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到了年末,回家过年显得理所当然。而在我看来,现在能够回家过年,和家人团聚是一件相当幸运和幸福的事。
去年出去工作的邻居过年说不能回来了,我问,是不想么?他说,不是,是因为工作,回不了家。他的话中多少透露出无奈,刚出去工作,对公司的安排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他又说道,好久没有吃到家里的腊肉了,家里的腊肉,吃着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那种思乡的感觉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呢?况且是在辞旧迎新的春节。
我到家的那天,天气正好。虽然是在万物萧瑟的冬天,从山涧不停吹来徐徐凛冽的寒风,但我的心里依旧是感觉暖洋洋的。在我看来,回到家,没有理由不高兴的。层层而上的稻田,哪怕褪去了翠绿的夏装;蜿蜒而去的山路,哪怕延伸迷失了尽头;日出而作的相邻,哪怕辛劳累弯了要背;一切一切看起来还是那么亲切,一如脚下泥土的芬芳,闻起来依然沁人心脾。
天晴的时候,大家喜欢一起坐在向着太阳的地方,感受冬日阳光的和煦。唠唠家常,说说哪家的大小伙子打工回来带回了一个漂亮媳妇,哪家的恩爱夫妻真有福气得了一个大胖小子......时而传出爽朗的笑声,夹杂着小孩儿嬉笑的歌谣。
其实直到过年的前几天,爸妈才有时间来张罗过年的事。虽然时间紧,可是我一直自豪他们能把所有的事安排的井井有条,在过年的当天能够有一桌丰盛的团年宴。说来也有趣,饭吃到一半时,母亲端起那一盘花生米说,来,多吃点,这是你那次跟我去种,又一起去收的花生。我笑了,说吃着自己的劳动所得真好,想着这时的感觉就是他所说的幸福的感觉么?我慢慢咀嚼着,心里想着,恩,一定是。
今年的饭桌上,少了爷爷。在以前团年饭开饭前,爷爷都会点上蜡烛,给那许许多多的老爷们烧上几刀纸,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来年要给我们家带来好运。这是一种简单的祈愿,今年我爸继续着这样的做法,因为我们家始终认为这里面有一种感恩的成分。虽然不及外国人在每次吃饭前感谢主,赐我食。不同和尚在开斋前念诵为吃饭而作的经文。一年一次,在这厌恶迷信的社会里已是不易了(迷信的确应该祛除,可那些为美好愿望而生,为寄托相思而存在的,不损害人们和社会利益的做法,还是有理由活着)。
过年的时候,也是思念亲人的时候,婆婆去的早,连一张黑白照片都没有留下,那时两岁的我却也没有任何记忆了。只能在其他亲人的描述中自己去感受,想像。他们说婆婆是个勤劳人,一刻也不愿意休息,生怕家里还有事没有做完。从爸妈和已逝的爷爷身上,我看到了那种“精神”,而我只是试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在没有扫天下的能力时扫扫屋子,在饭后帮母亲刷刷碗筷,帮爸爸把劈好的柴火搬进偏屋的楼上。
我始终觉得会有一种精神让一个家庭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支持这个家在最困难的时候挺过去,在过的丰衣足食的时候不忘本,不忘根。这种精神,添加进了每一代的新鲜血液。一如那风火相传的革命精神。事实上,它就有这么伟大。
其实还真没想好自己工作去了怎么办,那长时间不能回家的日子,那刚离开家门就想起家里饭菜味道的感受。
我的同学有一部分早已经在工作了,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体味最多的还是他们对家的眷恋。曾经还是懵懂小女孩的她,现在已经在广州独自闯荡了一年多了。那些对社会,对现实的感受是她亲身经历的表述。而最不绝于口的还是她想吃她妈妈做的饭菜,那家里一次用的油可以在外面吃一星期的笑谈也不再显得夸张和无稽了。而与他相比的我,还在家里过着舒服的日子,在被窝里虚度着不再年少的时光,却也抬不起头了。有时候,帮家里多做些家务,也是为了填补内心的愧疚之情。去年快过年的时候,她天天数着还有几天回来,向我打听家乡的情况,问她的新房子是什么样子了。不同于我们在学校等着回家的那种感受,她的那种急切,承载了太多的思念和远离的苦。我尽量的“开导”她,让她可以缓解一下,不让积攒许久的思绪涌上心头,幻化成泪。
不曾见面的朋友说她为她妈妈的事难过了,因为她妈妈身体不好还要出来工作。我说,现在记着爸妈的那许许多多,点点滴滴的爱。等你出来工作了,加倍的为他们。那时,他们才有停下来的理由,确定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想想,我们都一样,帮不了他们的,我们只有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路上努力,因为自己的梦想亦是承载了他们的希望。相比之下,做好这一点,他们要欣慰的多。
出门的时候,家里又停水了,我趁天早的时候去井里挑了几担水,把缸里装的满满的。想着,这一走,又不知道何时是归期了。
