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生产现场的细节(4)

本文通过对生产现场的实际测量,探讨了跳线用量的标准制定过程。文章指出,传统跳线用量计算方法存在误差,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跳线成型后的实际长度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此外,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直径跳线的损耗情况及其对成本的影响。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细节决定成败——生产现场的细节(4)

几个毫米的差别

直径0.6的跳线一直没有入BOM,上面决定完善跳线的BOM。项目的第一步就要订出跳线的用量标准。跳线用量等于pitch+两个脚的长度,这似乎是大家公认的计算方法。pitch的长度从程式中可以读出,关键就在于脚长应该取多少。按照现在有的例子,一般取脚长为5.5mm。但是上面觉得这个数字有问题,因为按照焊锡的标准,PCB板厚1.6加上伸出板面2.5,大约等于4.1mm左右,又问道是否会有损耗,管设备的课长回答说没有损耗,也就是说传统的跳线用量有问题?带着疑问,上头叫我去现场从打好的板上拔几根跳线下来量一下。

我照做。接下来的事情有点出乎意料之外,AI室的技术员帮我从机器上取下一根已经成型好但是还没有查到板上的跳线,我量了一下,5.5mm,不多不少。之后我又从一块废弃的板上取下一根跳线,3mm左右。答案有了,原来打跳线是有损耗的,成型好的跳线插到PCB板上后还需要剪脚,大约剪掉2.5mm左右。那为什么按照焊锡标准得到的数据和实际的数据有差别呢?通过观察PCB,原来跳线插到板上后是弯脚的,脚并没有伸出2.5mm那么长。现在可以断定,脚长定为5.5mm是合适的,但是这个得说清楚,5.5mm不是脚长,而是一根跳线损耗的一个脚的长度。

手插的跳线是直径1mm的,用同样的方法量测,发现这个符合焊锡的标准,PCB板厚1.6加上伸出板面2.5,大约等于4.1mm左右,而我们采用的是无废料跳线机,所以把手插跳线定在5.5mm是不合适的。

如果当初没有通过调查,盲目将跳线脚长定为4.1mm,那么后果是:

1mm跳线重0.0033克,

按照每个月打1000万根跳线算,每个月就会多消耗10,000,000*2*1.5*0.0033=99000克,

1kg跳线约63元,

那么制造成本就会多出99*93=6237元,

一年就为6327*12=75,924元,

嗯,一笔不小的费用,可见,凡是涉及成本的东西均须斤斤计较。

[@more@]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292439/viewspace-931096/,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292439/viewspace-931096/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