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nchronized底层源码

本文详细探讨了Java中的synchronized关键字,包括其使用场景、JVM中对象的内存布局、synchronized的字节码实现、monitor的概念以及锁的优化机制如偏向锁和轻量级锁的工作原理。通过对monitorenter和monitorexit字节码指令的分析,揭示了synchronized如何保证线程安全,并介绍了锁状态从无锁到重量级锁的升级过程。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synchronized的使用场景

synchronized一般使用在下面这几种场景:

  1. 修饰代码块,指定一个加锁的对象,给对象加锁
public Demo1{
   
   
   Object lock=new Object();
   public void test1(){
   
   
       synchronized(lock){
   
   
       }
   }
}
  1. 修饰静态方法,对当前类的Class对象加锁
public class Demo2 {
   
   
   //形式一
    public void test1(){
   
   
        synchronized(Synchronized.class){
   
   
        }
    }
  //形式二
    public void test2(){
   
   
        public synchronized static void test1(){
   
   
        }
    }
}
  1. 修饰普通方法,对当前实例对象this加锁
public class Demo3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test1(){
   
   
    }
}

二、JVM中,对象在内存中的布局

synchronized实现的锁是存储在Java对象头。所以要对synchronized深入理解,首先了解一下对象在内存中的布局怎样的?

在 JVM 中,对象在内存中分为这么三块区域:对象头(Header)、实例数据(Instance Data)、对齐填充(Padding)。

1、对象头(Header)两个部分组成:markOop或称为Mark Word和类元信息

Mark Word:默认存储对象的HashCode,分代年龄和锁标志位信息。它会根据对象的状态复用自己的存储空间,也就是说在运行期间Mark Word里存储的数据会随着锁标志位的变化而变化。源码如下:

class markOopDesc: public oopDesc {
   
   
 private:
  // Conversion
  uintptr_t value() const {
   
    return (uintptr_t) this; }
 public:
  // Constants
  enum {
   
    age_bits                 = 4,  //分代年龄
         lock_bits                = 2, //锁标识
         biased_lock_bits         = 1, //是否为偏向锁
         max_hash_bits            = BitsPerWord - age_bits - lock_bits - biased_lock_bits,
         hash_bits                = max_hash_bits > 31 ? 31 : max_hash_bits, //对象的hashcode
         cms_bits                 = LP64_ONLY(1) NOT_LP64(0),
         epoch_bits               = 2 //偏向锁的时间戳
  };

类元信息:对象指向它的类元数据的指针,虚拟机通过这个指针来确定这个对象是哪个类的实例。
2、实例数据:这部分主要是存放类的数据信息,父类的信息
3、对齐填充

三、synchronized底层从字节码聊起

首先,来看使用synchronized修饰的方法及方法块的小Demo案例,然后进行分析。由于synchronized的实现是在JVM层面的,我们要深入理解,那就是从字节码聊起了。

public class Demo03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 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 "hello Java" );
    }
    //synchronized修饰普通方法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test1() {
   
