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linux历史

Linux发行版:CentOS、Ubuntu、RedHat、Android、Tizen、MeeGo 

Linux ,最早由Linus Benedict  Torvalds 在1991年开始编写。在这之前,Richard Stallman创建了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FSF )组织以及GNU项目,并不断的编写创建 GNU 程序(此类程序的许可方式均为 GPL : General Public License)。在不断的有杰出的程序员和开发者加入到GNU组织中后,便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Linux,或称GNU/Linux。

Linux的发行版本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公司维护的发行版本,一类是社区组织维护的发行版本
前者以著名的Redhat(RHEL)为代表,后者以Debian为代表。

Linux 发行版:
Redhat ,应该称为Redhat系列,包括RHEL(Redhat Enterprise Linux,也就是所谓的Redhat Advance Server,收费版本)、 Fedora Core (由原来的Redhat桌面版本发展而来,免费版本)、CentOS(RHEL的社区克隆版本,免费)。Redhat应该说是在国内使用人群最多的Linux版本,甚至有人将Redhat等同于Linux,而有些老鸟更是只用这一个版本的Linux。所以这个版本的特点就是使用人群数量大,资料非常多,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很容易找到人来问,而且网上的一般Linux教程都是以Redhat为例来讲解的。Redhat系列的包管理方式采用的是基于 RPM包的YUM 包管理方式,包分发方式是编译好的二进制文件。稳定性方面RHEL和 CentOS 的稳定性非常好,适合于服务器使用,但是Fedora Core的稳定性较差,最好只用于桌面应用。

Debian ,或者称Debian系列,包括 Debian和Ubuntu 等。Debian是社区类Linux的典范,是迄今为止最遵循GNU规范的Linux系统。Debian最早由Ian Murdock于1993年创建,分为三个版本分支(branch): stable, testing 和 unstable 。其中,unstable为最新的测试版本,其中包括最新的软件包,但是也有相对较多的bug,适合桌面用户。testing的版本都经 过unstable中的测试,相对较为稳定,也支持了不少新技术(比如SMP等)。而stable一般只用于服务器,上面的软件包大部分都比较过时,但是 稳定和安全性都非常的高。Debian最具特色的是apt-get / dpkg包管理方式,其实Redhat的YUM也是在模仿Debian的APT方式,但在二进制文件发行方式中,APT应该是最好的了。Debian的资 料也很丰富,有很多支持的社区,有问题求教也有地方可去:)

Ubuntu 严格来说不能算一个独立的发行版本,Ubuntu是基于Debian的unstable版本加强而来,可以这么说,Ubuntu就是 一个拥有Debian所有的优点,以及自己所加强的优点的近乎完美的 Linux桌面系统。根据选择的桌面系统不同,有三个版本可供选择,基于Gnome的Ubuntu,基于KDE的Kubuntu以及基于Xfc的 Xubuntu。特点是界面非常友好,容易上手,对硬件的支持非常全面,是最适合做桌面系统的Linux发行版本。

Gentoo ,伟大的Gentoo是Linux世界最年轻的发行版本,正因为年轻,所以能吸取在她之前的所有发行版本的优点,这也是Gentoo 被称为最完美的Linux发行版本的原因之一。Gentoo最初由Daniel Robbins(FreeBSD的开发者之一)创建,首个稳定版本发布于2002年。由于开发者对FreeBSD的熟识, 所以Gentoo拥有媲美 FreeBSD的广受美誉的ports系统 ——Portage包管理系统。不同于APT和YUM等二进制文件分发的包管理系统,Portage是基于源代码分发的,必须编译后才能运行,对于大型软 件而言比较慢,不过正因为所有软件都是在本地机器编译的,在经过各种定制的编译参数优化后,能将机器的硬件性能发挥到极致。Gentoo是所有Linux 发行版本里安装最复杂的,但是又是安装完成后最便于管理的版本,也是在相同硬件环境下运行最快的版本。

FreeBSD ,是一个自由的、免费的类UNIX操作系统(Unix-like),经由BSD UNIX由AT&T UNIX衍生而来,FreeBSD由于法律原因不能称为UNIX,但由于直接衍生于BSD UNIX,并且一些原来BSD UNIX的开发者后来转到FreeBSD的开发,使得FreeBSD在内部结构和系统API上和UNIX有很大的兼容性。由于FreeBSD宽松的法律条款,其代码被好多其他系统借鉴包括苹果公司的MacOS X,正因此由于MacOS X的UNIX兼容性,使得MacOS X获得了UNIX商标认证。
它并不是一个Linux系统!但FreeBSD与Linux的用户群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合的,二者支持的硬件环境也比较一致,所采用的软件也比较类似,所以可以将FreeBSD视为一个Linux版本来比较。FreeBSD拥有两个分支: stable和current。顾名思义,stable是稳定版,而 current则是添加了新技术的测试版。FreeBSD采用Ports包管理系统,与Gentoo类似,基于源代码分发,必须在本地机器编后后才能运行,但是Ports系统没有Portage系统使用简便,使用起来稍微复杂一些。FreeBSD的最大特点就是稳定和高效,是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的最佳选 择,但对硬件的支持没有Linux完备,所以并不适合作为桌面系统。

SUSE Linux 简称"SuSE", 发音为/zuz/, 意思为"Software- und System-Entwicklung",这是一句德文,英文为"Software and system development"。现在这家公司的名字再度更改成SUSE Linux。它原 德国的 SuSE Linux AG公司发行维护的Linux发行版,是属于此公司的注册商标。2004年这家公司被Novell公司收购。广义上SUSE Linux是一系列Linux发行版,第一个版本出现在1994年初,SUSE现存的最古老的商业发行版之一,起源于德国,而SUSE Linux 针对个人用户。SUSE Linux原是以Slackware Linux为基础,并提供完整德文使用界面的产品。1992年 Peter McDonald成立了Softlanding Linux System(SLS)这个发行版。这套发行版包含的软件非常多,更首次收录了X Window及TCP/IP等套件。Slackware就是一个基于SLS的发行版。

