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部署ELK+kafka日志管理系统

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搭建离线ELK(Elasticsearch、Logstash、Kibana)日志管理系统,并结合Kafka进行日志收集。首先概述了ELK组件的作用,接着展示了在测试环境中的配置,包括Java环境、Kafka和Zookeeper集群的搭建,以及Logstash、Elasticsearch和Kibana的安装和配置。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实现日志的收集、查询、显示以及异常数据的自动通知等功能。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1、简介

对于日志来说,最常见的需求就是收集、查询、显示,正对应logstashelasticsearchkibana的功能。

 

ELK日志系统在系统中,主要可解决的问题:

基于日志的数据挖掘

问题排查,上线检查

根据关键字查询日志详情

异常数据自动触发消息通知

服务器监控,应用监控,Bug管理

统计分析,比如接口的调用次数、执行时间、成功率等

性能分析,用户行为分析,安全漏洞分析,时间管理

 

Logstash

Logstash是一个用来搜集、分析、过滤日志的工具。它支持几乎任何类型的日志,包括系统日志、错误日志和自定义应用程序日志。它可以从许多来源接收日志,这些来源包括 syslog、消息传递(例如 RabbitMQ)和JMX,它能够以多种方式输出数据,包括电子邮件、websocketsElasticsearch。与其他监控系统的整合也很方便,可以将数据输出到zabbixnagios等。还可以把数据统计后输出到graphite,实现统计数据的可视化显示。

 

logstash对日志的处理逻辑很简单,就是一个pipeline的过程:

inputs >> codecs >> filters>> outputs

 

agent分布在每一台需要采集数据的节点上,agent只是Logstash承担的一个角色,与此对应的是indexeragent会分别将各自获取的日志作为输入输出到一个消息代理(例如redis或者kafka),indexer会将消息代理作为输入再输出到ES上,由ESindexing。其实Logstash在整个过程中只负责输入输出,对Logstash而言并没有agentindex之分。如果日志量小的话完全不需要设置indexer,直接将ES作为agent的输出源。

 

Elasticsearch

elasticsearch是基于lucene的开源搜索引擎,主要的特点有

real time

distributed

high availability

document oriented 

schema free

restful api

 

kibana

Kibana是一个基于Web的图形界面,用于搜索、分析和可视化存储在 Elasticsearch指标中的日志数据。它利用ElasticsearchREST接口来检索数据,不仅允许用户创建他们自己的数据的定制仪表板视图,还允许他们以特殊的方式查询和过滤数据。kibana是根据前台过滤的条件,生成query 发送到elasticsearch,然后根据返回的值重绘页面。

 

下面盗用一张图来展示整个架构:

wKiom1fhLJaj6e0nAAFzLbrjnOw559.jpg


以上是我查看网上资料最终总结的,感谢各位大神的贡献。


2、测试环境说明

下面通过在测试环境下搭建ELK日志系统来对ELK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


软件环境:

logstash-2.3.3.tar.gz  marvel-2.3.3.tar.gzelasticsearch-2.3.3.zip   kibana-4.5.1-linux-x64    marvel-agent-2.3.3.zip   elasticsearch-head-master.zip   license-2.3.3.zip   jdk-8u101-linux-x64.tar.gz   kafka_2.10-0.10.0.1.tgz   zookeeper-3.4.6.tar.gz


服务器和角色:

192.168.1.101           kafka+zookeeper     

192.168.1.102           kafka+zookeeper      

192.168.1.103           kafka+zookeeper   logstash shipper 

192.168.1.104          logstash shipper

192.168.1.105             elasticsearch kibana

192.168.1.106        logstash indexer



说明:

本篇分别对上边的物理节点标识为node1—node6,下面都以这种称谓。

Node1和nide2以及node3三台节点上搭建kafka+zookeeper集群,另外node3本身也是一个nginx服务器。

Node4上搭建nginx服务器,和node3一起负责logstash日志数据生产端,把nginx日志传给kafka集群。


日志传输方向:

Nginx日志-->logstash shipper-->kafka+zookeeper-->logstash indexer-->elasticsearch

最后kibana负责展示es收集到的数据


3、 配置java环境


各节点配置jdk1.8的环境

/home/apps # tar -zxvf jdk-8u101-linux-x64.tar.gz

 

/home/apps # ln -sv /home/apps/jdk1.8.0_101/usr/local/jdk1.8.0_101

`/usr/local/jdk1.8.0_101' ->`/home/apps/jdk1.8.0_101'

 

编辑环境变量文件,注释掉之前的java环境配置,添加下面的内容

/home/apps # vi /etc/profile

JAVA_HOME=/usr/local/jdk1.8.0_101

PATH=$JAVA_HOME/bin:$PATH

CLASSPATH=$JAVA_HOME/jre/lib/ext:$JAVA_HOME/lib/tools.jar

export PATH JAVA_HOME CLASSPATH

 

