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人看魅族:我亲历的魅族发布会

魅族在2012年的首次发布会上,不仅展示了其产品的强大竞争力,更是通过‘忘记参数’的理念,传达了对设计与用户体验的深刻理解。研发过程中,Flyme2.0系统的开发经历了多次迭代与优化,体现了魅族追求极致的精神。发布会的精心筹备与执行,以及演讲者的精彩表现,共同塑造了魅族品牌的形象,并激发了市场的热烈反响。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魅族在2012年11月27日在水立方举办了她的首次发布会,这次发布会对于魅族来说意义相当重大,因为魅族每年只出一款产品,可以说魅族的所有资源和精力都放在了这一款产品上,这款产品成功了那意味着更好的发展,而一旦有所差池,那么后果将“非常严重”。而这次的发布会正是新产品走向市场的一个前奏,向世人展示了魅族的诚意有多大,可以有效的提升市场热度,为以后持续性销售铺路。


       而我做为这次发布会的从准备到结束的亲历者,得真有必要记录些什么,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不拍马屁,还原真实,随心而写吧。




        其实魅族作为一个国内可以说相当“奇葩”的企业,即便是在M8、M9最为辉煌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去开一场发布会,那时候甚至觉得不需要市场,始终认为只要产品做好了,销量自然会上去。但是后面的无数事实表明,“酒香也怕巷子深”,一款好的产品是好销量的保证,但是这个产品的优势还是需要讲给普通大众的,现在可选择的手机太多了,加上鱼龙混杂的各种夸张和吹嘘,一款精品如果不发出声音的话,很容易被埋没在茫茫机海之中。“宅寂”的设计,“忘记参数“都是此次从发布会中流传出来的名词,在圈中流传甚广,可见这次传播的后续影响力还是相当巨大的。

        先说研发,做为参与到Flyme2.0的开发者之一,体会到这次的开发是十分辛苦的,一个Flyme2.0 不知道改了多少个版本,多少次交互,无数次折腾,无数的加班加点。其实魅族总是有这么种精神,就是能够“自己革自己命”,要说Flyme1.0说是一个前哨和试探的话,那么Flyme2.0 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每一个内置应用都重新设计,新的交互、新的UI、和新硬件的配合体验。甚至在Flyme2.0先期的工程版本中,会发现有些设计甚至违背了安卓系统的整个设计理念,但是在后来的设计中不断的权衡甚至在妥协中,拿出了现在最佳的方案。  

      魅族骨子里面好像总是有那么股子劲,总想突破一些常规的东西,找到属于魅族自己的那一份感觉和那一份美,这在中国是着实不易的,因为踏实下来,沉下心来、诚信的做产品的企业真是屈指可数,而浮夸点、忽悠点的好像又能赚得盆满钵满,但是魅族却固执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奇迹的活了下来,而且还活的不错,所以我经常在想,如果某一天魅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将在业界竖立一个标杆,那就是踏实点、诚信点做事情也能够取得成功,这将影响整个行业。

        说到市场,这是魅族的第一次发布会,以前的魅族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的形象,与其说是神秘,不如说是不善于表达吧。当一个公司总是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很酷的东西时,却一句话都不说,这不免给大家带来了种种的猜测和疑问,尤其是在J.wong不怎么在论坛上发言之后,这种神秘感更胜于前。
      
      在这次发布会之前我们不免有些担心,因为魅族一直缺少一个面对媒体的代言人,魅族的元老级人物可能是由于企业创始以来的文化基因,总是不太愿意去面对媒体,而宁愿多研究产品,不想说过多的话。但是对于一场发布会来说,精彩的演讲和现场效果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一场科技类的发布会来说,苹果的由乔布斯演讲的发布会永远是一个标杆或者是一个比较的标准,人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在心中和苹果的发布会做着对比,无论是发布会的内容还是发布会现场的效果和幻灯片的展示,都是标杆。而魅族作为一个追求极致的企业,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在发布会上要求自己坐到极致,发布会的选址:水立方,国家级的场馆,整合场馆的色调也和魅族的色彩相吻合,十分符合魅族的品味的档次。
  
