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从业者被称为 “金融民工”,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 工作强度大
- 长时间工作:金融行业部分岗位工作时长超乎常人。如投资银行的项目人员,为完成企业上市、并购重组等项目,常需加班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在项目关键期,连续数周每天工作 12 小时以上极为常见。像企业上市前的准备阶段,要对海量财务数据进行梳理、撰写招股说明书等,每个环节都不容出错,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
- 多任务并行:很多金融从业者同时承担多个项目或任务。例如,一名客户经理既要维护现有客户关系,确保客户资产稳定,又要拓展新客户资源,完成销售业绩指标;同时还可能需参与内部培训、会议等事务,整日忙碌于各种事务之间,无暇喘息。
2. 工作压力高
- 业绩压力:金融行业竞争激烈,多数岗位有明确业绩考核指标。销售人员需完成理财产品销售额度,投资经理要实现投资组合的收益目标。若业绩不达标,可能面临收入减少、职业发展受限甚至失业风险。如在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中,客户经理每月都有一定销售任务,市场行情不佳时,完成难度极大,压力倍增。
- 风险压力:金融业务涉及大量资金,一旦出现失误,可能给机构和客户带来巨大损失。风控人员需时刻警惕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各类潜在风险;交易员操作时也需谨小慎微,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巨额亏损。这种对风险的高度警觉和责任,使金融从业者心理压力巨大。
3. 重复劳动特性
- 基础业务操作:部分金融工作存在重复性。例如银行柜员,每天重复办理开户、存取款、转账等业务;后台数据录入人员,需将大量金融数据准确无误地录入系统,工作内容单调,与传统民工从事的重复性体力劳动有相似之处。
- 报告撰写与数据分析:在投资银行、研究机构等,分析师常需定期撰写格式相对固定的研究报告,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数据。虽对专业知识有要求,但部分流程性工作反复进行,易产生疲惫感。
4. 职业形象与期望落差
- 光环与现实反差:外界常因金融行业与财富紧密相连,认为金融从业者身处高大上写字楼,西装革履,收入丰厚,自带光环。然而,实际工作中,许多基层金融从业者面临高强度工作和巨大压力,薪资在扣除生活成本后所剩不多,与外界赋予的光鲜形象形成强烈反差,自嘲为 “金融民工”。
- 职业发展瓶颈:行业竞争激烈,晋升渠道有限。大量金融专业毕业生涌入市场,基层岗位人才饱和,从业者晋升难度大。即便积累一定经验,也可能因各种因素难以突破职业瓶颈,这种发展困境与民工在职业上升空间上的无奈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