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一次护网做溯源,我对着 300G日志发呆了 3 小时
2023 年护网行动启动前,我连 “溯源” 的准确定义都没搞懂,就被临时拉进了某政企客户的防守团队。第一天到现场,负责人扔给我一个硬盘:“这里有 300G 服务器日志,昨天晚上有攻击者植入了 Webshell,你找出他是怎么进来的,IP 是多少,干了什么。”
我抱着硬盘回到工位,打开日志文件 ——Windows 事件查看器里的登录记录、Nginx 的访问日志、防火墙的流量日志密密麻麻,光 “成功登录” 的记录就有上万条。我翻了 3 小时,连攻击者的影子都没找到,反而越看越乱:“到底什么是溯源?我该从哪下手?”
后来还是团队里的老大哥救了我,他指着日志里一条 “异常 RDP 登录记录” 说:“溯源不是大海捞针,是跟着‘攻击痕迹’倒推 —— 先找‘异常点’,再串成‘攻击链’,最后找到‘攻击者’。” 那天下午,我们从这条 RDP 记录出发,顺着 Webshell 的上传日志、内网横向移动的流量,最终锁定了攻击者的 C2 服务器 IP。
也是从那次护网开始,我才明白:溯源是护网行动的 “核心防守手段”—— 它能让我们知道 “敌人是谁、怎么进来的、下次怎么防”,而对零基础来说,溯源也不是遥不可及的 “高深技术”,只要掌握 “流程 + 工具 + 思维”,就能入门。

一、先搞懂:护网行动里的 “溯源”,到底在做什么?
很多零基础刚接触 “溯源” 时,会把它和 “黑客追踪” 画等号,觉得是 “通过 IP 找到攻击者真人”—— 其实在护网行动中,溯源的核心目标更务实,可总结为 “三个明确”,零基础先从这三个目标入手,就不会迷茫。
1. 目标 1:明确 “攻击路径”—— 攻击者是怎么进来的?
这是溯源最基础的目标,也是护网防守的 “首要任务”。简单说,就是还原攻击者从 “外部” 到 “内网核心资产” 的全流程,比如:
- 第一步:攻击者通过 “某 Web 系统的 SQL 注入漏洞” 拿到 Webshell;
- 第二步:通过 Webshell 提权,获取服务器管理员权限;
- 第三步:用管理员账号登录其他服务器(RDP/SSH),横向移动;
- 第四步:找到数据库服务器,窃取敏感数据;
- 第五步:植入后门(如远控木马),留待后续访问。
我第一次护网遇到的攻击路径更简单:攻击者先用 “弱口令” 登录了一台边缘服务器(RDP 端口 3389 开放),再通过这台服务器上传 Webshell,进而访问内网其他机器。当时我们通过 “RDP 登录日志 + Webshell 上传时间戳”,很快就串起了这条路径。
对零基础来说,记住:“攻击路径” 就像 “小偷进家门的路线”—— 是翻窗、破门,还是从阳台爬进来?只有知道路线,才能针对性加固(比如关窗、装防盗门)。
2. 目标 2:明确 “攻击行为”—— 攻击者在系统里干了什么?
知道 “怎么进来” 后,还要搞清楚 “进来后做了什么”,避免遗漏 “隐藏的风险”。护网中常见的攻击行为包括:
- 窃取数据:访问 / 下载数据库、用户信息文件;
- 破坏系统:删除日志、修改配置文件、植入勒索病毒;
- 留下后门:创建隐藏账号、植入远控木马、设置计划任务;
- 横向渗透:扫描内网其他 IP、尝试弱口令登录其他服务器。
去年护网,我们在某客户的服务器里发现了一个 “隐藏管理员账号”—— 攻击者通过 Webshell 创建了账号,却忘了删除创建日志。我们顺着这条线索,发现他还下载了 3 个包含客户手机号的 Excel 文件,立刻提醒客户做数据监控,避免了更大损失。
零基础要注意:“攻击行为” 的溯源重点在 “日志和文件痕迹”—— 比如查看 “文件下载记录”“账号创建日志”“进程启动记录”,这些都是攻击者 “藏不住的证据”。
3. 目标 3:明确 “攻击源头”—— 攻击者的身份 / 工具是什么?
