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Q的ARCHSUMMIT大会对我的采访


偷个懒,做个更新,今天下午InfoQ的ArchSummit对我的一些采访。我整理了一下,算做是我个人写酷壳的一些想法和总结。不过问我的这些问题并不尖锐,呵呵,不像@图灵谢工 问我的问题:“你的价值观太过理想,根本不现实,你站在道德的高点拷问社会,是不是想炒作自己?”。

1) 作为酷壳的博主,请您大概介绍下酷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初衷是什么 ?

我写blog是从2002年开始(那时还没有blog这个词),当时对我来说,没有自己的电脑,上网很不方便,而我有写学习笔记的习惯,读书和工作中学到的一些东西需要保存在某个地方,我希望这个地方可以让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调出来看看(因为我当时的工作出差太多),正好当时的优快云有个“专家专栏”的功能,也就是后来出现的blog。

后来Blog出现后,优快云把自己的“专家专栏”全部迁移到了blog.youkuaiyun.com上,07-08年这段时间,优快云的blog基本上是不能使用,性能差得不能再差,每天宕机,上传图片,贴代码,都非常不好用。也许,这就是使用.NET/Windows平台的问题(开个玩笑)。

我是从2009年3月开始创建酷壳的,创建的初衷如下:

  • 我需要一个更稳定,更方便的地方,我的博客的风格不会被大众的风格所掩盖的地方。
  • 我的从事新闻的老婆很不待见我在优快云的博客,她觉得太技术,书呆子。
  • 我正好看到了煎蛋这个国外娱乐新闻文摘的blog,而我正好每天会有2个小时阅读国外社区的东西。

基于上述三个原因,我自己花了4500元/年租了个主机,建了酷壳。所以,这也是你一开始看到酷壳基本上是娱乐性比较强的博客,我收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程序员中发生的事情,也收集一各式各样的程序员圈子里的各处观点。

我当时的想法是,一些特别技术的东西,我会和优快云同步,而一些轻松的话题,我会放在酷壳。我当时的初衷就是想说明程序员并不是一个木纳、书呆子、不食人间烟火、巨无趣的一个群体,程序员圈子里同样也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所以,你可以看到11年初以前的东西我有很多网络恶搞式乱调侃的语言。

但到了2011年初让我开始让我有些转变,主要是读者越来越多,而且,有一些人已经把酷壳当成了一个提升自己能力和、开阔眼界、甚至需要指导的地方,我的压力就这样来了,这种压力让我开始不能太娱乐,因为有一些人是很认真地在看酷壳的文章,在期待能从酷壳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2)技术人员的个人博客不胜其数,但真正可以吸引人眼球的并不多,能谈谈成功运营一个个人博客的精髓是什么?

哪有什么运营,完全是顺其自然,误打误撞。

是的,技术人员的博客太多了,酷壳并不是技术最好的,也不是资讯最好的。淘宝的很多技术团队的博客都很不错,还有阮一峰的博客,还有各种各样的如优快云,博客园,51CTO,ZDNET这样的社区。所以,我需要做点不一样的,而且我觉得还有一些这些社区和博客都还没有涉及的地方。

对于社区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就像我们学校里的学生一样,喜欢大量地收获聚集文章和知识,填鸭式的网站,网站的编辑不懂技术。对于一些技术博客的问题并不是他们不懂技术,而是太过技术,只有技术,少了一些程序员的文化,观点和视野。

程序员是一个圈子,一个小社会,这个圈子里并不只有技术和知识,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例如:程序员们都说自己比较辛苦,都说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还有一些如敏捷,流程,产品等地方程序员的观点没有得到表达,还有一些程序员这个社区内比较特有的东西,比如:编程语言之争,这本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是程序员圈子里的文化,但是每次讨论都是骂来骂去的,需要有人去引导程序员,带领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和思考这些东西。

这就是酷壳和其它博客和社区不一样的地方,我关注的并不只有技术,还有程序员的文化和想法,并且输出一些或偏执或鲜明或个人或激进的价值观,无论怎么样,你认同也好,不认同也可以,你可以看到酷壳和我还有酷壳里的讨论都是真实的。

3)根据你博客的自我介绍,想从纯底层技术方向转型为业务技术方向,让你产生这种想法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纯底层做得太多了,有些书呆子了,与人打交道有问题了,而且觉得地底有点不识人间烟火了,我想知道用户是怎么用我们的产品的,我想知道用户是怎么想的,整天在那调网络性能,调系统性能,搞多线程,搞内存漏洞,整天在矿道里打洞, 想出来见见天日。呵呵。

但这并不代码我觉得业务和用户要比技术有用得多,也并不是说技术无用论。

我觉得这就好像一颗大树,这些底层的技术,可以让你站得非常非常稳,可以让你抵御洪灾和暴风,但是如果你想伸长得更高更广,你还是需要地面上的枝叶。我觉得我的底层知识够深入了,我需要了解业务知识和用户,因为我不但想站得稳,扎得深,我也想伸得高。

4)酷壳产出文章是怎么样的频率?每篇博文 ,你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我每天都有阅读的习惯,尤其是阅读网文,每天两个小时,而且我是一个爱思考的人,思考的对不对不一定,但是我很喜欢去思考。现在又上了微博和一些朋友互动,也会引发我的一些思考,所以,文章就是在阅读、交流和思考中产生的。

2011年初以前,平均每周3篇,有时候一周有10篇,现在基本上每周一篇。以前的文章花不了太多时间 ,因为比较娱乐,现在的文章很花时间,比如《程序员练级攻略》花了我四周的时间 ,《性能调优攻略》花了我三周多的时间,基本上来说,现在的文章至少也要花我1-2天的时间。我想把文章的数量降下来,这样,我可以思考得更好更透彻一些,这样文章里的营养更多一些。

5)是不是可以给年轻的朋友,或是风刚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朋友,一些职业发展的建议?

