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机会参加了一家工厂组织的活动,与工人们一起吃饭、交流,有工厂的主要领导参加。场面很感人,让我感觉到一种中国式的人情化的工厂管理模式,很受感染,也很有感触。
只有主人的热情和尊敬让我感觉到我是局外人,一个近距离的观察者。
期间,我与七八位工段长同席,相谈甚欢。大部分是20多一点的年纪,很年轻、很朝气的男孩和女孩,只有一位30多一点,但是,也是很明朗、有朝气的感觉。但是,无一例外的有着乡下孩子或小城镇孩子的那种特有的羞涩和拘谨--要知道,我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出身。
感觉上很纯朴的一群青年工人,大部分高中或中专、技校毕业,来到这家工厂不超过三年。但是,都是管辖100多人的工段长了。走在街上,你可能还是难以把他们与一般的操作工区别出来。
唯一的不同是,他们是这家工厂花了大本钱送到外国培训过的,所谓的种子员工。其余的员工,都是这写人手把手带出来的。
听说我的背景和介绍后,他们脸上露出的很自然的尊敬的神情,反而让我有些歉然--我又做了些什么呢?
有参加过下午的培训课的,就与别的人提起来,然后,他们就很认真地叫我“董老师”。
多么久违的称呼,我曾经很惧怕别人这么叫我。但是,现在我觉得很受用。我问他们,我的演讲内容是否对他们有所启发。
他们就很欢悦地讲起来,一个个又恢复到20岁的那孩子和女孩子的状态,提一些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回答的就很认真地跟他们解释,不能回答的就老老实实地说自己不是很清楚。
一种很自然、真诚的感觉。
工厂的作陪领导告诉我,这些员工基本上是从江苏、山东、四川、重庆等地招募来的,都是很棒的小姑娘、小伙子。但是,小姑娘还是多一些。工厂里的工作主要是装配、质检这样的工作,女孩子比男孩子有优势。
热烈的场面持续到9点多,带队的副总,本是一位既有经验的老前辈,毕业于国内一所著名的大学。但是,身上看不到丝毫的老知识分子的感觉,已经与员工浑然一体--不了解的人是很难搞清楚的。这种感觉,真的是一种境界,一种对工厂的热爱和对工人的发自真心的亲和。
今天的我,还做不到这样。
这种家庭式的感觉,这种彼此的和谐、一体,让我感觉到,或许中国的工厂管理模式会在这片中国最富饶的三角洲上的数万家工厂里诞生?
我不是太有数,我想到了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泰勒、亨利.法约尔,想到霍桑试验和梅奥的人群关系,阿尔弗雷德 斯隆....
在整个工业时代的管理思想史上,竟然一个中国人都没有!
是这片土壤不长这种东西吗?
或者,时候还没到呢?
既然,我们一直又恨又怕,又瞧不起又恐惧的日本人都能够发明出“丰田工作法”,让全世界惊奇。号称龙的传人的我们,该干些什么呢?就这么躺在同胞的廉价劳动力筑起来的温柔乡里高谈阔论么?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的工厂管理该做些什么?中国的工厂管理学者们是否还有足够的厚脸皮继续为西方的学说做布道者呢?
悔悟吧,中国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