这是溯源的 “进阶目标”,不是每次都能实现,但护网中要尽量收集线索,为后续防守和追溯责任做准备。常见的 “攻击源头线索” 包括:
- 攻击者 IP:发起攻击的公网 IP(可能是代理 IP,但也是重要线索);
- 攻击工具:使用的漏洞利用工具(如 SQLMap)、远控木马(如 Cobalt Strike);
- 攻击特征:请求包的 User-Agent、攻击脚本的特征码、C2 服务器地址;
- 归属组织:通过攻击工具、C2 地址关联已知的黑客组织(如 APT 组织)。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溯源,我们通过攻击者留下的 “木马样本”,在 Virustotal 上查到这个样本曾被用于某 APT 组织的攻击活动,进而关联到该组织的其他攻击手法,提前加固了相关漏洞,避免了后续攻击。
对零基础的关键提醒:不要一开始就追求 “找到攻击者真人”—— 护网中的溯源更侧重 “技术层面的源头定位”(如 IP、工具、C2),找到这些线索,就能针对性做防御(如拉黑 IP、拦截木马特征码)。
二、零基础也能上手:护网溯源的 “5 步实战流程”(附工具和案例)
很多零基础觉得溯源 “复杂”,是因为没掌握 “标准化流程”—— 其实护网中的溯源有固定步骤,就像 “破案先找线索,再串证据,最后定案”。我结合第一次护网的经历,拆解成 5 个可落地的步骤,每个步骤都附 “零基础工具” 和 “实战案例”。
步骤 1:收集 “攻击痕迹”—— 先把能找到的 “证据” 都汇总
溯源的第一步不是 “分析”,是 “收集”—— 没有足够的痕迹,再厉害的人也没法溯源。零基础要重点收集 3 类痕迹,这些是护网中最常见、也最容易获取的:
| 痕迹类型 | 收集内容 | 零基础工具 | 实战案例(我第一次护网) |
|---|---|---|---|
| 日志痕迹 | 1. 系统日志:Windows 事件查看器(登录、账号创建、进程启动)、Linux /var/log(auth.log 登录记录、messages 系统记录);2. 应用日志:Nginx/Apache 访问日志(URL 请求、IP、时间)、数据库日志(登录、查询记录);3. 网络日志:防火墙流量记录(IP、端口、协议)、Wireshark 抓包文件(异常流量) | 1. Windows 事件查看器(系统自带,无需安装);2. Notepad++(打开日志文件,按关键词搜索);3. ELK(可选,适合日志量大时用,零基础可先学基础搜索) | 收集到 “Windows 事件 ID 4625(登录失败)” 和 “ID 4624(登录成功)” 记录,发现某 IP 在 1 小时内尝试了 20 次登录,最后 1 次成功(弱口令) |
| 文件痕迹 | 1. 异常文件:Web 目录下的 Webshell(如 php 一句话木马)、服务器里的远控木马(exe 文件);2. 文件修改记录:最近修改 / 创建的文件(可能是攻击者上传的工具);3. 隐藏文件:攻击者隐藏的后门(如以 “.” 开头的 Linux 文件) | 1. Windows 资源管理器(开启 “显示隐藏文件”);2. Linux 命令:find / -mtime -1(查找 1 天内修改的文件);3. VirusTotal(上传可疑文件,查是否为木马) | 在 Web 目录下找到 “test.php”(内容为<?php @eval($_POST['cmd']);?>),通过文件创建时间,发现是在 RDP 登录成功后 30 分钟上传的 |
| 进程 / 账号痕迹 | 1. 异常进程:未知的 exe 进程、占用高 CPU 的进程(可能是远控);2. 隐藏账号:攻击者创建的管理员账号(可能带特殊字符,如 “admin$”);3. 计划任务:攻击者设置的定时任务(如定时连接 C2 服务器) | 1. Windows 任务管理器(查看 “详细信息”,显示进程路径);2. Windows 命令:net user(查看所有账号);3. Linux 命令:crontab -l(查看计划任务) | 发现一个名为 “svchost.exe” 的进程(路径不在 System32 下,异常),结束后又自动启动,判断是远控木马;同时用net user发现隐藏账号 “hack$” |
零基础收集技巧:不用追求 “收集所有痕迹”,先从 “最容易找的异常点” 入手 —— 比如先查 “登录日志里的失败记录”“Web 目录里的可疑 php/exe 文件”“任务管理器里的未知进程”,这些是攻击者最容易留下的痕迹。
步骤 2:还原 “攻击链”—— 把零散的痕迹串成 “完整故事”