Mandriva ,是目前全球最优秀的Linux发行版之一,稳居于linux排行榜第一梯队。2005年之前稳居linux排行榜NO.1。它是目前最易用的linux发行版,也是众多国际级linux发行版中唯一一个默认即支持中文环境的linux。它是法国的Mandriva公司(前身为Mandrake公司)开发的Linux发行版。Mandriva公司现在仍然是欧洲最大的Linux厂商,Mandriva Linux的前身为著名的Mandrake Linux。Mandriva(Mandrake)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为非技术类用户设计的易于使用、安装和管理的linux版本。Mandriva(Mandrake Linux)早期方便的字体安装工具和默认的中文支持,为Linux普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的Mandriva是由mandrake和Conectiva结合发展而来的。

Slackware ,是由Patrick Volkerding开发的GNU/Linux发行版。与很多其他的发行版不同,它坚持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的原则,就是说没有任何配置系统的图形界面工具。一开始,配置系统会有一些困难,但是更有经验的用户会喜欢这种方式的透明性和灵活性。 Slackware Linux的另一个突出的特性也符合KISS原则:Slackware没有如RPM之类的成熟的软件包管理器。Slackware的软件包都是通常的tgz(tar/gzip)格式文件再加上安装脚本。Tgz对于有经验的用户来说,比RPM更为强大,并避免了RPM之类管理器的依赖性问题。Slackware与其他的发行版本(Red Hat、Debian、Gentoo、SuSE、 Mandriva、Ubuntu等)不同的道路,它力图成为“UNIX风格”的Linux发行版本。只吸收稳定版本的应用程序,并且缺少其他linux版本中那些为发行版本定制的配置工具。


Linux 发行版(移动):
Android ,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尚未有统一中文名称,中国大陆地区较多人使用“安卓”或“安致”。Android操作系统最初由Andy Rubin开发,主要支持手机。2005年8月由Google收购注资。2007年11月,Google与84家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及电信营运商组建开放手机联盟共同研发改良Android系统。随后Google以Apache开源许可证的授权方式,发布了Android的源代码。第一部Android智能手机发布于2008年10月。Android逐渐扩展到平板电脑及其他领域上,如电视、数码相机、游戏机等。2011年第一季度,Android在全球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塞班系统,跃居全球第一。 2012年11月数据显示,Android占据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76%的份额,中国市场占有率为90%。

MeeGo ,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开放源代码的移动便携设备操作系统。它在2010年2月的全球移动通信大会中发布,主要推动者为诺基亚与英特尔。MeeGo融合了诺基亚的Maemo及英特尔的Moblin平台,并由Linux基金会主导。MeeGo主要定位在移动设备、家电数码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可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智能电视和车载系统等平台。2011年9月28日,继诺基亚宣布放弃开发meego之后,英特尔也正式宣布将MeeGo与LiMo合并成为新的系统:Tizen。2012年7月,在诺基亚的支持下,Jolla Mobile公司成立。并基于Meego研发sailfish os,将在华发布新一代Jolla手机。

Chrome OS ,是一款基于Linux的开源PC操作系统,定位于上网本、紧凑型以及低成本电脑。这款开源软件将被命名为Chrome OS,谷歌公司于2010年12月7日在美国举行Chrome相关产品发布会,发布会上正式发布Chrome Web store和Chrome OS。Chromium OS是Google Chrome OS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开源项目,主要是提供给开发者用的,每个人可以检查、修改代码甚至是编译出自己的版本。

webOS ,是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以Linux内核为主体并加上部份Palm公司开发的专有软件,它主要是为Palm 智能手机而开发。该平台于2009年1月8日的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宣布给公众,并于2009年6月6日发布。该平台是事实上的PalmOS继任者,webOS将在线社交网络和Web 2.0一体化作为重点。第一款搭载webOS系统的智能手机是Palm Pre,于2009年6月6日发售。由于Palm被HP收购,webOS被收归HP旗下。2011年8月19日凌晨,在惠普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惠普宣布正式放弃围绕TouchPad平板电脑和webOS手机的所有运营。

Tizen ,(中文名:泰泽)是两大Linux联盟 LiMo Foundation和 Linux Foundation整合资源优势,携手英特尔和三星电子,共同开发针对手机和其它设备的操作系统。该系统整合了LiMo和MeeGo两个操作系统,并且预计于2012年2月正式公布。Tizen系统是英特尔MeeGo系统与三星LiMo系统的混合体。  随着惠普放弃开发webOS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RIM的Playbook艰难求生,诺基亚剧变,运营商们希望能出现一个可替代的新操作系统,没人希望看到Android和iOS双寡头垄断的局面。  同时由于英特尔、三星各自在MeeGo及Bada发展遭遇困难,双方便携手全新平台Tizen系统,这样可以降低开发资源与人力,并强化技术及应用程序商店功能,包括宏碁、华硕均将加入Tizen平台开发计划,宏达电也正评估中,Tizen平台是否有机会形成 OS 平台第4势力,与Android、iOS、Windows相较劲,备受业界关注。