去年出去工作的邻居过年说不能回来了,我问,是不想么?他说,不是,是因为工作,回不了家。他的话中多少透露出无奈,刚出去工作,对公司的安排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他又说道,好久没有吃到家里的腊肉了,家里的腊肉,吃着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那种思乡的感觉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呢?况且是在辞旧迎新的春节。
我到家的那天,天气正好。虽然是在万物萧瑟的冬天,从山涧不停吹来徐徐凛冽的寒风,但我的心里依旧是感觉暖洋洋的。在我看来,回到家,没有理由不高兴的。层层而上的稻田,哪怕褪去了翠绿的夏装;蜿蜒而去的山路,哪怕延伸迷失了尽头;日出而作的相邻,哪怕辛劳累弯了要背;一切一切看起来还是那么亲切,一如脚下泥土的芬芳,闻起来依然沁人心脾。
天晴的时候,大家喜欢一起坐在向着太阳的地方,感受冬日阳光的和煦。唠唠家常,说说哪家的大小伙子打工回来带回了一个漂亮媳妇,哪家的恩爱夫妻真有福气得了一个大胖小子......时而传出爽朗的笑声,夹杂着小孩儿嬉笑的歌谣。
其实直到过年的前几天,爸妈才有时间来张罗过年的事。虽然时间紧,可是我一直自豪他们能把所有的事安排的井井有条,在过年的当天能够有一桌丰盛的团年宴。说来也有趣,饭吃到一半时,母亲端起那一盘花生米说,来,多吃点,这是你那次跟我去种,又一起去收的花生。我笑了,说吃着自己的劳动所得真好,想着这时的感觉就是他所说的幸福的感觉么?我慢慢咀嚼着,心里想着,恩,一定是。
今年的饭桌上,少了爷爷。在以前团年饭开饭前,爷爷都会点上蜡烛,给那许许多多的老爷们烧上几刀纸,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来年要给我们家带来好运。这是一种简单的祈愿,今年我爸继续着这样的做法,因为我们家始终认为这里面有一种感恩的成分。虽然不及外国人在每次吃饭前感谢主,赐我食。不同和尚在开斋前念诵为吃饭而作的经文。一年一次,在这厌恶迷信的社会里已是不易了(迷信的确应该祛除,可那些为美好愿望而生,为寄托相思而存在的,不损害人们和社会利益的做法,还是有理由活着)。
过年的时候,也是思念亲人的时候,婆婆去的早,连一张黑白照片都没有留下,那时两岁的我却也没有任何记忆了。只能在其他亲人的描述中自己去感受,想像。他们说婆婆是个勤劳人,一刻也不愿意休息,生怕家里还有事没有做完。从爸妈和已逝的爷爷身上,我看到了那种“精神”,而我只是试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在没有扫天下的能力时扫扫屋子,在饭后帮母亲刷刷碗筷,帮爸爸把劈好的柴火搬进偏屋的楼上。
我始终觉得会有一种精神让一个家庭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支持这个家在最困难的时候挺过去,在过的丰衣足食的时候不忘本,不忘根。这种精神,添加进了每一代的新鲜血液。一如那风火相传的革命精神。事实上,它就有这么伟大。
其实还真没想好自己工作去了怎么办,那长时间不能回家的日子,那刚离开家门就想起家里饭菜味道的感受。
我的同学有一部分早已经在工作了,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体味最多的还是他们对家的眷恋。曾经还是懵懂小女孩的她,现在已经在广州独自闯荡了一年多了。那些对社会,对现实的感受是她亲身经历的表述。而最不绝于口的还是她想吃她妈妈做的饭菜,那家里一次用的油可以在外面吃一星期的笑谈也不再显得夸张和无稽了。而与他相比的我,还在家里过着舒服的日子,在被窝里虚度着不再年少的时光,却也抬不起头了。有时候,帮家里多做些家务,也是为了填补内心的愧疚之情。去年快过年的时候,她天天数着还有几天回来,向我打听家乡的情况,问她的新房子是什么样子了。不同于我们在学校等着回家的那种感受,她的那种急切,承载了太多的思念和远离的苦。我尽量的“开导”她,让她可以缓解一下,不让积攒许久的思绪涌上心头,幻化成泪。
不曾见面的朋友说她为她妈妈的事难过了,因为她妈妈身体不好还要出来工作。我说,现在记着爸妈的那许许多多,点点滴滴的爱。等你出来工作了,加倍的为他们。那时,他们才有停下来的理由,确定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想想,我们都一样,帮不了他们的,我们只有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路上努力,因为自己的梦想亦是承载了他们的希望。相比之下,做好这一点,他们要欣慰的多。
出门的时候,家里又停水了,我趁天早的时候去井里挑了几担水,把缸里装的满满的。想着,这一走,又不知道何时是归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