      前期的市场推广和预热,魅族官方微博的一系列活动来调起大家的胃口,MX2总是隐隐约约晃晃忽忽的在大家面前若隐若现,有意无意的参数或者效果图,无数的猜测接踵而来,和京东的合作在把整个事件推向一个小高潮,给发布会做足了前期准备。但是这些并不够,最重要的还是演讲者,和用一种什么方式来表达整个产品,正如前面所说的,一直感觉魅族少这么个在公众前表达的人。要知道一个出色的演讲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的、舞台上说话的内容、讲话的方式甚至是舞台上的走位和着装都是有讲究的,这些都是发布会前很多人所担心的。

       发布会的前夜,由于经验的欠缺,大屏幕的最终效果还是有问题,播放的视频总是有严重的色阶,有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改,老白和李楠这二位演讲者由于压力和临时出现的问题也是心力疲惫,状态不是很好。 台下看预演的工作人员也是紧紧捏着一把汗,但是有些问题又是忍不住不得不说,这无形间又给二位演讲者增加了很多的压力,反反复复,据我所知最终的演讲稿是在发布会当天凌晨6点多完成的,可是累坏了所有的工作人员。

       发布会当天,整个过程还算是顺利的,虽然很少见到老白做演讲,但这次老白的演讲给我们了不同的感觉,有着他特有的方式,很有力、很朴实、虽然有个别字发音错误,但是让我们感觉到他总是想尽力咬准每一个字,这种说话的方式隐隐的给人一种魅族人的感觉,没有夸张、没有浮夸,尽力去做到最好,尽力用自己的诚恳和朴实去打动每一个人。“忘记参数”,整场沸腾了。是的,当前的手机行业总是用各种参数和各种配置来引导用户的购买需求,但是这些参数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是的,固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受限于手机屏幕的大小和操作功能上的局限,当这些参数到了一定的值之后,再朝上跑分,再朝上拼参数已经是一种浪费了。“忘记参数”,一部优秀的手机,是千百个零部件的集合体,如何使这些零件配合的更好,更好的运转起来,达到某种高度,这才是最为重要的。拼参数的日子已经慢慢过去,我们现在拼的是交互、拼的是UI、UE和整体的性能,不仅仅是手机行业,整个行业都是如此,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家已经开始从Nokia时代的价格和功能到现在的更关注手机的设计和品味,正如我在微博上所说过的现在的手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是一部手机那么简单了,我们甚至可以说一部好的手机是一个装饰品,这件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的审美和品味。 


       李楠的演讲更有种文艺范儿,一上台就自嘲自己是鸟叔,呵,搞得现在看到他就有种鸟叔的感觉。李楠给人的感觉是,不太修饰边幅,但是有着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和开阔的眼界。能够把接触到的东西用一种特有的方式表达给你,“侘寂”美学,这个名词在魅族发布会之后,在网上被不断的热议,魅族有她的美,这种美可能不是第一眼的惊艳,而是日后长时间把玩后所获得的美感,犹如潺潺小溪,慢慢的缓缓的流入到你的心头。侘,超越外在;寂,挑战时间。超然于世外,追求自己心中那永恒的美。“ 侘寂 ” 这个词很好的说明了J.Wong一直想表现的精神状态和设计哲学,我们可以从J.Wong的文章中感受到这些,在J.Wong的文章《我心中的佛祖》的可以读到  J.Wong 长时间在家思考,超越自己、超越时间、他可以盯着手机连续看好几个小时,他觉得和外界格格不入,“容不了他”,他长久的和心中的佛祖对话,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一片净土。“侘寂” 这个词很贴切的形容了J.Wong的心境,一个人的魅力有时候不一定要通过演讲或者对话才能体现出来,有时候也可以通过产品。你接触的越久就体会的越深,但是他不会给你第一眼的惊喜,正是深度用户才能通过长时间的使用来理解她,明白她。