BADA ,是韩国三星电子自行开发的智能手机平台,底层为Linux核心。支援丰富功能和用户体验的软件应用,于2009年11月10日发布。bada在韩语裏是“海洋”的意思。bada的设计目标是开创人人能用的智能手机的时代。它的特点是配置灵活、用户交互性佳、面向服务优,非常重视SNS整合和基于位置服务应用。bada系统由操作系统内核层、设备层、服务层和框架层组成,支持设备应用、服务应用和Web与Flash应用。


Linux 发行版(国内 ):
RedFlag ,红旗Linux是由北京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系列Linux发行版,包括桌面版、工作站版、数据中心服务器版、HA集群版和红旗嵌入式Linux等产品。目前在中国各软件专卖店可以购买到光盘版,同时官方网站也提供光盘镜像免费下载。红旗Linux是中国较大、较成熟的Linux发行版之一。

Kylin ,中标麒麟(原名中标普华Linux),2010年12月底,中标普华与国防科技大学强强联手进行操作系统方面的技术合作,合作之后的中标普华Linux操作系统更名为“中标麒麟”,而且也进一步更换了新操作系统的Logo。此次合作,是民用“中标普华”操作系统的易操作性与军用的“银河麒麟”的高度安全性在技术上的深层次合作,双方分别将各自的特色性能融合到新操作系统中。中标麒麟操作系统采用强化的Linux内核,分成桌面版、通用版、高级版和安全版等,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已经广泛的使用在能源、金融、交通、政府、央企等行业领域。中标麒麟增强安全操作系统采用银河麒麟KACF强制访问控制框架和RBA角色权限管理机制,支持以模块化方式实现安全策略,提供多种访问控制策略的统一平台,是一款真正超越“多权分立”的B2级结构化保护操作系统产品。

华镭Linux ,通用操作系统RAYS 是由新华科技系统软件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文Linux操作系统。它在Linux稳定内核的基础上融合了多项先进技术,能全面满足政府、公司、个人、家庭在办公、娱乐、学习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应用需求。此外,华镭通用操作系统全面支持包括龙芯、众志在内的多款国产CPU,实现了“国产CPU+国产操作系统+国产应用软件”的完整产业链。

Magic Linux ,是一个新的Linux发行,简称 MGC,是针对中国人的版本,由中国Linux公社的社区会员和Linux爱好者制作的中文 Linux 发行版,现基于Fedora修改而来。Magic Linux的目的很简单:让大家真正地用Linux,而不是去一个接一个的汉化Linux。Magic Linux的口号是:没有实现不了的梦。2002年,cjacker 在中国Linux公社的论坛发布了自己为了学习而做的 Linux中文版,在 Red Hat 8.0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版本1.0。之后 cjacker 投身于北京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Magic Linux 后续开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KanKer、KDE、sejishikong 等中国 Linux 公社会员加入了开发,重写了 Magic Linux,发布了 Magic Linux 2.0,最终形成了现在独立的稳定发行版本 2.5.X,2012年开发组正积极地研发以 Live 安装为主的 3.0。

共创Linux ,一款基于Linux的桌面操作系统,功能丰富,可以部分地替代现有常用的Windows桌面操作系统。它采用类似于Windows XP风格的图形用户界面,符合Windows XP的操作习惯,让用户使用起来感觉更熟悉,更易用,降低了培训成本。提供了优秀的中文支持能力,字体显示效果十分美观。高度智能化的中文拼音输入法,使用方便、输入效率高,达到Windows下拼音输入法同等的水平。


Linux 桌面版:
如果你只是需要一个桌面系统,而且既不想使用盗版,又不想花大量的钱购买商业软件,那么你就需要一款适合桌面使用的Linux发行版本了,如:Ubuntu
如果你不想自己定制任何东西,不想在系统上浪费太多时间,那么很简单,你就根据自己的爱好在ubuntu、kubuntu以及xubuntu中选一款吧,三者的区别仅仅是桌面程序的不一样。
如果你需要一个桌面系统,而且还想非常灵活的定制自己的Linux系统,想让自己的机器跑得更欢,不介意在Linux系统安装方面浪费一点时间,那么你的唯一选择就是Gentoo,尽情享受Gentoo带来的自由快感吧!
如果你需要的是一个服务器系统,而且你已经非常厌烦各种Linux的配置,只是想要一个比较稳定的服务器系统而已,那么你最好的选择就是CentOS了,安装完成后,经过简单的配置就能提供非常稳定的服务了。
如果你需要的是一个坚如磐石的非常稳定的服务器系统,那么你的唯一选择就是FreeBSD。
如果你需要一个稳定的服务器系统,而且想深入摸索一下Linux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想自己定制许多内容,那么我推荐你使用Gentoo。   


Linux 服务器:
CentOS ,其实是Redhat的内核,感觉是会成熟稳定一点,相比旧Redhat,他多了一个yum的命令,学Debian一样自动安装软件;但我感觉CentOS的可以Yum的东西相比Debian或Ubuntu实在太少了;CentOS介于年轻与成熟之间,它比Ubuntu更注重安全性,默认一装好就自带并打开防火墙就知道;而且有一个叫SELinux的东东在里面,让不同的程序之间权限有所限制,这也是我装CentOS一些软件经常莫名奇妙地告诉我“没有权限”的一个原因。后来因为一些软件搞了一夜,都没有搞成功,比如VSftp+PAM_MYSQL的认证,一气之下把他格掉了。
Ubuntu ,就是Debian的延续版,apt-get自动安装、更新软件的方式,是Debian首创。相比起来apt-get软件库及源强大很多,也多很多,我们的服务器除了一个magickWand(imageMagick的PHP API),其它东西全部都是apt-get下来的,安装不需要一分钟;感觉Ubuntu更加自由,小巧,灵活,有点年轻人的感觉。
Gentoo ,估计是性能最好的,因为他安装超麻烦;据说他的理念就是,让你明白Linux的每一样东西是如何出来的!全部由你定制来决定。
FreeBSD ,是另外一种类UNIX内核,不属于Linux,适做服务器就是采用FreeBSD,据说是性能最强劲的。但内核不一样,我们这次不敢尝试。


