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父入门”是亲情伦理的断裂

张老汉远赴南京探望儿子,却遭遇‘闭门羹’,揭示了城市与农村生活差异引发的亲情伦理断裂。儿子在城市安家立业,面临生活压力与文化冲突,不得不在亲情与现实间挣扎。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生活方式与传统观念的冲突,以及城乡文化的难以融合。在追求城市生活的同时,如何平衡与维护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议题。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转自:http://blog.qq.com/qzone/252533123/1352905111.htm

“拒父入门”是亲情伦理的断裂
文/时言平

  最近,发生在南京大一个场景,寒了公众的心:近六旬的张老汉,从湖北乡下远道而来,看望大学毕业在南京安家立业的儿子,竟然吃了“闭门羹”,流落街头。原因竟是:他觉得儿子是嫌他穷,怕带回家丢人。(11月14日《现代快报》)
  用农村人的说法,张老汉算是喂了头“白眼狼”:举全家之力,将儿子从泥土里推出来,上了大学留在城市,却反过来嫌父亲穷困,怕其丢人拒之门外。此情此景,不但让人心酸,更是心生愤慨。
  不孝子孙,自古皆有。不孝的根源,多归咎个体道德缺陷所致。不过,联系当前的时代背景,造成亲情伦理断裂的因由,或不仅是个体道德缺陷那么简单。审视农村大学生在城市的生存境遇,对于“拒父入门”的亲情伦理断裂,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农村大学生要在城市安身立命,并非易事。就拿这名拒绝父亲进家门的儿子来说,在南京这样一个城市,要置业安家恐怕并不容易。报道中有个细节:张老汉的儿子虽然不让其进家门看孙子,但依旧带他进饭店招待,甚至与父亲产生冲突导致父亲想回家,亦不放心在后跟随。也许,儿子的良心孝道并未泯灭,拒绝父亲进门的背后,也许隐藏着难以言说的心酸和无奈。
  张老汉的儿子取的是城里媳妇,城里和乡下文化、习性难以相容,甚至有些城市人内心排斥乡下人的现象也并不是没有。当然,这只是想象,张老汉的城里儿媳也许没有那么势利,但这样的可能并不是没有。
  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在儿子这里。从农村到城市,或许很多的农村大学毕业生,都会产生寄人篱下、难以融入的感觉。为了维系这份来之不易的城市生活,为了这个好不容易组建的家庭,多少人在自卑感和危机感中战战兢兢?为了立足,他们愿意面对不公,可以牺牲尊严,用“忍辱负重”来形容这种苟且顺从也许不太妥当,但实际上,表面的平静之下,他们的生活恐怕要比真正的城里人更加动荡。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不少人走向迷失变得软弱,他们可以舍弃和牺牲一切,包括忍心割断亲情伦理。
  也许,更多在城市安家的农村儿女,他们更愿意以金钱等物质的手段反哺父母,而不愿意让父母搬到城里来跟他们生活居住。文化生活的不相容,对于渴求家庭稳定的他们而言,或许是个潜在威胁;父母的到来,也许会增加更大的负担……亲情伦理的断裂,也许正是在这种矛盾和纠葛中发生的。不是不孝,而是传统的尽孝方式,或以成为某种威胁和负担。
  当然,如此剖析,并意味着笔者认同张老汉儿子的行为。只是觉得,这种亲情伦理的断裂,除了个体原因,还有更多社会原因的催生。比如当代年轻人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观念的冲突,比如城乡文化的难以相容,比如立足城市的农村人的那种深重的无根感、自卑感、危机感……所有的这些,凝结在一个没有主见、价值动摇、自卑脆弱的人身上,也就造就张老汉儿子的选择。
  有道是:子不嫌母丑。背后承载着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彼此的人生因为基因和血脉相遇、相连,便意味着此生相互依偎,相互寄托。当这一切,都成为抉择取舍的难题时,意味着亲情伦理正身处断裂的危机中。子欲养而亲不待,那些身处城市的农村儿女们,父母渐渐老去,只有勇敢地去担起尽孝的责任,才不会在未来留下遗憾。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