      有很多人曾今告诉我,用了魅族手机很长时间后,再用别的手机可能开始会给人新鲜感,但是当继续的深入使用后,不知不觉的又用回魅族手机了,说不上是为什么,有时候就是细微的差别或者是感受,一点一滴的把你拉了回来。这次的Flyme2.0开放了root , 同时也自信的说出了“你不会离开,离开了也会回来”的豪言,真有这样的自信。

       发布会是结束了, 整场下来当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些我就不多写了,因为毕竟是第一次,很多事情是始料未及的,但是不怕犯错,甚至勇于去试错是必须的,怕就怕什么都怕,最后什么都不敢干。一个企业也只有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突破的挑战自己才能继续向前走,不进则退,就这么简单,现实的环境就是这么残酷,而魅族这次算是又突破了自己一次。  回归理性,这次的发布会仅仅是一个快速把市场热度提升到一个层次的方法,魅族还需要的是在后期的不断的发力和可持续性市场热度,走出去、放开自己,这次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这场发布会后,确确实实能够感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很简单,身边很多久未谋面的朋友都来咨询MX2的情况,已经有不下5个朋友要我送个工程机给他玩了。最后我想说产品做好了,用心一推,就成了,说简单,就是那么简单。
内容概要:该PPT详细介绍了企业架构设计的方法论,涵盖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四大核心模块。首先分析了企业架构现状,包括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四大架构的内容和关系,明确了企业架构设计的重要性。接着,阐述了新版企业架构总体框架(CSG-EAF 2.0)的形成过程,强调其融合了传统架构设计(TOGAF)和领域驱动设计(DDD)的优势,以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业务架构部分通过梳理企业级和专业级价值流,细化业务能力、流程和对象,确保业务战略的有效落地。数据架构部分则遵循五大原则,确保数据的准确、一致和高效使用。应用架构方面,提出了分层解耦和服务化的设计原则,以提高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最后,技术架构部分围绕技术框架、组件、平台和部署节点进行了详细设计,确保技术架构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适合群:适用于具有一定企业架构设计经验的IT架构师、项目经理和业务分析师,特别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如何将企业架构设计与数字化转型相结合的专业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企业和组织梳理业务流程,优化业务能力,实现战略目标;②指导数据管理和应用开发,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应用的高效性;③为技术选型和系统部署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技术架构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阅读建议:此资源内容详尽,涵盖企业架构设计的各个方面。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理解和实践,重点关注各架构模块之间的关联和协同,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资 源 简 介 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ICA)是近二十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盲信号分离方法。它是一种统计方法,其目的是从由传感器收集到的混合信号中分离相互独立的源信号,使得这些分离出来的源信号之间尽可能独立。它在语音识别、电信和医学信号处理等信号处理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成为盲信号处理,工神经网络等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简要的阐述了ICA的发展、应用和现状,详细地论述了ICA的原理及实现过程,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几种主要ICA算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详 情 说 明 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ICA)是近二十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盲信号分离方法。它是一种统计方法,其目的是从由传感器收集到的混合信号中分离相互独立的源信号,使得这些分离出来的源信号之间尽可能独立。它在语音识别、电信和医学信号处理等信号处理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成为盲信号处理,工神经网络等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简要的阐述了ICA的发展、应用和现状,详细地论述了ICA的原理及实现过程,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几种主要ICA算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一种快速ICA实现算法一FastICA。物质的非线性荧光谱信号可以看成是由多个相互独立的源信号组合成的混合信号,而这些独立的源信号可以看成是光谱的特征信号。为了更好的了解光谱信号的特征,本文利用独立分量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了利用FastICA算法提取光谱信号的特征的方案,并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实验。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了其他可能的ICA应用领域,如音乐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以及金融数据分析等。通过在这些领域中的实验和应用,我们发现ICA在提取信号特征、降噪和信号分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