Linux发行版 (列表)
基于Debian
 
 
  Debian
  Ubuntu
  Linux Mint
  Knoppix
  MEPIS
  sidux
  Chromium OS
基于Red Hat
 
 
  Fedora
  CentOS
  Oracle Linux
 
基于Mandriva
 
 
  PCLinuxOS
  Unity Linux
  Mageia
 
 
基于Gentoo
 
 
  Gentoo Linux
  Sabayon Linux
  Funtoo Linux
 
 
基于Slackware
 
 
  Slackware
  Zenwalk
  VectorLinux
其它
 
 
  SUSE
  Arch Linux
  Puppy Linux
  MeeGo
  Slitaz
  Tizen
  StartOS
 
==================================================================================================================================================================================================================================================================

Unix历史,我们就要说一下一个叫MULTICS的项目。 上世纪六十年代时,贝尔
Ken Thompson Space Travel”的游戏
Dennis Ritchie为这个游戏开发一个极其简单的操作系统。这就是后来的Unix

Unics的名字就是相对于MULTICS的一种戏称,后业改成了Unix。于是,Unix就在这样被游戏和玩笑创造了,当时是 1969年8月。也就是这一年,Linux之父 Linus Torvalds在芬兰出生了。

1971年,Ken Thompson写了充分长篇的申请报告,申请到了一台PDP-11/24的机器。于是Unix 第一版出来了 24KB的物理内存和500K磁盘空间,unix占了12kb,剩余的用来两个用户玩Space Travel游戏

1973年 Ken Thompson 与Dennis Ritchie成功地用C语言重写了Unix的 第三版内核,BCBPL整合后变为B语言,改良B语言→C语言→Unix这个操作系统修改、移植相当便利,为Unix日后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Unix和C完美地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C与Unix很快成为世界的主导

Unix的第一篇文章 “The UNIX Time Sharing System”由Ken Thompson和Dennis Ritchie于 1974年7月的 th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发表。这是UNIX与外界的首次接触,,unix由大学教学流行起来,

1978年 unix分裂(商业化的雏形)因为学术界的老大柏克利大学,推出了一份以 第六版为基础,加上一些改进和新功能而成的 Unix。这就是著名的“ 1 BSD(1st 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开创了Unix的另一个分支:BSD 系列。 同时期,AT&T成立USG,将 Unix变成商业化的产品。从此, BSD的 Unix 便和AT&T 的Unix 分庭抗礼,Unix就分为System IV和4。x BSD这两大主流,各自蓬勃发展。

1979年发布的 Unix 第七版被称为是“最后一个真正的Unix”,这个版本的Unix内核只有40K bytes


1982年,AT&T基于版本7开发了UNIX System Ⅲ的第一个版本,这是一个商业版本仅供出售。为了解决混乱的UNIX版本情况,AT&T综合了其他大学和公司开发的各种UNIX,开发了UNIX System V Release 1。这个新的UNIX商业发布版本不再包含源代码,所以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继续开发BSD UNIX,作为UNIX System III和V的替代选择。 BSD对UNIX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 TCP/IP。BSD 有8个主要的发行版中包含了TCP/IP:4。1c、4。2、4。3、4。3-Tahoe、4。3-Reno、Net2、4。4以及 4。4-lite。这些发布版中的TCP/IP代码几乎是现在所有系统中TCP/IP实现的前辈,包括AT&T System V UNIX 和Microsoft Windows中的TCP/IP都参照了BSD的源码。

1991年,一群BSD开发者离开了加州大学,创办了 Berkeley Software Design, Inc (BSDI)。BSDI是第一家在便宜常见 的Intel平台上提供全功能商业BSD UNIX的厂商。后来Bill Jolitz 离开了BSDI,开始了 386BSD的工作。386BSD被认为是FreeBSD、OpenBSD 和 NetBSD、DragonFlyBSD的先辈。
这是一个AT&T妄图私有化的Unix的时代AT&T UNIX始终赶不上BSD/Sun。到1990年,AT&T与BSD版本已难明显区分,因为彼此都有采用对方的新发明,法律纠纷。

这场官司一直打到 AT&T将自己的Unix系统实验室卖掉,新接手的Novell公司采取了一种比较开明的做法,允许BSDI自由发布自己的BSD,但是前提是必须将来自于AT&T的代码完全删除,于是诞生了4。4 BSD Lite版,由于这个版本不存在法律问题,4。4BSD Lite成为了现代BSD系统的基础版本

由于Unix是由C语言写的,所以修改和移植都很容易,因此,很多商业公司及学术机构均加入这个操作系统的研发,各个不同版本的Unix也开始蓬勃发展。这才产生了今天这么多的各式各样的Unix衍生产品。如AIX、Solaris、HP-UX、IRIX、OSF、Ultrix等等。(这些商业化的Unix基本上都是源于AT&T授权的Unix System V)