    }

    
<think>首先,用户的问题是关于Spring框架底层源码分析的。他们想理解Spring框架的底层实现原理。我需要根据提供的引用内容来构建一个结构清晰的回答。 回顾系统级指令: - 所有行内数学表达式必须使用$...$格式,但在这个上下文中,可能不需要数学表达式,因为主题是Spring源码。 - 独立公式必须使用$$...$$格式,但同样,可能不适用。 - LaTeX语法正确。 - 使用中文回答。 - 生成相关问题。 - 回答中引用的段落末尾自然地添加引用标识,例如[^1]。 - 用户可见层:回答结构清晰,帮助用户逐步解决问题,保证回答真实可靠。 用户提供的引用: - 引用[1]:关于Spring源码整体概述的博客链接。 - 引用[2]:Spring框架底层原理脉络梳理,解释了AnnotationConfigApplicationContext的构造方法如何工作。 - 引用[3]:Spring底层源码分析,涉及@EnableTransactionManagement和@Transactional注解。 - 引用[4]:Spring底层源码解析,展示了一个循环依赖的例子(A和B相互注入)。 这些引用是参考,我应该尽可能多地参考它们来回答问题。用户的问题是“我想理解Spring框架的底层实现原理 请问Spring框架底层源码分析”,所以我需要聚焦在Spring的底层源码实现上。 结构化我的回答: 1. **引言**:简要介绍Spring框架的核心概念,如IoC(Inversion of Control)和AOP(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 2. **核心组件分析**:逐步解释Spring的启动过程、Bean的创建和管理。 3. **关键源码分析**:使用引用中的内容,如refresh方法、BeanDefinitionMap等。 4. **示例代码**:如果合适,展示一些代码片段来辅助解释。 5. **总结**:概括原理。 6. **生成相关问题**:在最后,添加相关问题。 确保回答清晰、逐步解决问题: - 步骤1:解释Spring的整体架构。 - 步骤2:深入refresh方法(引用[1]和[2])。 - 步骤3:讨论事务管理(引用[3])。 - 步骤4:处理循环依赖(引用[4])。 - 步骤5:总结。 自然地添加引用标识: - 当提到特定内容时,在句子末尾添加[^1]等。 生成相关问题: - 在回答结束时,添加一个“相关问题”部分,列出3-5个相关问题,如指令中的示例。 现在,构建回答大纲: 1. **Spring框架核心原理概述** - 解释IoC和AOP。 - 提到refresh方法是核心入口(引用[1])。 2. **Spring启动过程源码分析** - 描述AnnotationConfigApplicationContext的构造方法(引用[2])。 - 解析配置类、扫描Bean定义。 - BeanDefinitionMap的作用。 3. **Bean生命周期管理** - Bean的创建、初始化、依赖注入。 - 例子:循环依赖处理(引用[4])。 4. **事务管理源码分析** - @EnableTransactionManagement的作用(引用[3])。 - 事务代理的创建。 5. **总结** - 强调Spring的模块化和可扩展性。 6. **相关问题** - 例如:Spring如何处理AOP?Spring的Bean作用域如何实现?等。 使用中文回答。</think>以下是对Spring框架底层源码分析的详细解答。Spring框架的核心是IoC(Inversion of Control,控制反转)和AOP(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切面编程),它通过管理Bean的生命周期来实现依赖注入和模块化。我将逐步拆解底层实现原理,结合关键源码进行分析。回答基于可靠的Spring源码(版本5.x)和参考引用内容,确保真实可靠。 ### 步骤1: Spring框架整体架构概述 Spring的底层源码围绕`ApplicationContext`接口展开,它是IoC容器的核心实现。启动时,Spring会加载配置(如XML或注解),解析Bean定义,并管理Bean的创建、依赖注入和销毁。核心入口方法是`refresh()`,它定义在`AbstractApplicationContext`类中,负责初始化整个容器[^1]。例如: - **IoC原理**:Spring通过Bean工厂(如`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管理对象,而不是由开发者直接创建,从而解耦代码。 - **AOP原理**:基于动态代理(JDK或CGLIB),在方法执行前后插入切面逻辑,如事务管理。 这个过程在引用[1]中描述为Spring源码的整体概述,其中`refresh()`方法启动了IOC的完整流程[^1]。 ### 步骤2: Spring启动过程源码分析 Spring启动从`ApplicationContext`的构造方法开始。以注解方式为例(如`AnnotationConfigApplicationContext`),源码分析如下: 1. **解析配置类**:当创建`AnnotationConfigApplicationContext`时,构造方法调用`register()`和`refresh()`。在`AnnotationConfigApplicationContext`的构造中,它会扫描指定路径下的类(如`@ComponentScan`注解的路径),并解析`@Configuration`类[^2]。例如: ```java // AnnotationConfigApplicationContext构造方法源码片段 public AnnotationConfigApplicationContext(Class<?>... componentClasses) { this(); register(componentClasses); refresh(); // 核心刷新方法 } ``` 这一步会将所有带`@Component`、`@Service`等注解的类记录到`BeanDefinitionMap`中(一个存储Bean定义的Map,键为beanName,值为`BeanDefinition`对象)[^2]。 