主要是下面几点:

  • 不要追新技术,应该多看看那些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常青的技术。
  • 多研究一下历史,和技术的演进,这样你才能知道技术的未来。今天的很多东西都在过去有身影,如:今天的移动端和云端架构和以前的Unix和终端的关系,还有管道,和Unix设计的哲学也在今天Service Interface式的设计中有得到传承,等等。
  • 我可以急功近利以解决问题和追赶技术潮流,但是,如果你需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你需要非常非常注重基础。速成编程的方式只能让你成为劳动力,而不能成为工匠或技术和知识的驾驭者。
  • 不要被产商的文化所主导了,多看看社区的文化,尤其是Unix/C的文化,这是计算机文化的根(参看我写过的《Unix传奇》)
  • 注重基础,广度是深度是副产品。

6)以你过往的经历,你是如何看待“架构师”这个角色的?他的义务是如何分配的?

架构就是Design一个部分,就是软件设计的一块,软件设计最重要的有两点:

  • 业务功能性需求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技术基础的深刻认识,需要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试问一下,程序员做软件不需要设计吗?做设计不需要设计架构吗?很自然的,今天的工程师,程序员已经在做架构设计上的事了。所以,我觉得架构设计这个工作本就是程序员(或者说是高级程序员)工作的一部分。

但是,我个人认为架构师在某些情况下也还是需要的,但其应该是对业务和技术都很熟悉的人,并且偏技术,也要写代码的人。在一些公司,上下一盘棋,的确需要对总体架构设计,并保证这个框架能够被各个工程团队贯彻实现的那么一个团队,但他们应该更多地深入到一线工程团队的。

所以,我觉得架构师就是一个高级程序员,而不是一个拍脑袋,关说不练的人。

这点,看看Linux的架构师团队就知道了,一样的需要写代码,fix-bug,一样地需要了解各个公司对linux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

7)现阶段酷壳的文章,都是你一个人写的吗?是否有其他同仁加入写作?

并不都是我一个人写的,我希望酷壳是大家一起来写的,事实上也有一些人写,只是不多。只是我个人的色彩过重了一些,我的个性压制了众性。

(不过,我真的无法自证都是我写的,我有没有团队,呵呵,管它有没有团队,是不是人代写,重要的是那些文章的内容是否对大家有帮助,或是对社区有贡献。;))

8)你对酷壳未来的构想是什么?还是一个技术交流的平台吗?

对于酷壳来说,其文化和价值观比较重一些,短期内,还是以我个人色彩为主一些,虽然我希望这是一个大家都能来分享的地方。前段时间我有个想法想做一个“程序员疫苗站”,就像我们一出生时接种的各种疫苗可以让我们抵抗各种病毒一样,这个网站可以让程序员接种一些犯低级错误的疫苗,从而对这些低级错误有抵抗。我还没有想得特别清楚,不过方向基本上是这个方面的。

(全文完)

【无人机】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无人机路径规划研究[和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进行比较](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无人机路径规划展开研究,重点探讨了在复杂环境中利用改进粒子群算法(PSO)实现无人机三维路径规划的方法,并将其与遗传算法(GA)、标准粒子群算法等传统优化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内容涵盖路径规划的多目标优化、避障策略、航路点约束以及算法收敛性和寻优能力的评估,所有实验均通过Matlab代码实现,提供了完整的仿真验证流程。文章还提到了多种智能优化算法在无人机路径规划中的应用比较,突出了改进PSO在收敛速度和全局寻优方面的优势。;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Matlab编程基础和优化算法知识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从事无人机路径规划、智能优化算法研究的相关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无人机在复杂地形或动态环境下的三维路径规划仿真研究;②比较不同智能优化算法(如PSO、GA、蚁群算法、RRT等)在路径规划中的性能差异;③为多目标优化问题提供算法选型和改进思路。;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文中提供的Matlab代码进行实践操作,重点关注算法的参数设置、适应度函数设计及路径约束处理方式,同时可参考文中提到的多种算法对比思路,拓展到其他智能优化算法的研究与改进中。
标题中的"EthernetIP-master.zip"压缩文档涉及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以太网通信协议EtherNet/IP。该协议由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基于TCP/IP技术架构开发,已广泛应用于ControlLogix系列控制设备。该压缩包内可能封装了协议实现代码、技术文档或测试工具等核心组件。 根据描述信息判断,该资源主要用于验证EtherNet/IP通信功能,可能包含测试用例、参数配置模板及故障诊断方案。标签系统通过多种拼写形式强化了协议主题标识,其中"swimo6q"字段需结合具体应用场景才能准确定义其技术含义。 从文件结构分析,该压缩包采用主分支命名规范,符合开源项目管理的基本特征。解压后预期可获取以下技术资料: 1. 项目说明文档:阐述开发目标、环境配置要求及授权条款 2. 核心算法源码:采用工业级编程语言实现的通信协议栈 3. 参数配置文件:预设网络地址、通信端口等连接参数 4. 自动化测试套件:包含协议一致性验证和性能基准测试 5. 技术参考手册:详细说明API接口规范与集成方法 6. 应用示范程序:展示设备数据交换的标准流程 7. 工程构建脚本:支持跨平台编译和部署流程 8. 法律声明文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及使用限制 该测试平台可用于构建协议仿真环境,验证工业控制器与现场设备间的数据交互可靠性。在正式部署前开展此类测试,能够有效识别系统兼容性问题,提升工程实施质量。建议用户在解压文件后优先查阅许可协议,严格遵循技术文档的操作指引,同时需具备EtherNet/IP协议栈的基础知识以深入理解通信机制。 资源来源于网络分享,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