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一个新时代?---序

本文回顾了从上个世纪Intel推出Pentium处理器以来桌面CPU的发展历程。随着摩尔定律的推进,处理器主频曾迅速提升,但进入本世纪后增速放缓。文章还探讨了Intel与AMD之间的竞争,包括命名策略的变化和技术路线的演进。

从上个世纪Intel推出Pentium处理器以来,桌面CPU的发展一直坚定不移的遵循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处理器的主频就要番一番。依稀记得当年见到赛扬300A和K6II300诗的那种激动的心情,后来当有个同学买了Athlon1G的处理器,我还专程坐车几十公里,跑到他们学校在的郊区去见识了一下超过1000MHz的CPU。借用鸟山明同学的一句话就是:这可是代表先进文明的处理器啊,摸一摸,先不要洗手。。。

到了本世纪的头几年,这种势头开始慢慢的减缓,从P4 3.06G开始,貌似CPU的主频再也很难提高了。而这个时候之前的一段时间,AMD也开始弃用了n年以来约定成俗的命名方法,即使用CPU的主频命名;转而开始使用PR值的命名规则。这么做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对Intel的牺牲芯片效率得到高主频的做法表示充分的鄙视。大家可能认为AMD在这个策略上做的相当成功,但是我的看法是,否!首先,AMD只是对Intel表示了充分的鄙视,但是并没有表现充分的无视,换言之,就是AMD依然在按照Intel的思路发展,依然走在Intel后面。其次,Intel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其实已经在研发自己的新技术,即所谓的Hyper Thread。其实这种技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已经是非常幼稚的东西了,所谓的超线程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线程之间的并发协调没有处理好,导致性能不升反降(其实这个跟代码本身也有很大的关系,此为后话)。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小板凳是丑陋的,甚至第二第三个,但是,正是有了这三个小板凳,才有了后来的相对论等伟大的理论。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软件这个领域,第一个小板凳代表了对技术的敏感,和嗅觉;第二个小板凳代表了对自己选择的方向的不懈的追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相信,这两点没有一点能完全做到,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就拿这篇文章来说,我觉得至少我应该在一年前就应该写了。可是,在公司里无尽的Task把我的激情,我对技术的追求,消磨掉了一大半。不过我希望这样还不算晚。题外话,呵呵

刚才说道Intel已经开始意识到。。。

写论文先。。。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