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2007年云计算概念提出以来,云计算产业在中国得到了政府机构和IT厂商的大力推动。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1年间,业界举办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各类云计算会议、论坛、展会就多达近80场。但我们也看到,云计算在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混沌的定义、似是而非的云产品和服务、花样繁多的技术、喧嚣的厂商、隐约不清的安全风险、纷纷扰扰的云计算标准、缺少成功案例的商业模式、对现在业务和IT流程的冲击等等。
为此,IT168于近期启动访谈活动,与来自相关专家就云计算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帮助用户更好的了解应用云计算。本期我们邀请到了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兼助理总裁林大瀚,他就企业云计算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云计算像基金一样有价值和意义
记者:有观点称云计算的出现,它必然要颠覆企业的商业模式,您是怎么来看待的?
林大瀚:技术是为商业服务的。云计算确在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表现在比如过去产品的生产到销售,销售一定是建立分销机构,再去落地、再去服务,是这样的模式,现在有了云计算,一部分大量的服务居于云端,直接全球是扁平一体化的。云计算本身就没有太多的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一种模式的改变,就像SOA一样哪项技术是新的?哪项技术都不是新的,云计算也是类似的,能让这个世界更趋向于一个扁平化的。
记者:云计算划分为私有云和公有云,您是怎么来看待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区别的?
林大瀚:私有云是不是云,还是公有云才是云?打个比方,这个问题好比私募基金是不是基金?是不是公募基金才算是基金?我们知道,私募基金有私募基金的特点,它有服务的灵活性,公募基金有公募基金的特点,它的规模很大,公有云显然规模很大,一定是相对单一的的服务为主导的,而私有云和私募基金很相似,规模一定是相对比较小的,但是它服务是有特色的。
所以,既然知道公募基金以及私募基金的存在,就不要否认私有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整个IT环境来看,云计算不可能是出现一家企业或者出现一个结算中心,把所有的全部替代掉,这个可能性不大。大力发展私有云技术,尤其对于高端企业,要求服务的特殊化程度比较高的,IT对于有些企业来说是核心,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私有云是当务之急。
过去谈到云计算,觉得云是个概念或者说是个很新的概念,不知道云能够做什么,然而到现在云计算可能觉得还是个概念,但是会发现这个概念和已往不一样,如S0A当企业不知道SOA要做什么的时候,发现耳边已经全是SOA了。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私有云是当务之急,无论是私有云还是公有云,它在企业中落地,它面临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林大瀚:首先,公有云以及私有云在企业中,二者是走向一个融合的方式。私有云有可能会介入到公有云服务,公有云可能会从私有云这获取相应的信息,这时最容易出现一种观点,以公有云的弱点或者拿私有云的弱点,说云计算是没什么作用,去否认云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只从私有云角度来说,对于一个客户来说很容易否定掉它,比如过去的SOA,单从软件角度来讲,讲SOA很容易否定掉它,但从总体的环境来看,整个生态环境来看,就会发现原来它真能让TCO下降,让架构变得随需应变,现在已经没有用户再质疑SOA了。
记者:提到云计算,用友在私有云这方面能够帮助给客户带来哪些帮助?