收集完痕迹后,下一步是 “串链”—— 把零散的日志、文件、进程痕迹,按 “时间顺序 + 逻辑关系” 拼成完整的攻击流程。这是溯源的核心,零基础可以用 “时间轴法”,按时间排序痕迹,再补全逻辑。
零基础串链关键:抓住 “两个关联”——
- 时间关联:比如 “RDP 登录成功” 后 30 分钟,出现 “Webshell 上传”,大概率是同一攻击者所为;
- 行为关联:比如 “上传 Webshell” 后,出现 “扫描内网 IP”,逻辑上是攻击者在尝试横向移动。
如果遇到 “痕迹缺失”(比如某时间段日志被删除),不用慌 —— 护网中允许 “合理推断”,比如从 “RDP 登录成功” 直接关联 “远控木马植入”,只要两者时间接近、且没有其他异常 IP 活动,就可以暂时归为同一攻击链。
步骤 3:定位 “攻击源头”—— 从痕迹里挖 “攻击者线索”
串完攻击链后,就可以尝试定位 “攻击源头” 了。零基础不用追求 “找到真人”,重点收集 3 类 “技术层面线索”,这些在护网中已经能满足防守需求:
1. 定位攻击 IP(最基础也最重要)
攻击 IP 是最直接的线索,零基础可以从 3 个地方找:
- 系统日志:Windows 事件查看器的 “远程登录记录”(事件 ID 4624)里的 “源网络地址”,Linux auth.log 里的 “from IP”;
- 应用日志:Nginx 访问日志里的 “客户端 IP”(如
113.xx.xx.xx - - [10/Aug/2023:10:35:00 +0800] "POST /test.php HTTP/1.1"); - 网络日志:防火墙的 “入站流量记录”,找到访问异常端口(如 3389、8080)的 IP。
注意:很多攻击者会用 “代理 IP” 或 “肉鸡 IP”,所以找到 IP 后,还要查 “IP 归属地” 和 “是否为已知恶意 IP”—— 用 “IP138”“微步在线” 等工具查,比如我第一次护网找到的 IP,查出来归属地是 “某境外地区”,且在微步上有 “恶意攻击” 标记,就可以确定是攻击 IP。
2. 识别攻击工具(判断攻击手法)
通过痕迹判断攻击者用的工具,能帮我们 “预判后续攻击”。零基础可以从 2 个方面识别:
- 工具特征:比如 SQLMap 的请求会带 “sqlmap=1” 参数,Cobalt Strike 的流量会有 “特定 User-Agent”(如
Mozilla/5.0 (Windows NT 6.1; WOW64; rv:52.0) Gecko/20100101 Firefox/52.0); - 木马样本:把找到的 Webshell、exe 文件上传到 Virustotal、火绒安全分析平台,会显示 “文件类型”(如 “PHP 一句话木马”“Cobalt Strike Beacon”)。
去年护网,我们通过 Webshell 的 “加密方式”,判断攻击者用的是 “中国菜刀” 工具 —— 因为该 Webshell 的参数加密格式和中国菜刀的默认加密一致,进而知道攻击者可能是 “脚本小子”,后续重点防范简单漏洞(如弱口令、SQL 注入)。
3. 关联攻击组织(进阶目标)
如果能关联到已知黑客组织,就能获取更多攻击手法,提前防御。零基础可以通过 “公开情报平台” 查询,比如:
- 微步在线:输入 C2 服务器 IP 或木马样本 MD5,查看是否关联到 APT 组织(如 “海莲花”“摩诃草”);
- MITRE ATT&CK:根据攻击手法(如 “使用 RDP 横向移动”“植入 Cobalt Strike”),匹配已知组织的攻击特征。
这个步骤对零基础来说可作为 “补充”,不用强求 —— 先把 IP 和工具识别清楚,就是合格的溯源了。
步骤 4:输出 “溯源报告”—— 把结果整理成 “可落地的防御建议”
护网溯源的最终目的是 “防御”,所以一定要输出 “溯源报告”,把溯源结果转化为 “可执行的加固措施”。零基础写报告不用复杂,包含 4 个部分即可:
| 报告部分 | 内容要求 | 零基础示例 |
|---|---|---|
| 攻击概述 | 简要说明攻击时间、受影响资产、攻击结果 | 2023-08-10 09:30-11:50,攻击者通过弱口令登录服务器 A(192.168.1.10),植入 Webshell 和远控木马,尝试横向渗透至服务器 B,未窃取核心数据 |
| 攻击链详情 | 按时间顺序描述攻击步骤,附痕迹截图 | 1. 09:30 攻击者 IP 113.xx.xx.xx 尝试 RDP 登录(截图:事件 ID 4625 日志);2. 10:05 弱口令登录成功(截图:事件 ID 4624 日志)…… |
