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 sylar框架源代码上看到了使用 __builtin_expect 的宏定义,一时有所不解,于是查找了很多资料,对并其做整理。
Linux 下的很多代码我们经常看到 likey() 和 unlikely() 这两个宏,通常这两个宏定义是如下这样的形式:
#define likely(x) __builtin_expect(!!(x), 1)
#define unlikely(x) __builtin_expect(!!(x), 0)
可以看出这两个宏都是使用了函数 __builtin_expect 来实现的,这两个函数是 GCC 的一个内建函数(build-in function),在 GCC2.96 版本中引入的,其声明如下:
long __builtin_expect(long exp, long n);
参数:exp 是一个整型表达式,如 (ptr != NULL),n 必是一个编译器常量,是我们期望的 exp 表达式的值。
返回值:返回值只等于第一个参数 exp 的表达式结果。
作用:这个函数主要是帮助我们处理 if 的分支预测。当你期望 exp 表达式的值等于常量 n 时,那么执行 if 分支的概率很大,否则执行 else 分支的概率很大,这个概率关系到编译器的优化,下面会介绍。
下面先测试该函数的的返回值:
int a = 10;
cout << __builtin_expect

本文解析了Linux下__builtin_expect宏在GCC中的应用,用于改善if-else分支预测,减少跳转次数,提升代码效率。通过实例展示了如何利用LIKELY和UNLIKELY优化代码,并揭示了其在汇编层面的实际效果。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1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