林大瀚:由于我们推的是ERP产品,所以,必然会在企业应用上有很重要的一席地位,甚至30%、40%的IT应用都在与ERP相关的种种模块我们都能提供,在这时我们去做云的时候会重点考虑:中国企业的特征是什么;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特征。
有些企业在十年前可能濒临倒闭,可是到十年后的今天,经过黄金十年以后,发现成为全球某方面最大的企业了,这些企业在自己的IT规划的过程中,它能预测到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不知道!这个时候做IT规划的时候很困难。
到底怎么规划,上什么样的设备,规划到三年以内比如说一千万去买了一批设备,结果发现到了第三年发现,业务还没有达到这个规模,但是这个时候这个设备只是原来价格的1/3了,所以,私有云领域更重要的是向客户提供一个弹性的架构或者从资源池里头划拨一部分资源出来供我们的用户是,用户在建整个企业私有云体系的时候,可以划拨一部分我们来使用,然后又是个弹性架构,在这个中间我们可以扩张。
而这个难度在于通常都是多层架构的系统,从应用服务层问题不是特别大,一开始我们就是推开放式架构的机群,但是企业信息处理层,这个是有难度的。企业所推的是集中有管理要集中、信息要集中,最后来整合,而在云的架构上的很多是分布的,尤其在数据处理的时候。
智能监控保障企业私有云建设
记者:有观点称,企业在部署云计算的时候云计算会造成IT系统很复杂,您是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林大瀚:我们回顾一下这20年来的IT发展史就知道,系统越来越复杂了,但表现给客户的界面越来越简单了。
就是什么人都能操作IT系统的一个界面,但是背后的架构是从集中的一个计算机变成了比如机群,然后再变成了有分布式加机群的组合,然后再到云计算,后端的东西是越来越复杂了,前端的东西永远都是越来越简单了。当然了CIO们说的对,后端越来越复杂了,我部署一个私有云的时候是不是很困难,所以,用友在两年前就推出了一款产品,智能机群架构,主要是做什么?在企业的私有云层面,把相关的设备全部监管起来,以及监控平台上的做出来的任何应用的端到端的行为,包括在一个监控点上,甚至能知道某一个客户端使用的是否是正常的,我们做到了端到端,逐层穿透,有这样一个技术,这个技术实际上已经上市两年了,有很多客户,咱们大型客户,包括用户数比较多的。
比如某餐饮企业的快递系统的,他们60多个结点用我们这样的技术,统一管理,人不需要干预。
第一,人不需要去干预这60多个结点,以前是很难想象原来做这些事情的,它的资源能动态分配,月末的时候怎么分配,和月初的时候怎么分配是动态的,这是第一,
第二、在分析系统补丁的时候,过去在讲机器多了补丁都不知道怎么处理,我们能做到不停机,从一个入口更新所有结点的补丁,我们能做到这一点。
第三、在系统监控方面,一个终端客户能够准确的把他的信息表达一个服务支持人员,这是我们的特殊技术,所有软件可能都是说,一个终端人员出现问题了以后,去喊IT技术人员来说我怎么办,这个事情过去了,查查日志在不在,不在这个事情就没法追了,等下一次再重现了。
在软件层面,如果企业就应用我们的软件,不管哪个入口进来,我们都可以知道应用情况是否属于这一个。它是这样的原理,就是说我们都操作相同的结点有很多人,然后应状况用会被回馈到服务端,服务端会把使用状况和其他用户的用况做一个比较,比较以后就知道是不是比其它用户慢等些特征,知道的情况下就很容易获得最新信息,业务是不顺利或者做什么行为。
这套监控软件到今天为止,我们又多增加了一些功能,今年我们又新增了一些功能,但是我们跟踪我们的应用跟踪得更深,更容易准确定位一个问题,在一万个人使用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定位一个人的问题,比如某某人导致某个结点宕机,这类的问题我很容易定位出来。
记者:这款监控软件只是针对于用友的哪款产品,还是整个的产品线?
林大瀚:它是针对用友的J2EE整个平台上开发出来的所有产品,我们看到的CRM、PLP,所有产品只要是基于这个平台开发的都能监控,对于不是我们平台的产品它能监控什么呢,监控硬件设备上的某些参数,这一类的东西它能看得到。
当前,企业的IT的28%的预算在了上新系统上,而72%是花在了已有系统的运维上的,所以,我们这个管得更多的,不但是在这个平台上创建一个新系统,管得更多的是在这个平台上怎么样节约人力来运维这个ERP整个体系。
记者:在您看来用友在云计算有哪些突破?提到产品以及平台,据了解,不久前用友的NC产品达到了5万人在线的这种测试,请您详细的介绍一下?