| 攻击源头线索 | 列出找到的 IP、工具、组织关联信息 | 1. 攻击 IP:113.xx.xx.xx(归属地:境外,微步标记为恶意 IP);2. 攻击工具:中国菜刀(Webshell 匹配);3. 组织关联:未关联已知组织 |
| 防御建议 | 针对攻击路径,提出可落地的加固措施 | 1. 关闭服务器不必要的 RDP 端口(3389),或限制登录 IP;2. 强制所有账号使用复杂密码(8 位以上,含大小写 + 数字 + 特殊字符);3. 定期扫描 Web 目录,删除可疑文件;4. 拉黑攻击 IP 113.xx.xx.xx |
我第一次护网写的报告,虽然简单,但客户根据 “关闭 RDP 端口 + 强制复杂密码” 的建议,后续没再发生类似弱口令攻击 —— 这就是溯源报告的价值:让防守从 “被动应对” 变成 “主动预防”。
三、零基础入门溯源:必学的 “3 个核心工具”(基础用法 + 实战场景)
很多零基础觉得溯源 “难”,是因为被 “复杂工具” 吓住了 —— 其实护网溯源中,零基础掌握 3 个核心工具,就能应对 80% 的场景,而且这些工具要么是系统自带,要么有基础版,上手简单。
1. 日志分析工具:Windows 事件查看器(系统自带,零成本)
用途:查看 Windows 服务器的登录记录、账号操作、进程启动等日志,是溯源 “系统层面痕迹” 的核心工具。零基础基础用法:
- 打开方式:Win+R 输入 “eventvwr.msc”,打开 “Windows 日志”→“安全”;
- 关键事件 ID(必记):
- 4624:登录成功(重点看 “远程交互登录”,即 RDP 登录);
- 4625:登录失败(重点看 “失败原因”,如 “密码错误”,可能是暴力破解);
- 4720:创建用户(异常创建的账号,可能是攻击者留下的);
- 4688:进程创建(异常进程,如未知 exe 启动,可能是木马);
- 搜索技巧:按 “事件 ID”“时间范围” 筛选,比如搜索 “事件 ID=4624” 且 “时间在 2023-08-10 09:00-11:00”,快速定位登录记录。
实战场景:我第一次护网时,用事件查看器筛选 “事件 ID=4624”,发现 113.xx.xx.xx 这个 IP 在 10:05 登录成功,而其他 IP 都是内部办公 IP,立刻锁定这是攻击 IP。
2. 网络分析工具:Wireshark(免费开源,抓包分析)
用途:抓取网络流量,分析异常请求(如 Webshell 通信、C2 服务器连接),是溯源 “网络层面痕迹” 的工具。零基础基础用法:
- 抓包:打开 Wireshark,选择要抓包的网卡(如 “以太网”),点击 “开始” 按钮;
- 过滤规则(必学 3 个):
- 按 IP 过滤:
ip.addr == 113.xx.xx.xx(只看该 IP 的流量); - 按端口过滤:
tcp.port == 3389(只看 RDP 端口的流量); - 按协议过滤:
http(只看 HTTP 请求,找 Webshell 通信);
- 按 IP 过滤:
- 分析重点:看 “HTTP POST 请求”(可能是 Webshell 执行命令)、“未知 IP 的 TCP 连接”(可能是连接 C2 服务器)。
实战场景:去年护网,我们用 Wireshark 抓取服务器 A 的流量,过滤 “ip.addr == 113.xx.xx.xx”,发现该 IP 在 11:40 向 “45.xx.xx.xx:443” 发送大量加密数据,判断这是 C2 服务器 IP,后续拉黑了该 IP。
3. 恶意样本分析工具:Virustotal(在线免费,查木马属性)
用途:上传可疑文件(Webshell、exe)或 IP,查询是否为恶意文件 / IP,识别攻击工具。零基础基础用法:
- 访问官网:https://www.virustotal.com/;
- 上传文件:点击 “上传文件”,选择可疑文件(如 test.php、svchost.exe),等待分析结果;
- 查看结果:重点看 “Detection ratio”(查杀率,越高越可能是恶意文件)、“Comments”(安全厂商的标注,如 “PHP 一句话木马”);
- 查询 IP:点击 “搜索”,输入 IP,查看 “Reputation”(信誉,是否为恶意 IP)、“Resolution”(IP 归属地)。
实战场景:我第一次护网时,把找到的 “svchost.exe” 上传到 Virustotal,查杀率 18/60,标注为 “Cobalt Strike Beacon”,确定是远控木马,立刻在全网服务器扫描该木马的 MD5,避免其他机器被感染。
四、零基础溯源避坑:3 个最容易犯的错,我踩过你别踩
