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相干态:基础与数学原理
1. 薛定谔定义
相干态由薛定谔发现,用狄拉克符号表示为 $|z\rangle$,其中 $z = |z| e^{i\phi}$ 是一个复参数。对于质量为 $m$、频率为 $\omega$ 的一维谐振子,相干态的平均值是经典正弦解,即:
$\langle z|Q(t)|z\rangle = 2l_c|z|\cos(\omega t - \phi)$
相关符号含义如下:
- 特征长度 $l_c = \sqrt{\frac{\hbar}{2m\omega}}$
- 量子态的希尔伯特空间 $H$,经典上可看作质量为 $m$ 的点粒子在实线上运动,并受到常数 $k = m\omega^2$ 的谐波势作用
- 哈密顿量 $H = \frac{P^2}{2m} + \frac{1}{2}m\omega^2Q^2$
- “位置”算符 $Q$ 和 “动量”算符 $P$ 在量子态的希尔伯特空间 $H$ 中是自伴的
- 它们的对易规则是正则的,即 $[Q, P] = i\hbar I$
- 位置算符的时间演化定义为 $Q(t) = e^{\frac{i}{\hbar}Ht}Qe^{-\frac{i}{\hbar}Ht}$
2. 量子态的四种表示
量子力学的形式主义允许量子态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包括“位置”、“动量”、“能量”(或“数”或福克表示)以及“相空间”(或“解析”或福克 - 巴尔格曼表示)。
2.1 位置表示
最初的薛定谔方法是在位置表示中进行的。算符 $Q$ 是作用在量子实体的波函数 $\Psi(x, t)$ 空间 $H$ 上的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