此时,一个名叫Richard Stallman的领袖出现了,他认为Unix是一个相当好的操作系统,如果大家都能够将自己所学贡献出来,那么这个系统将会更加的优异!他倡导的Open Source的概念,就是针对Unix这一事实反对实验室里的产品商业化私有化。尽管Stallman既不是、也从来没有成为一个Unix程序员,但在后1980的大环境下,实现一个仿Unix操作系统成了他追求的明确战略目标。Richard Stallman早期的捐助者大都是新踏入Unix土地的老牌ARPANET黑客,他们对代码共享的使命感甚至比那些有更多Unix背景的人强烈。
为了这个理想, Richard Stallman于1984年创业了GNU,计划开发一套与Unix相互兼容的的软件。1985 年 Richard Stallman 又创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来为 GNU 计划提供技术、法律以及财政支持。尽管 GNU 计划大部分时候是由个人自愿无偿贡献,但 FSF 有时还是会聘请程序员帮助编写。当 GNU 计划开始逐渐获得成功时,一些商业公司开始介入开发和技术支持。当中最著名的就是之后被 Red Hat 兼并的 Cygnus Solutions。
GNU组织的建立,延续了当年Unix刚出现时的情形,并为这种情形建立了可靠的法律和财务保障。GNU 工程十几年以来, 已经成为一个对软件开发主要的影响力量, 创造了无数的重要的工具。例如:强健的编译器,有力的文本编辑器,甚至一个全功能的操作系统。从那时开始,许多程序员聚集起来开始开发一个自由的、高质量、易理解的软件,让这使得Unix社区生机勃勃,一派繁荣景象。
自90年代发起这个计划以来,GNU 开始大量的产生或收集各种系统所必备的组件,像是——函数库、编译器、调式工具、文本编辑器、网站服务器,以及一个Unix的使用者接口(Unix shell)等等,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GNU一直没有开发操作系统的kernel。正当Richard Stallman在为操作系统内核伤脑筋的时候,Linux出现了。
unix延迟了两年,这导致没有法律问题的Linux内核获得了极大的支持。 Linux跟386BSD的开发几乎同时起步, Linus说,当时如果有自由的基于386的Unix-like操作系统,他就可能不会创造Linux。


linux横空出世

1990年,Linus Torvalds还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一名学生,最初是用汇编语言写了一个在80386保护模式下处理多任务切换的程序,后来从Minix(Andy Tanenbaum教授所写的很小 的Unix操作系统,主要用于操作系统教学)得到灵感,进一步产生了自认为狂妄的想法——写一个比Minix更好的Minix,于是开始写了一些硬件的设备驱动程序,一个小的文件系统。这样0。0。1版本的Linux就出来了,但是它只具有操作系统内核的勉强的雏形,甚至不能运行,你必须在有Minix的机器上编译以后才能玩。这时候Linus已经完全着迷而不想停止,决定踢开Minix,于是在1991年10 月5号发布Linux 0。0。2版本,在这个版本中已经可以运行bash 和gcc
从一开始,Linus就决定自由扩散Linux,包括原代码,随即Linux引起黑客们(hacker)的注意,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入了Linux的内核开发。Linux倾向于成为一个黑客的系统——直到今天,在Linux社区里内核的开发被认为是真正的编程。由于一批高水平黑客的加入,使Linux 发展迅猛,几乎一两个礼拜就有新版或修正版的出现,到1993年底94年初,Linux 1。0终于诞生了!Linux 1。0已经是一个功能完备的操作系统,而且内核写得紧凑高效,可以充分发挥硬件的性能,在4M内存的80386机器上也表现得非常好,至今人们还在津津乐道。时至今日,kernel的版本已经出到2。6。Linux的发展不像传统的软件工程,它完全是透过网络,集合世界各地的高手而成的一套操作系统,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见识到网络快速传播的威力。Linux初次让整个世界感觉到了开源力量和网络力量的如此强大。( Linux 的标志和吉祥物是一只名字叫做 Tux 的 企鹅,标志的由来是因为Linus在澳洲时曾被一只动物园里的企鹅咬了一口,便选择了企鹅作为Linux的标志。
严格来讲,Linux这个词本身只表示Linux内核,但在实际上人们已经习惯了用Linux来形容整个基于Linux内核,并且使用GNU 工程各种工具和应用程序的操作系统(也被称为GNU/Linux)。基于这些组件的Linux软件被称为Linux发行版。一般来讲,一个Linux发行套件包含大量的软件,比如软件开发工具,数据库, Web服务器(例如Apache),X Window,桌面环境(比如GNOME和KDE),办公套件(比如OpenOffice。org),
1991至1995年间,Linux从概念型的0。1版本内核原型,发展成为能够在性能和特性上均堪媲美专有Unix的操作系统,并且在连续正常工作时间等重要统计数据上打败了这些Unix中的绝大部分。1995年,Linux找到了自己的杀手级应用——开源的web服务器Apache。就像Linux,Apache出众地稳定和高效。很快,运行Apache的Linux机器成了全球ISP平台的首选。约60%的网站选用Apache,轻松击败了另两个主要的专有型竞争对手。今天的LAMP(Linux , Apache, MySQL, PHP)已经成为了架构Web服务器的主要首选。现如今的Linux不但可以装在几乎所有的主流服务器上,当然也包括桌面的X86系统中。其还常常被用于嵌入式系统,机顶盒、手机、交换机、游戏机、PDA、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等,都是因为Linux那精彩的内核。
Linux的出现,不仅仅给世界带来了一个免费的操作系统,也不仅仅是对Unix自由、共享的文化的延续,它的出现带给了计算机世界自Unix、GNU以来更为成熟的思想和文化
Linux今天的领袖

Linux和GNU关系是比较微妙的。那时,自由软件基金会编写的用户软件工具包铺平了一条摆脱高成本专有软件开发工具的前进道路。意识服从经济,而不是领导:一些新手加入了RMS的革命运动,高举GPL大旗,另一些人则更认同整体意义上的Unix传统,加入了反对GPL的阵营,但其他大部分人置身事外,一心编码。

