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脑越来越喜欢那些碎片化的、不用思考的文章了!

从移动互联网兴起,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这种阅读方式虽提供了便利,却也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削弱。文章探讨了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及其对社会和个人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

我这两天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发现自己的大脑也越来越喜欢碎片化的,不用思考的那些文章,遇到稍微长一点的,需要大脑运转的文章,大脑就会温柔地发出信号:省省劲吧,关掉它,再找一篇好玩的。

于是再找一篇好玩的、刺激大脑的文章, 让大脑继续愉悦。 

我还给自己找借口: 人都是懒惰的,都是喜欢娱乐的,我也是这样。 

这真的好吗,这种跳来跳去,碎片化的,浅度的阅读最终会不会塑造一个懒惰的大脑,从而毁掉我们?

1

碎片化的浅阅读其实都是拜移动互联网所赐。

回想起上高中那会儿,信息匮乏,每周六只能买一份《体坛周报》,上面的新闻按照现在的标准, 早已不是新闻了,但我和同学依然看得津津有味,每一篇文章都不放过。 尤其是周文渊的那些“泼冷水”的犀利评论,更是喜欢,周文渊就是当时的大V,只是这样能发声的大V极少。 

上了大学, 互联网开始兴起,可是上面的内容也不多,能够流行开来更少,比如网恋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国第一足球博文《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这篇足球博文在四通利方(新浪前身)的体育沙龙两天内有几万点击已经不得了了,哪像现在动辄10万+。

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还是书和杂志。纸质的内容一般都是专业的人创作,编辑,虽然数量少,但是质量高。也需要静下心来去阅读。 

2

三大门户兴起以后,资讯类信息就主要转移到网络上了,我主要去新浪看新闻,特别是体育新闻(这个习惯现在还保持着,嗯,新浪应该给我发一个忠诚用户的勋章)。 这时候内容的产出依然是依赖专业记者,专业编辑,质量也能保证。

博客这种形式很快就出现了, 博客中国,新浪博客,搜狐博客...... 一夜之间,人人都能成为记者和编辑,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用户产生内容(UGC)成为了主导,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大量优质内容,丰富了互联网,尤其是对于一些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人来说,网络提供了一个极为适合的舞台,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

另一方面也鱼目混珠,出现了筛选的烦恼。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与此同时,网上的阅读时间开始超越纸质的阅读时间。 

3

iPhone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手一部手机,随时随地发送、编辑、评论。 

如果说之前还是在电脑前看长篇文章的话,微博/微信彻底把国人带入了碎片化阅读,信息大爆炸,一个热点还没过去,另外一个热点马上就把它踢下舞台。

碎片化的文章特别适合移动阅读的场景,等车,地铁上,吃饭前,睡觉前,被闹钟惊醒以后...... 随手拿起手机,海量的信息就铺面而来。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 内容实在太多,如何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呢?  

标题党开始流行,震惊体开始占道,那些能撩拨人的情绪,鼓动人情绪的文章特别能击中一些人(比如,骂男人,往死里骂),并且流行起来。 

你说这些碎片化的文章都没有营养? 肯定不是!只是有价值的文章很容易被埋没了。 

分发者和推荐者(比如今日头条)应运而生,你不是难于选择吗?我用人工智能帮你筛选,给你推荐,都是你喜欢的,你只管刷,内容无穷无尽,标题都很刺激,都是小短文,点开后轻松读完,关闭后啥也记不住,反正是让大脑爽了。 还不够爽? 来,15秒的短视频......

这种小短文已经成了一个产业,可以批量制造,10几块钱就能让学生攒出一篇,只要能达到标题吸引人,里边的观点不重要,反正你的大脑喜欢刺激不是? 

