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kali,所以开个系列来记录下吧
0x01 写在前面
要养成从根源解决问题的习惯
安全问题的根源
- 分层思想的优劣(化整为零,把大化小,逐一实现)
- 只追求功能的实现(久而久之,眼光局限,没办法看全局,看整体——安全)
- 最大的安全威胁是人(人是最不稳定的因素)
安全目标
- 先于攻击者发现和防止漏洞出现(攻击型安全——使用攻击的手段去探测系统,以黑客的思维方式,黑客的思维手段,防护型安全)
- 渗透测试(尝试挫败安全防御机制,发现系统安全弱点;从攻击者的角度思考,测量安全防护有效性;证明安全问题的存在,而非破坏;道德约束;法律约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渗透测试标准
- PETS(传送门)
- 前期交互阶段(做收集和判断,确定攻击方式,通常很少包含社会工程学和DDOS两种)
- 情报收集阶段(对目标系统进行各种收集,邮箱地址联系人DNS、IP,被动式收集 ; 主动收集——对目标系统进行主动探测,扫描、端口发现、等等)
- 威胁建模阶段
- 漏洞分析阶段(分析版本等是否有漏洞、编写漏洞利用代码等等)
- 渗透攻击阶段
- 后渗透测试阶段(扩大已有的渗透成果,大部分白帽能力欠缺)
- 渗透测试报告
渗透测试项目
- 渗透测试范围
- 获得渗透的授权
- 渗透测试方法(是否允许社会工程学;是否允许拒绝服务攻击)
渗透测试误区
- 扫描器就是一切(忽视业务逻辑重的漏洞)

本文作为Kali Linux渗透测试系列的开篇,强调了从根源解决安全问题和理解分层思想的重要性。介绍了安全目标,特别是渗透测试的概念、标准及流程,包括情报收集、威胁建模、漏洞分析和后渗透测试阶段。同时,概述了Kali Linux作为渗透测试工具的特点,如基于Debian、包含大量安全工具、支持ARM和手机平台,并提倡通过实践学习。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32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