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学生问导师:“您招收研究生的标准是什么?”
也许在给学生回复的时候,导师往往会说个具体标准,一般要求就是基础好,英语好,动手能力强,喜欢思考,喜欢科研,独立性强。
再高一点的要求就是有理想,有追求。其实仔细想想,这几点基本要求也已经很高了。
导师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1、有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
这一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导师都喜欢有闯劲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有胆识、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学生。
学生如果有能力建立或开发新的技术方法,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研究团队正在进行的科学问题,这一个特质无疑是导师必然会喜欢的。
导师怎么知道我有这个特质呢?比如你本科做过的研究,你发过的期刊或者专利,又或者你的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2、有读博的意向
导师其实特别喜欢带一个研究生带6、7年,因为头一年进去(研一)基本你没法给他带来学术上的帮助,你还属于自主学习阶段。研二着手小论文那些,到了研三,还要准备毕业论文找工作什么的,其实基本算下来,就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为导师“干活”。
但如果你想从事科研的意愿很强烈,一开始就决定读博,那么你有至少4年可以为导师干活,导师非常喜欢。
3、按部就班,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厚积薄发
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既需要专心,也需要心无旁骛,努力工作是基本素养之一。
你也许不是一个一开始就能爆发创新力和潜力的学生,但导师也喜欢刻苦努力、兢兢业业的学生,这一点相信很多研究生都能做得到。
4、喜欢沟通、执行力强。
你找导师沟通问题,可能在导师看来“蠢萌蠢萌的”,但是导师是喜欢和自己讨论问题的学生的。商议的工作进度不敷衍,有自己做的事情完成不了及时告知,这点也挺好的。
导师很头疼那些,遇到问题不告知,也不想办法解决,就那么干耗着的同学。
如何确定自己未来要跟随那位导师的水平?
导师和学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前面说完了导师喜欢的学生,那我们又如何才能选到一个适合自己方向的“好导师”呢?以下几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1、看导师的学术地位
学术地位那就是几项硬指标,论文,自然科学基金,教学质量 。可以按照院士-长江-教授(教授也分级)-副教授-讲师来初步判断。导师评级越高,平台越好,团队也越完善。
2、导师的行政地位
根据导师行政职务高低可以反映出一定的门道,比如安排你做一些行政上的杂事,如打印材料,送文件,统计信息,组织活动,参加一些“杂七杂八”的会议等,在你的研究领域学术上可能能带给你的指导意见并不多。
例如院长,行政级别越高,对学生的科研指导相对比较少,对一心搞科研的同学帮助不多,但对想从政、经商的同学则大有裨益。
3、看导师的项目和成果
项目可以按照国家-省-市-学校级别来判断,级别越高,含金量相对较高,相对有利于发论文和毕业。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越多,说明越偏重理论基础研究,想搞科研的同学优先考虑。
4、了解导师的项目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是每一个读硕期间大家都会遇到的话题,如果你的专业本身就绕不开实验的话,相信你不久的将来会对这个经费深有感触。
研究生导师除了授课,还有很重的科研任务。涉及到科研,就得需要实验仪器和各种实验项目支出。这些内容,都是需要科研经费支持和维护的。
导师是否有充足的资金,能够支撑你的研究,也可能直接影响实验结果,资金可以提供更高效的实验支持,有这个条件和资源当然要好好利用起来啦!
经费也限制着老师招生数量,研究生的招生名额不是学校招生办拍脑门随意定的,而是严格地审核过候选导师们的具体情况后才定的。
5、听师兄师姐的评价
这是个“土方法”,这方面就需要自己去找到对应导师的学生打听具体情况了,但是建议大家还是要兼听则明,不要一直听学生对导师发的牢骚。
判断一个导师的科研水平和在学术领域的地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主观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单一的判断标准不能完全得到客观评价,还需要理性分析,综合多个影响因素。
来源于网络
您还可以在以下平台找到我们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