大量无营养的内容占据了主流,阅读量还非常高,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自己也明白他的危害,果断把App卸载掉,看书去 !  可是看书的时候大脑总是时不时地对你旁敲侧击:太累了,休息一下,来得娱乐的呗! 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4

不知道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能带来什么恶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会削弱一个人深度思考,辨析是非的能力。长此以往,我们国人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不知道,大家也可以在留言区畅所欲言。 

郑渊洁写过一个童话,讲了一个第二人生开发仪的故事,使用这个第二人生开发仪,你就可以想做你喜欢的任何梦,成为亿万富翁、大作家、大诗人、大明星、国家元首..... 总之可以在自己的梦里为所欲为。人类分成了两个世界,一个现实的世界和一个梦幻的世界。梦幻世界越来越发达,随之而来的是现实世界的越来越贫乏......

也许有一天,人工智能极其发达,物质极大丰富,人类已经不需要劳动了,人类真的发明了这么一个机器,可以不停地刺激我们的大脑,让它很爽,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了,它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完)

码农翻身,用故事讲解技术本质, 更多精彩文章,请移步《码农翻身三年文章精华

基于51单片机,实现对直流电机的调速、测速以及正反转控制。项目包含完整的仿真文件、源程序、原理图和PCB设计文件,适合学习和实践51单片机在电机控制方面的应用。 功能特点 调速控制:通过按键调整PWM占空比,实现电机的速度调节。 测速功能:采用霍尔传感器非接触式测速,实时显示电机转速。 正反转控制:通过按键切换电机的正转和反转状态。 LCD显示:使用LCD1602液晶显示屏,显示当前的转速和PWM占空比。 硬件组成 主控制器:STC89C51/52单片机(与AT89S51/52、AT89C51/52通用)。 测速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用于非接触式测速。 显示模块:LCD1602液晶显示屏,显示转速和占空比。 电机驱动:采用双H桥电路,控制电机的正反转和调速。 软件设计 编程语言:C语言。 开发环境:Keil uVision。 仿真工具:Proteus。 使用说明 液晶屏显示: 第一行显示电机转速(单位:转/分)。 第二行显示PWM占空比(0~100%)。 按键功能: 1键:加速键,短按占空比加1,长按连续加。 2键:减速键,短按占空比减1,长按连续减。 3键:反转切换键,按下后电机反转。 4键:正转切换键,按下后电机正转。 5键:开始暂停键,按一下开始,再按一下暂停。 注意事项 磁铁和霍尔元件的距离应保持在2mm左右,过近可能会在电机转动时碰到霍尔元件,过远则可能导致霍尔元件无法检测到磁铁。 资源文件 仿真文件:Proteus仿真文件,用于模拟电机控制系统的运行。 源程序:Keil uVision项目文件,包含完整的C语言源代码。 原理图:电路设计原理图,详细展示了各模块的连接方式。 PCB设计:PCB布局文件,可用于实际电路板的制作。
【四旋翼无人机】具备螺旋桨倾斜机构的全驱动四旋翼无人机:建模与控制研究(Matlab代码、Simulink仿真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具备螺旋桨倾斜机构的全驱动四旋翼无人机展开研究,重点进行了系统建模与控制策略的设计与仿真验证。通过引入螺旋桨倾斜机构,该无人机能够实现全向力矢量控制,从而具备更强的姿态调节能力和六自由度全驱动特性,克服传统四旋翼欠驱动限制。研究内容涵盖动力学建模、控制系统设计(如PID、MPC等)、Matlab/Simulink环境下的仿真验证,并可能涉及轨迹跟踪、抗干扰能力及稳定性分析,旨在提升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的机动性与控制精度。;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控制理论基础和Matlab/Simulink仿真能力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从事无人机系统开发的工程师,尤其适合研究先进无人机控制算法的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深入理解全驱动四旋翼无人机的动力学建模方法;②掌握基于Matlab/Simulink的无人机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流程;③复现硕士论文级别的研究成果,为科研项目或学术论文提供技术支持与参考。; 阅读建议:建议结合提供的Matlab代码与Simulink模型进行实践操作,重点关注建模推导过程与控制器参数调优,同时可扩展研究不同控制算法的性能对比,以深化对全驱动系统控制机制的理解。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