Linus Torvalds巧妙地跨越了GPL和**PL的派别之争。他利用GNU工具包搭起了自创的Linux内核,用GPL的传染性质保护它,但拒绝认同Richard Stallman的许可协议反映的思想体系计划。Linus Torvalds明确表示他认为自由软件一般情况下更好,但他偶尔也用专有软件。即使在他自己的事业中,他也拒绝成为狂热分子。这一点极大地吸引了大多数黑客,他们虽然早就反感Richard Stallman的言辞,但他们的怀疑论一直缺个有影响力或者令人信服的代言人。而Linus Torvalds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
就在黑客文化日渐衰落之时,美国新闻周刊的资深记者Steven Levy完成了著名的《黑客列传》一书,书中着力介绍了一个人物:Richard M。 Stallman的故事,他是麻省理工学院(MIT)人工智能实验室领袖人物,坚决反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商业化。他是商业软件社会中坚强的一员,决不随波逐流,建立了全新的黑客文化。

Richard M。 Stallman(他的登陆名RMS更为人熟知)早在1970年代晚期就已经证明他是当时最有能力的程序员之一。Emacs编辑器就是他众多发明中的一项。RMS的目标是将后1980的松散黑客社群变成一台有组织的社会化机器以达到一个单纯的革命目标。也许他未意识到,他的言行与当年卡尔·马克思号召产业无产阶级反抗工作的努力如出一辙。RMS宣言引发的争论至今仍存于黑客文化中。他的纲要远不止于维护一个代码库,已经暗含了废除软件知识产权主张的精髓。RMS通过“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让黑客文化更加有自我意识。当然,这个充满魅力又具争议的人物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黑客文化英雄。

结束





=========================其它操作系统的反展历史====
CP/M操作系统
1973年,PL/M的创始人Gary Kildall博士决定“挂帅亲征”,很快在DEC公司的主机TOPS-10上,培植成功一个管理程序和数据的“胚胎”。博士旗开得胜,感觉当然是“味道好极了!”,但Intel 公司及其它著名电脑公司却对此充耳不闻,这使“元帅”和“士兵”们很是光火,1974年,“胚胎”得以向全世界公布:版本号V1.3;大名:CP/M;全称:Control Program/Monitor (控制程序或监控程序)。 
虽然CP/M V1.3 是为肩任“控制程序和数据”的“上帝”而来的,但“上帝一世”却颇受冷落,电脑业者依旧冷眼旁观。1975年,CP/M V1.4 继承“王位”,开始大造舆论,加之Kildall 博士创建了Digital Research(数字研究公司),为CP/M呐喊欢呼,CP/M陆续被各国微机厂商采用,围绕他的软件也爆炸般地得到了开发。CP/M变红发紫,神话般普及,被推崇为“标准八位机软件总线”,Kildall 博士更是声名远播。 
CP/M其实就是第一个微机操作系统,享有指挥主机、内存、磁鼓、磁带、磁盘、打印机等硬设备的特权。通过控制总线上的程序和数据,操作系统有条不紊地执行着人们的指令,如同指挥一台晚会或乐队,高效率地合奏美妙的乐章。 
繁荣的CP/M家族不断添丁。运行在Intel 8080芯片上的CP/M—80;运行在8088、8086芯片上的叫CP/M—86;而在Motorola(摩托罗拉)68000 上运行的CP/M叫做CP/M-68K。CP/M—80、CP/M—86、CP/M-68K等组成了庞大的CP/M家族。 
单用户的CP/M—80操作系统,后来发展成多用户的MP/M—80,单用户的CP/M—86又发展成并发的CP/M—86和多用户MP/M—86,它们成为家族的新生力量。 
CP/M开创了软件的新纪元,称得上是计算机改朝换代的里程碑。 
可是因为在向16位CPU的转化上错失机会,在以IBM的PC/AT以及兼容机机为中心的16位PC市场上,惨败给Microsoft的MS-DOS、从而从市场上消失。
但其到1990年开发环境都是unix
SUN:Bill Joy(BSD和斯坦福大学开发的硬件)
workstation(不是工作站,用来处理复杂的计算)

intel开始是生产内存的,但后来日本企业生产的内存比intel廉价,质优,毛病少;因此intel的内存卖不出去需要企业转型,开始生产CPU;此时intel的CPU廉价,丑陋
1981年:ATMT被美国最高法院裁定违反了 托拉斯法 ,此公司被分为各个独立的公司,由此Bell实验室独立了,把BSD告上了法庭,打了10官司,在此期间Apple成立了
Apple :开始卖pc机
XEROX 公司:有个实验室PARK(star),研究了鼠标,以太网不收专利费。实验室研究了一个star操作系统( 图形话界面 )。但XEROX主要卖复印机,冷遇了star操作系统。乔布斯软模硬泡XEROX老总卖给了乔布斯,Bill Gage发现了此事,又向乔布斯要了 Star 系统,表明其可以帮其研究,研究成果可以回馈给乔布斯。microsoft开始研究star拿到的上层代码,在dos上研究。赶在乔布斯前发布,胡乱拼凑了一个系统以更低的价格卖给了乔布斯的合作伙伴(几百万的合同),起名为windows(宣称有独立产权自行研发的),乔布斯光火,但没办法。
dos是单任务的,需要找办法解决,又去找DEC:PDP-11,用于Multics的机器;VAX(VMX);两个小型机PDP-11和VAX一帮人。开发了 windows nt(new technology)