2. **Bean定义注册**:在`refresh()`方法中,`invokeBeanFactoryPostProcessors()`步骤处理Bean工厂后置处理器(如`ConfigurationClassPostProcessor`),它会扫描类路径,将符合条件的类转换为`BeanDefinition`,并存入`BeanDefinitionMap`。引用[2]指出,这个过程涉及遍历扫描路径,生成beanName作为key,类信息作为value[^2]。 3. **Bean实例化**:`refresh()`中的`finishBeanFactoryInitialization()`方法触发Bean的创建。它调用`getBean()`方法,通过反射实例化Bean,并处理依赖注入(如`@Autowired`)。 ### 步骤3: Bean生命周期管理源码分析 Bean的生命周期包括实例化、属性注入、初始化和销毁。源码在`AbstractAutowireCapableBeanFactory`类中实现。 - **依赖注入**:使用`populateBean()`方法注入依赖。例如,如果Bean A依赖Bean B,Spring会递归解析B的实例。对于循环依赖(如A和B相互注入),Spring通过三级缓存解决(`singletonObjects`、`earlySingletonObjects`、`singletonFactories`)。引用[4]展示了一个循环依赖的示例:A和B类相互`@Autowired`,Spring在创建代理对象时避免死循环[^4]。 ```java // 简化版循环依赖处理源码(在DefaultSingletonBeanRegistry类中) protected Object getSingleton(String beanName, boolean allowEarlyReference) { Object singletonObject = this.singletonObjects.get(beanName); if (singletonObject == null && isSingletonCurrentlyInCreation(beanName)) { synchronized (this.singletonObjects) { singletonObject = this.earlySingletonObjects.get(beanName); if (singletonObject == null && allowEarlyReference) { ObjectFactory<?> singletonFactory = this.singletonFactories.get(beanName); if (singletonFactory != null) { singletonObject = singletonFactory.getObject(); this.earlySingletonObjects.put(beanName, singletonObject); this.singletonFactories.remove(beanName); } } } } return singletonObject; } ``` - **初始化**:调用`initializeBean()`方法执行`@PostConstruct`或`InitializingBean`接口。 ### 步骤4: 事务管理源码分析 Spring的事务管理基于AOP实现。当使用`@EnableTransactionManagement`时,Spring在`refresh()`的`registerBeanPostProcessors()`步骤注册`InfrastructureAdvisorAutoProxyCreator`,它是一个Bean后置处理器,负责创建事务代理。 - **事务代理创建**:在Bean初始化后,`InfrastructureAdvisorAutoProxyCreator`检查方法是否带`@Transactional`注解。如果是,它生成一个代理对象(使用JDK动态代理或CGLIB),在方法执行前后添加事务逻辑(如开启事务、提交或回滚)。引用[3]说明,如果方法抛出异常,代理会调用`TransactionAspectSupport`回滚事务[^3]。例如: ```java // 简化版事务代理源码(在TransactionInterceptor类中) public Object invoke(MethodInvocation invocation) throws Throwable { TransactionInfo txInfo = createTransactionIfNecessary(); // 开启事务 try { Object result = invocation.proceed(); // 执行原方法 commitTransactionAfterReturning(txInfo); // 提交事务 return result; } catch (Exception ex) { completeTransactionAfterThrowing(txInfo, ex); // 回滚事务 throw ex; } } ``` ### 步骤5: 总结 Spring的底层实现原理核心在于`refresh()`方法驱动的IoC容器生命周期,它整合了Bean定义解析、依赖注入、AOP代理等模块。通过`BeanDefinitionMap`管理元数据,动态代理处理切面,解决了如循环依赖等复杂场景。Spring的源码设计强调可扩展性,开发者可以通过扩展`BeanPostProcessor`或`BeanFactoryPostProcessor`自定义行为。理解这些,有助于优化应用性能和调试问题[^1][^2][^3]。 ### 相关问题 1. Spring如何处理AOP(面向切面编程)的底层实现? 2. Spring的Bean作用域(如Singleton、Prototype)是如何在源码中管理的? 3. Spring MVC的底层请求处理流程是怎样的? 4. Spring Boot如何简化Spring的启动过程?底层源码有何变化? 5. Spring中的循环依赖解决方案有哪些局限性?如何避免?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