林大瀚:当我们说到云计算在技术上有什么突破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有两点突破,第一、就是智能机群监控管理,它是在监控管理层来解决了一系列的计算群组你怎样做到自动键控管理和资源调拨,这些技术以及看到每一个层面的有没有瓶颈、有没有问题,这是一个层面。
第二,另一项核心技术,实际上是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我们有一种很特殊的技术,交易数据源,比如云计算有个难点,数据库往云上一放,数据库要弹性扩张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在这个地方有个特殊的技术,把交易数据的读和写剥离出来了,就是说交易数据大集中的部分呢,以写入为主,和少量的读个,然后真正的读我们是有一个叫实时数据同步。
这款产品,它能在不影响交易系统性能的情况下,把交易系统的数据逐级散布到多个可以读的数据源上头,而读的数据源分几种,一种是搜索引擎,一种是开元数据库,还有一种是高性能分析引擎,搜索引擎能干什么呢,有些全文类的检索,有些相关的这种东西,整合是需要搜索来进行,像Google一样的统一界面搜索,这样处理是最方便的。
而这个不是行存储数据库,原来关系型数据库的长项,如果用关系型数据库来做新的损耗非常大,这时的成本非常高,在一个主机上做这样的行为,它产生的I/O压力非常大,导致I/O层面投资又非常高,而把它们分享以后,各个引擎做自己的事情,从整体上来看信息版图又是实时的。
在测试架构中间,数据库是做的交易系统还是做了大集中,它的核心在于用了我们的数据同步技术,它把一部拉到了应用服务层里的内存区间做高性能运算,然后会比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快10到50倍。
记者:就是数据同步这块?
林大瀚:不是,数据同步这块有高性能分析引擎,从ERP角度来看,有九分是读一分是写,如果从数据库仔细看读和写的比例的话,九分读一分写,甚至比这个还要更为夸张,这时候读中间很多都是一些查询、分析、汇总,这样的功能,而真正特别消耗资源的就是分析、汇总,我们把这部分剥离出来了,在一个内存区间里头来做高性能运算,我们很多场景在这个上头会提升10到50倍的状况。
所以,在开放式架构下,我们可以说我们可以做到5万人,否则,我们数据库不可能用一个开放式架构,把大集中的交易数据弄进来。虽然有8路处理器,有多个核,但是如果真正来说5万人的话,至少数据库上头需要32个处理器,如果按做5万人应应用规模来看的话,而且用新技术以后,会把大量的这种分析型业务压缩为原来的1/10,1/50,所以通过这个架构,而且这块的监控和管理调配是通过监控技术来做的,它能主动的把不合理的问题控制住。
记者:5万人这种测试达到这么高,对我们的未来云计算企业里面,做云计算或者应用云计算的时候,有什么样的一个帮助,或者有什么样的好处?
林大瀚:第一、我们现在是用这么便宜的设备,这么少的设备达到这个5万人的测试,那么,用户的人数不到测试的数目(5万人),那么,在硬件投资上本身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而且还可以保持架构的弹性,企业不用用担心样扩张以后IT硬件投资怎么投资。需要有个很好的弹性架构,而我们这个为这种场景首先体现出来是弹性,为规模大的用户体现出来的是什么呢,体现出来是用廉价、更少的硬件来达到相同的计算能力。
产业环境未来云计算成功的关键
记者:您觉得云计算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在于哪些方面?
林大瀚:第一、一个产业环境是否对整体产业环境对它有良好的支撑,如果有那么它更容易获得成功;第二、就是说云计算(私有云)对于IT企业和用户来说意义不太一样,对于软件商来讲,我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解决运维、渠道问题,同时也省了许多的成本,而且能实现弹性扩张,但是对于用户来讲,他可能看到的是事情的另一面,比如分期投资,不需要把硬件折旧了,就像用自来水不需要挖井,直接用自来水就可以。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22954414/viewspace-700853/,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22954414/viewspace-70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