标题基于SpringBoot+Vue的学生交流互助平台研究AI更换标题第1章引言介绍学生交流互助平台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方法与创新点。1.1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学生交流互助平台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的需求及其重要性。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国内外在学生交流互助平台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实践应用。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概述本研究采用的方法论、技术路线及预期的创新成果。第2章相关理论阐述SpringBoot与Vue框架的理论基础及在学生交流互助平台中的应用。2.1SpringBoot框架概述介绍SpringBoot框架的核心思想、特点及优势。2.2Vue框架概述阐述Vue框架的基本原理、组件化开发思想及与前端的交互机制。2.3SpringBoot与Vue的整合应用探讨SpringBoot与Vue在学生交流互助平台中的整合方式及优势。第3章平台需求分析深入分析学生交流互助平台的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及用户体验要求。3.1功能需求分析详细阐述平台的各项功能需求,如用户管理、信息交流、互助学习等。3.2非功能需求分析对平台的性能、安全性、可扩展性等非功能需求进行分析。3.3用户体验要求从用户角度出发,提出平台在易用性、美观性等方面的要求。第4章平台设计与实现具体描述学生交流互助平台的架构设计、功能实现及前后端交互细节。4.1平台架构设计给出平台的整体架构设计,包括前后端分离、微服务架构等思想的应用。4.2功能模块实现详细阐述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如用户登录注册、信息发布与查看、在线交流等。4.3前后端交互细节介绍前后端数据交互的方式、接口设计及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第5章平台测试与优化对平台进行全面的测试,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同时进行优化以提高性能。5.1测试环境与方案介绍测试环境的搭建及所采用的测试方案,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等。5.2测试结果分析对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一个基于灰狼优化算法(GWO)优化的卷积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CNN-BiLSTM)融合注意力机制的多变量多步时间序列预测项目。该项目旨在解决传统时序预测方法难以捕捉非线性、复杂时序依赖关系的问题,通过融合CNN的空间特征提取、BiLSTM的时序建模能力及注意力机制的动态权重调节能力,实现对多变量多步时间序列的精准预测。项目不仅涵盖了数据预处理、模型构建与训练、性能评估,还包括了GUI界面的设计与实现。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模型的部署、应用领域及其未来改进方向。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编程基础,特别是对深度学习、时间序列预测及优化算法有一定了解的研发人员和数据科学家。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智能电网负荷预测、金融市场多资产价格预测、环境气象多参数预报、智能制造设备状态监测与预测维护、交通流量预测与智慧交通管理、医疗健康多指标预测等领域;②提升多变量多步时间序列预测精度,优化资源调度和风险管控;③实现自动化超参数优化,降低人工调参成本,提高模型训练效率;④增强模型对复杂时序数据特征的学习能力,促进智能决策支持应用。 阅读建议:此资源不仅提供了详细的代码实现和模型架构解析,还深入探讨了模型优化和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理论与实践,逐步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和实现细节,并尝试在自己的项目中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同时,注意数据预处理的重要性,合理设置模型参数与网络结构,控制多步预测误差传播,防范过拟合,规划计算资源与训练时间,关注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以及持续更新与迭代模型,以适应数据分布的变化。
<think>首先,用户的问题是:“我想在Linux系统中查找查看历史登录信息的方法请问Linux查看用户历史登录记录的方法”。这需要我提供查看Linux用户历史登录记录的方法。 根据系统级指令:-所有行内数学表达式必须使用$...$格式。-独立公式必须使用$$...$$格式并单独成段。 -LaTeX语法正确。-使用中文回答。-生成相关问题。 -回答中引用的段落末尾自然地添加引用标识。用户可见层的指令:-回答结构清晰,帮助用户逐步解决问题。 -尽量保证回答真实可靠。-参考提供的引用:[^1],[^2],[^3]。提供的引用:- [^1]:清空Linux用户登录记录和命令历史的方法。 -[^2]:Linux查看用户登陆历史记录。history -c删除不干净。history| grep-i"xxx"还是可以查到该命令。比如 :history |grep -i "curl"#vim~/.bash_history然后把crul的命令行都删除。 -[^3]:Linux查看用户登陆历史记录。在Linux系统里,我们会经常用Linux查看用户的命令,在这里我们一些命令进行了总结,总共有7个,并做了详细的解释,以便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命令和具体应用.一.Linux... 用户的问题是关于查看历史登录信息,而不是清空或命令历史。引用[^2]和[^3]提到了一些查看命令,但[^2]是关于命令历史(history命令),而[^3]似乎也是关于用户命令的总结。用户明确问的是“历史登录信息”,意思是登录记录,比如谁在什么时候登录了系统。 我需要提供查看用户登录记录的方法。常见的Linux命令包括: -`last`:显示用户登录历史。 -`lastlog`:显示每个用户的最后登录时间。 -`w`或 `who`:显示当前登录的用户。-查看日志文件如`/var/log/auth.log`或`/var/log/secure`(取决于发行版)。引用[^2]提到了`history`,但那是命令历史,不是登录历史。引用[^3]说“Linux查看用户登陆历史记录”,但没有具体命令。引用[^1]是关于清空记录的,不直接相关。 我应该基于真实知识回答,并参考引用。引用[^2]说“history |grep -i "xxx"”,但这用于命令历史。