo
public class test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unA f1=new funA();
System.out.println("100-30="+f1.funmin(100, 30));
System.out.println("20-40="+f1.funmin(20, 40));
}
}
结果很显而易见
100-30=70
20-40=-20
当我们要实现两个数相加,和两数相加然后再加上100我们通过类funB来实现,funB继承自funA
public class funB extends funA {
public int funmin(int a,int b){
return a+b;
}
public int funadd(int a,int b){
return funmin(a,b)+100;
}
}
同样测试一下
public class test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unB f1=new funB();
System.out.println("100-30="+f1.funmin(100, 30));
System.out.println("20-40="+f1.funmin(20, 40));
System.out.println("20+40+100="+f1.funadd(20, 40));
}
}
结果输出的是
100-30=130
20-40=60
20+40+100=160
很明显其实现的是子类funB的功能,原因就是类B在给方法起名时无意中重写了父类的方法,造成所有运行相减功能的代码全部调用了类B重写后的方法,造成原本运行正常的功能出现了错误。在本例中,引用基类A完成的功能,换成子类B之后,发生了异常。在实际编程中,我们常常会通过重写父类的方法来完成新的功能,这样写起来虽然简单,但是整个继承体系的可复用性会比较差,特别是运用多态比较频繁时,程序运行出错的几率非常大。如果非要重写父类的方法,比较通用的做法是:原来的父类和子类都继承一个更通俗的基类,原有的继承关系去掉,采用依赖、聚合,组合等关系代替。
里氏替换原则通俗的来讲就是:子类可以扩展父类的功能,但不能改变父类原有的功能。它包含以下4层含义
1、子类可以实现父类的抽象方法,但不能覆盖父类的非抽象方法。
2、子类中可以增加自己特有的方法。
3、当子类的方法重载父类的方法时,方法的前置条件(即方法的形参)要比父类方法的输入参数更宽松。
4、当子类的方法实现父类的抽象方法时,方法的后置条件(即方法的返回值)要比父类更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