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职场要培养“核心竞争力”,建立“个人品牌”, 但是这两个词说实话比较虚,有点飘,不妨换个角度,用个相对实在的一个词来表达: 标签。
先来举几个例子。
1
有一个同事小王,基础扎实,对编程超感兴趣,学习新技术特别地快,每当项目想用一个新技术的时候,我一般都交给他去攻关, 他总是不负众望,很快就能啃下来,迅速地做出Demo,整理出文档,教会大家使用。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实施期间,如果遇到什么疑难杂症,小王闷着头不说话,在哪里捣鼓半天,就能解决,所以大家都愿意去找他寻求帮助。
小王的标签就是: 快速学习,善于解决问题。 这样的员工大家都非常喜欢,他的机会就比较多,升职也比较快。
2
公司想对Web项目做一次安全扫描,看看有没有漏洞。这是一个不小的系统工程,当时没有人会做,也没有人愿意去做,毕竟大家的日常开发都很饱和了。
后来小张被点了将,不情愿地开始学习,从Web安全的基础开始,到工具的使用,从扫描结果的分析,到指导大家Fix 代码,确实很不容易,经常加班学习,一段时间下来,任务顺利完成。
小张的工作也获得了领导的认可, 这是一个重要正向激励,小张学起来更来劲了,光是书就看了5,6本,一年下来,对安全颇有心得。
后来另外几家友商也要做类似的Web安全扫描,需要咨询服务。很自然,小张是不二之选,没人能和他竞争,于是做为一个专家被派出去做咨询了。
小张的标签就是:Web 安全专家
(题外话: 把日常工作做好只能及格, 工作之外的东西才更容易出彩!)
3
在IBM的时候,公司非常鼓励员工去申请专利,一个专利申请下来,不但有丰厚的奖金,对自己职业发展也大有好处。
只是专利申请很不容易,一个想法如果没有创新性是很难通过申请的。
一个沮丧的事实是:很多时候想到了一个创新性的Idea, 兴冲冲地到专利库一搜索,就发现人家在20年已经申请过了。
(题外话:在创业中有很多人自以为想到了一个改变世界的注意,藏着掖着不愿意交流,其实人家早想到,并且已经实现了。)
结果就是很多人难以完成专利从零到一的突破。
但是公司总有那么几个人,特别擅长此道,经常能想到有创新性的Idea,成功地拿下专利,当别人还在寻求从零到一的时候,他们已经手握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专利了,令人高山仰止。
他们的标签就是:擅长创新
4
拿老刘自己举个例子,我在敏捷软件开发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关注并且学习了敏捷软件开发的一些优秀实践,例如单元测试,持续集成,TDD,结对编程等等。
不仅学习,还倡议、推动在项目中去使用,给项目带来价值,慢慢地就在别人心中形成了一种印象(标签):这家伙对敏捷软件开发挺在行的。
等到整个业界敏捷之风盛行,我发现这项技能就可以大显身手了,在领导的支持下,经常出去帮助别的公司做一些敏捷实践的咨询服务,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提升了一下“标签”的含金量。
5
有好的标签,就有坏的标签。
程序员小呆,技术其实不错,但是干活总是很糙,你让他完成一个模块,很少有让人放心的时候。 一个Bug 修改完了,提交测试,通过,然后Tester便发现了他引入了一个新Bug,经常让人很无语。
他的标签就是:粗心、粗糙。 谈了几次话,督促了几次,还是没有改观,只好走人。
程序员小许,技术很好,毕业刚进入公司,自诩甚高。经理为了让他迅速进入角色,给他分了一些Bug,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地熟悉业务,对新人来说,这是一种挺好的切入方式。
但是小许却看不上,也不愿意做那些看起来比较简单的Bug Fix,整天抱怨没有工作没有挑战性,总想一下子搞个颠覆性的大新闻。可是你连业务知识都不愿意去了解,如何去做有挑战性的技术工作呢?
眼高手低成了小许的标签,一年不到,他就离职了,不知道进入了下一家公司怎么样。
6
总结一下, 好的标签让你和别人区分开来,脱颖而出,更多的机会垂青于你。
最后,问一下自己:在我的公司,我的标签是什么?
(完)
码农翻身,用故事讲解技术本质, 更多精彩文章,请移步《码农翻身三年文章精华》
本文通过多个实例阐述了在职场中建立个人品牌的重要性,即通过特定的技能或特质形成独特的标签,这些标签能够使个人在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机会。同时,文章也提到了负面标签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