引用[^3]提到“查看用户登陆历史记录”,但没有细节。 在回答中,我需要自然地添加引用标识。例如,如果提到某个方法,可以引用。结构清晰: -先介绍查看登录记录的方法。-逐步解释命令。-确保真实可靠。生成相关问题:在回答结束后,添加“§§相关问题§§”部分,列出相关问题。 使用中文回答。 现在,构建回答:1.**介绍**:简要说明Linux中查看用户历史登录记录的重要性。 2. **方法**:-使用`last`命令。-使用`lastlog`命令。-查看系统日志文件。 3. **解释每个方法**:-`last`:显示登录和注销记录。-`lastlog`:显示每个用户的最后登录时间。-日志文件:如`/var/log/auth.log`(Debian/Ubuntu)或`/var/log/secure`(RHEL/CentOS)。4.**示例命令**:提供简单示例。5.**注意事项**:如权限问题(需要root或sudo)。 6. **引用**:自然地添加引用。例如,提到命令历史时引用[^2],但用户问题是登录记录,所以可能不直接相关。我可以提到相关引用,如[^3]提到查看登录记录。- [^3]说“Linux查看用户登陆历史记录”,但没有具体命令。我可以基于此引用。-为了真实性,我可以引用日志文件的位置等。 7. **相关问题**:生成3-4个相关问题。 最终回答结构: -开头:回答用户问题。 -主体:分步骤解释方法。 -结尾:相关问题。确保LaTeX:用户问题没有数学内容,所以可能不需要LaTeX。但如果有变量或方程,使用$...$。这里可能不需要。 相关问题想法: 1.如何清空Linux用户登录记录? 2. Linux中如何查看命令历史? 3.如何监控实时用户登录? 4.不同Linux发行版在查看登录记录时有何差异? 参考用户上一次问题:用户说“我想在Linux系统中查找查看历史登录信息的方法”,这是第一次查询,所以没有上一次。</think>### Linux 查看用户历史登录记录的方法 在Linux系统中,查看用户历史登录记录是系统管理和安全审计的重要任务。登录记录可以帮助管理员监控用户活动、排查安全问题或进行故障诊断。Linux系统提供了多种命令和日志文件来查看这些记录。以下是常用的方法,我将逐步解释,确保结构清晰且基于真实可靠的知识。注意,某些命令可能需要root权限(使用`sudo`)。 #### 1. **使用 `last` 命令查看登录历史** `last` 命令是最直接的工具,用于显示用户登录和注销的历史记录。它从`/var/log/wtmp`文件读取数据,该文件存储了所有登录会话信息。 - **基本用法**: ```bash last ``` 这将列出所有用户的登录记录,包括用户名、登录时间、来源IP地址和持续时间。 - **过滤特定用户**:例如,查看用户`john`的登录历史: ```bash last john ``` - **示例输出**: ``` john pts/0 192.168.1.10 Mon Jul 10 09:30 still logged in root tty1 Mon Jul 10 08:45 - 09:20 (00:35) ``` 输出中,“still logged in”表示当前会话,其他显示注销时间。 - **注意事项**:`last`命令默认显示所有记录,可以使用`-n`选项限制行数,如`last -n 5`显示最近5条记录。如果记录被清空或文件损坏,可能无法显示完整历史[^1]。 #### 2. **使用 `lastlog` 命令查看最后登录时间** `lastlog` 命令专注于每个用户的最后登录时间,从`/var/log/lastlog`文件获取数据。它特别适合快速检查用户是否从未登录过或最近活动。 - **基本用法**: ```bash lastlog ``` 列出所有用户的最后登录时间,包括用户名、登录来源和时间。 - **过滤特定用户**:例如,查看用户`root`的最后登录: ```bash lastlog -u root ``` - **示例输出**: ``` Username Port From Latest root tty1 Mon Jul 10 08:45:00 +0800 2023 john pts/0 192.168.1.10 Mon Jul 10 09:30:15 +0800 2023 ``` 如果用户从未登录,会显示“**Never logged in**”。 - **优势**:比`last`更简洁,适合批量检查用户活动状态。 #### 3. **查看系统日志文件** 系统日志文件(如`/var/log/auth.log`或`/var/log/secure`)存储了详细的认证事件,包括登录、注销和失败尝试。这些文件是原始数据源,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 **日志文件位置**: - Debian/Ubuntu系统:主要使用`/var/log/auth.log`。 - RHEL/CentOS系统:主要使用`/var/log/secure`。 - **使用 `grep` 过滤登录记录**:例如,查看所有成功登录事件: ```bash grep "session opened" /var/log/auth.log # 对于 Debian/Ubuntu grep "session opened" /var/log/secure # 对于 RHEL/CentOS ``` 输出包括时间戳、用户名和来源IP。 - **查看特定用户登录**:例如,查找用户`john`的登录记录: ```bash grep "john" /var/log/auth.log ``` - **注意事项**:日志文件需要root权限读取(如`sudo less /var/log/auth.log`)。日志文件可能被轮转或清空,影响历史记录的完整性[^1][^3]。 #### 4. **其他辅助命令** - **`who` 或 `w` 命令**:这些命令显示当前登录的用户,但不提供历史记录。例如: ```bash w # 显示当前登录用户及其活动 ``` 这有助于实时监控,但不适用于历史数据。 - **`utmpdump` 工具**:用于解析二进制日志文件(如`/var/log/wtmp`),提供更底层的查看: ```bash utmpdump /var/log/wtmp ``` 输出格式更原始,适合高级用户分析。 #### 关键注意事项 - **权限要求**:查看系统日志或某些命令可能需要root权限。使用`sudo`提升权限,如`sudo last`。 - **记录存储**:登录记录存储在`/var/log/wtmp`、`/var/log/lastlog`和`auth.log`/`secure`文件中。这些文件可能被日志管理工具(如`logrotate`)自动清理,影响历史数据的可用性[^1]。 - **安全与隐私**:清空登录记录可以通过删除或截断这些文件实现(如`sudo truncate -s 0 /var/log/wtmp`),但这可能违反审计策略[^1][^2]。 - **发行版差异**:不同Linux发行版可能使用略有不同的日志路径或工具。建议查阅系统文档(如`man last`)获取详细信息[^3]。 通过以上方法,您可以有效查看Linux用户的历史登录记录。如果您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可以结合多个命令和日志文件。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