<think>好的,我需要帮助用户构建一个用于监控和分析AI模型训练及推理日志的应用程序。首先,我应该理清用户的需求,他们需要一个能够处理训练和推理日志的系统,可能包括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可视化和告警等功能。 接下来,我需要参考用户提供的引用资料。引用[1]提到使用Python实现模型推理日志的实时监控与异常检测,这提示我应该考虑Python生态中的工具,比如Loguru或ELK Stack。引用[2]讨论了日志分析的原理和性能评估指标,如准确率、F1值,这可能涉及到机器学习模型用于异常检测。引用[3]提到NVIDIA NIM用于部署AI模型,可能需要在架构中集成这类微服务。 用户的应用需要覆盖训练和推理阶段,所以数据收集部分要支持不同阶段的日志格式。存储方面,可能需要时间序列数据库如InfluxDB或通用的Elasticsearch。分析模块需要实时处理和批处理,可能需要使用Apache Kafka或Spark Streaming。可视化可以用Grafana或Kibana,而告警系统可能需要集成Prometheus或自定义的报警逻辑。 还要考虑性能优化,比如引用[2]中提到的提升实时性的方法,可能需要优化数据流水线或使用更高效的处理框架。异常检测部分可能需要训练一个分类模型,使用历史日志数据来识别异常模式,这里需要特征工程和模型评估。 最后,部署方面可能需要容器化,比如Docker和Kubernetes,以及参考引用[3]的NVIDIA NIM来优化推理服务。需要确保系统可扩展,能够处理大规模日志数据,并且安全性和权限管理也不能忽视。 总结下来,整个架构需要模块化设计,各组件之间通过API或消息队列连接,确保实时性和可扩展性。同时,代码示例部分需要展示关键的实现步骤,比如日志收集、存储配置和异常检测模型,帮助用户快速上手。</think>### 构建AI模型日志监控与分析应用的步骤 #### 一、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1. **核心需求** - 实时采集训练/推理日志(损失值、准确率、内存占用等) - 存储历史日志并支持时间范围查询 - 可视化关键指标(如损失曲线、GPU利用率) - 异常检测(如梯度爆炸、内存泄漏) - 生成可定制的分析报告 2. **系统架构** ```mermaid graph TD A[日志采集] --> B[消息队列] B --> C[存储层] C --> D[实时计算] C --> E[离线分析] D --> F[可视化仪表盘] E --> G[异常检测模型] G --> H[告警系统] ``` #### 二、关键技术实现 1. **日志采集** - 使用Python的`logging`模块标准化输出格式 - 示例日志结构: ```python { "timestamp": "2024-03-15T14:23:18Z", "phase": "training", # 或 inference "metrics": { "loss": 0.153, "accuracy": 0.92, "gpu_util": 78% }, "context": { "model_version": "v2.1.3", "batch_size": 64 } } ``` 2. **存储方案** - **时序数据库**:InfluxDB(适合高频指标存储) ```python from influxdb_client import InfluxDBClient client = InfluxDBClient(url="http://localhost:8086", token="your_token") write_api = client.write_api() write_api.write("ml_monitoring", record=log_data) ``` - **全文检索**:Elasticsearch(支持复杂查询) - **冷存储**:AWS S3/MinIO(归档历史数据) 3. **实时分析(参考引用[1])** - 使用Apache Kafka处理数据流 ```python from kafka import KafkaConsumer consumer = KafkaConsumer('ml-logs', bootstrap_servers=['localhost:9092'], value_deserializer=lambda m: json.loads(m)) for message in consumer: process_log(message.value) ``` 4. **异常检测(参考引用[2])** - 特征工程: ```python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features = ['loss', 'gpu_util', 'memory_usage'] scaler = StandardScaler().fit(train_data[features]) ``` - 孤立森林算法: ```python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IsolationForest clf = IsolationForest(contamination=0.05) clf.fit(scaled_features) anomalies = clf.predict(scaled_features) ``` #### 三、可视化与告警 1. **Grafana仪表盘** - 关键面板: - 实时损失曲线 - 资源利用率热力图 - 异常事件时间线 2. **告警规则示例** ```yaml alert_rules: - name: GPU过载 condition: "avg(gpu_util) > 90%持续5分钟" actions: ["slack通知", "邮件告警"] - name: 损失值异常 condition: "loss突增50%且持续3个batch" actions: ["自动暂停训练"] ``` #### 四、部署优化(参考引用[3]) 1. **使用NVIDIA NIM微服务** ```bash docker run --gpus all -p 8000:8000 \ nvcr.io/nim/llm-inference-service:latest ``` 2. **性能优化** - 日志压缩:使用Protocol Buffers替代JSON - 缓存机制:Redis缓存常用查询结果 - 并行处理:Dask分布式计算框架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