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考研怎么能少了导师和学生互放鸽子大赛呢?之前就有老师和同学在平台上分享自己被“鸽”的事,24考研的同学一定要注意~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快来看一看!
导师和学生互相伤害
此前就有导师分享自己被“海王”学生鸽的事。
该学生提前半年就联系了导师,导师也多次为这名学生提供辅导,可是复试时该同学却并未出现,最后还没说一声直接删除了联系方式。
(图源:网络,侵删)
看着这红红的感叹号,导师表示:真的受教育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不少导师分享了自己的“被鸽”经历。
(图源:网络,侵删)
有被鸽的导师,也有被鸽的学生 。
某网友曾在网上自诉,说初试上线后联系一位导师,复试前线上线下沟通过四五次,甚至面试时这位导师也当着在场所有老师的面说,该学生已经在他组里了。学生很开心地回家等消息。
可没过多久,学生就发现这位导师微信和邮件都不回。最初学生还自我安慰,说可能是导师太忙了。但几天后,学生接到同校另一老师打来的电话,说今年研究生的名额没有分给那位导师。学生被鸽,只好匆忙联系调剂。



(图源:网络,侵删)
而更多被鸽的学生们,只能在社交软件上讲述自己的经历,一方面以求得到一些解决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后来者注意避雷。


(图源:网络,侵删)
这也让不少学生表示,为避免没学上,谁现在不是“广撒网”,手握一个offer的学生很少,大家都是同时联系好几个最后选择一个。

(图源:网络,侵删)
对此,有人总结到:咱谁也别说谁,都是“鸽王”。
(图源:网络,侵删)
在线唠叨
其实,不管是学生鸽了导师,还是导师鸽了学生。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很大的伤害。
对学生来说,求学深造是大事;对导师和学校来说,人才培养也是大事。面对招生,任何一方都不轻松。
尤其是在考虑到公平的时候,更应该避免为了让自己有更多主动,而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情况。
网上声音两极分化,一种认为是个人选择,另一种认为应该尽早通知,否则易造成资源浪费。
对于“师生互鸽”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
其实对于学校来讲,要建立合理的“初筛”、“补录”环节。
而对师生双方来讲,大家做人都应该更坦诚一些,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在有若干选择的时候,应该提前说清楚,让大家早做准备。
希望大家审慎考虑自己的抉择,尽量与老师、同学提前沟通,则是我们所应提倡的。这虽然不是一种义务,却值得每个人去践行。
来源于网络
您还可以在以下平台找到我们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