1. 坑 1:“大海捞针式分析”—— 不筛选直接看所有日志
很多零基础刚学溯源时,会打开日志文件从头翻到尾,300G 日志看几天都没结果 —— 这是最浪费时间的错。
正确做法:先 “缩小范围”,再分析 ——
- 时间范围:根据 “异常事件” 确定时间(如发现 Webshell 的时间是 10:30,就看 10:00-11:00 的日志);
- 内容范围:先看 “关键事件 ID”(如 4624、4625)、“异常 IP”(非内部办公 IP)、“可疑文件”(Web 目录下的 php/exe),再扩展到其他日志。
2. 坑 2:“只看单一痕迹”—— 忽略痕迹间的关联
比如只找到 “攻击 IP”,却不看该 IP 对应的登录日志和文件上传记录,导致无法还原攻击链 —— 溯源的核心是 “串链”,单一痕迹没有意义。
正确做法:找到一个痕迹后,立刻 “关联其他痕迹”——
- 找到攻击 IP,就去查该 IP 的登录记录、访问的 URL、上传的文件;
- 找到 Webshell,就去查 Webshell 上传时间前后的登录记录、进程启动记录。
3. 坑 3:“追求完美溯源”—— 找不到所有线索就放弃
很多零基础觉得 “必须找到攻击者真人” 才算溯源成功,找不到就焦虑 —— 其实护网中,能还原攻击链、找到 IP 和工具,提出防御建议,就是合格的溯源。
正确做法:接受 “痕迹缺失”,优先完成 “核心目标”——
- 即使日志被删除,只要能找到 “攻击 IP + 攻击路径”,就能拉黑 IP、加固漏洞;
- 不用强求 “找到真人”,护网溯源的重点是 “防御”,不是 “抓人”。
五、零基础进阶:从 “会溯源” 到 “能防守” 的 3 个练习方法
1. 用 “靶场模拟溯源”—— 低成本练手
零基础没有护网经验,可以用 “溯源靶场” 模拟练习,推荐 2 个免费靶场:
- Hack The Box(HTB):选择 “Retired Machines” 中的 “Easy” 难度机器,比如 “Blue”(永恒之蓝漏洞场景),渗透后尝试 “反向溯源”—— 假设自己是防守方,从 “植入的后门” 倒推 “攻击路径”;
- VulnHub:下载 “TraceTheAttack” 系列镜像,专门用于溯源练习,包含预设的攻击日志和痕迹。
2. 分析 “公开溯源案例”—— 学习思路
多看看安全厂商发布的 “溯源报告”,学习别人的分析思路,比如:
- 奇安信威胁情报中心:定期发布 APT 攻击溯源报告,详细拆解攻击链和溯源过程;
- 360 威胁猎人团队:公众号发布 “护网溯源案例”,包含日志分析和工具使用技巧。
3. 加入 “防守演练小组”—— 实战积累
关注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护网杯” 等活动,报名参加 “防守方”,或加入企业内部的 “安全演练小组”,即使是打杂,也能观察老大哥的溯源过程,积累实战经验。
结语:零基础学溯源,最重要的不是 “技术”,是 “思维”
回顾我第一次护网的手忙脚乱,到现在能独立完成溯源报告,我发现:溯源对零基础来说,最难的不是 “工具用法”,而是 “溯源思维”—— 即 “从异常点切入,用痕迹串链,以防御为目标” 的思考方式。
你不需要一开始就会用复杂的 ELK 日志分析平台,也不需要能关联 APT 组织,只要能:
- 用 Windows 事件查看器找到异常登录记录;
- 用 Wireshark 抓出攻击 IP;
- 还原简单的攻击链,写出包含防御建议的报告;
你就已经入门了护网溯源。而随着练习的增多,你会慢慢学会更复杂的分析技巧,从 “零基础” 成长为 “能扛事的防守方”。
最后想对零基础的朋友说:护网行动不是 “黑客的游戏”,而是 “每个安全人的战场”—— 溯源作为防守的 “眼睛”,能帮我们看清敌人,守住防线。而你,从今天开始学习溯源,就是在为这个战场储备力量。
网络安全学习资源分享:
给大家分享一份全套的网络安全学习资料,给那些想学习 网络安全的小伙伴们一点帮助!
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络安全的同学,我们帮你准备了详细的学习成长路线图。可以说是最科学最系统的学习路线,大家跟着这个大的方向学习准没问题。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朋友们如果有需要全套《网络安全入门+进阶学习资源包》,请看下方扫描即可前往获取



护网溯源入门:5步实战流程
122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