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ack flush材料有其特殊性,為不可數材料,因此不能按正常的方式發料。
现代工厂内使用的料品种类杂、数量多,如电子产业的料品项目常会超过一万项。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库存有关的信息,并借助“在单—在手—预约”的集成逻辑来强化管理,就成为重要的管理课题。此一任务,必须藉建立有效的[库存交易处理系统]才能顺利地完成。
领料类型的区分与管理
领料类型(Issue Type)的考虑
[1] 有些料件可以依制令或委外单的制造数量来领料。这些料件的计量单位多为个、件、台……等。例如制令#012,制造A共100个,每个A的用料量为2个B和3个C。在依制令#012向库房领料时,要领出B共200个,C共300个,不多也不少。我们称B与C的领料类型为[离散型(Discrete Type)],简称作D型。
[2] 有些料件无法依制令或委外单的制造数量来领料。例如电线的计量单位为[米],往往是成卷存放的,发料的按整卷发到车间,无法依照制令要求的数量先做分割后再发料。如制令#014要制造产品X共100个,而每个X的用料量为2米长的料Y,及3料长的料Z。在实际领料时,是领Y共500米(即一卷),而Z也领了500米(也是一卷),无法只领200米的B或300米的C。这时我们称呼X与Z的领料类型为[重复型(Repetitive Type)],简称作R型。
领料与调拔的区分
核发制令时,电脑会自动做[预约]的动作:
预约量 已领料量
B 200个 0
C 300个 0
Y 200米 0
Z 300米 0
[1] 向库房领D型料件时应该使用[领料单],如依制令#012领料时,应先填领料单,而B和C的在手量与预约量均会依实际领料量来扣减。若是领了B100个、领了C150个,即先部分领料,则数据处理的结果应为:
料品代号 单位 预约量 已领用量
B 个 100 100
C 个 150 150
同时,B与C的在手量分别减少了100个与150个。依据MRP的工作原理:预约量是一种[需求],在MRP规划(展开)时B与C的预约量现在分别在100个及150个,而非领料以前的200个与300个。
[2]R型的料件就不能使用领料单了。为什么?
料品代号 单位 预约量 已领用量
Y 米 200 0
Z 米 300 0
车间实际向库房领出的数量为Y与Z各500米,这是否就代表制令#014将要耗用Y及Z各500米呢?不是的,纯粹是因为料件Y与Z的“不易分割性”才造成的。换言之,领到车间去的500米的Y,在X制造完成后,应该会剩下500-200=300米,同理Z也会乘下50-300=200米,这些数量是[可用量],只是不在原来的料仓中,而是置放在车间内罢了。在规划净需求(MRP展开)时若不考虑这些留在车间的可用量,将会造成“超量采购”的错误。
为了解决此一问题,领料时应该用调拔(transfer)的观念来处理,即将Y与Z各500米视为自[料仓]先调拨到[车间仓]去,而此时Y与Z的预约量均不改变,等到X报完工时,再依完工数量Y与Z的数量做[倒扣]的作业。倒扣的英文为Post-Deduction,亦称作Backflushing。例如X报完工50个即填完工单做成品(或是半成品)的入库时,应同时扣除Y与Z在车间仓的在手量,以及原先制令#014的预约量,如下表所示:
料品代号 单位 预约量 已领用量
Y 米 200-100=100 0
Z 米 300-150=150 0
[3] 为什么要区分不同的领料型呢?因为二者的数量处理逻辑不同,故必须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另外在成本的处理上,D型料与R型料也是不同的:领料时,如B与C,已自原物料的库存账中消失了,而跑到[在制品]中去了;调拨时,如Y与Z,还在原物料库存账中,只是在厂库之间转移而已。因此二者的处理观念是不相同的。
R 型料的实际耗用量,一般不是完全明确,因为未先行分割,又未在投产时进行量测,用倒扣方式来计算耗料量,实际上就是标准成本法的应用。管理实务上也常将料价低廉,或是持续稳定耗用的料件(它们也许有可以分割的物理特性)指定为R型,以简化信息处理的作业成本。
委外领料的考虑
委外厂商领料时,该用D型还R型的方式来处理呢?在台湾两种作法都有,但以R型来处理的比较多,即,领料时先视为是料的调拨,而在委外品回厂办验收时再以倒扣的方式来消减[委外仓]的料帐。这是因为平时无法完全依委外单来发料,同时又要逐单地办理委外验收工作,则用倒扣方式就可以计算在委外厂商处(即委外仓)应该还有多少料是我们的,并且可从盘点或双方对帐之用。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13946941/viewspace-438826/,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13946941/viewspace-438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