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不一样的产品思维

张小龙:不一样的产品思维

发布于:2013-03-07 10:07阅读数:921

很多产品经理都强调互联网产品要快速试错,不用多完美,要先推出来试试看。

不管是互联网业界,还是非互联网领域的产品爱好者,对微信、微信团队以及张小龙本人都有不完全了解,因为张小龙甚少在公众场合出现,微信团队过去也只有在极客公园的活动上进行过分享。

 

2月底,微信负责人、腾讯副总裁张小龙接受了《商业价值》杂志和极客公园的采访,采访过程中聊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话题。我们将采访的内容整理成了数篇文章。本文是专访系列的第二篇,我们试图总结张小龙不一样的产品思维。

 

以下10点,是从访谈里整理出来的10个关于张小龙产品思维的点,非常有参考价值。

 

一、谨慎试错

参加过极客公园活动的人应该都知道,很多产品经理都强调互联网产品要快速试错,不用多完美,要先推出来试试看。

 

但在张小龙看来,应该对产品有足够理解、对人性和社会的足够把握,才去做尝试,这样的试错才是最有效的。

 

“比如说,我前面有10个点,我预计到9个会行不通,但我都去试。另一种方法是,我们就做一个点,然后这个点的成功概率会更大。微信里,我们用的是后者的方法。”

 

其实微信也有试错失败的时候,但这些失败都不是关键性的。

 

对于微信来说,失败的试错需要确保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结构。

 

“核心的结构我们是不敢轻易尝试的,因为一旦出错了,问题就会很严重了。如果产品本身没有一个成体系的结构,试错的时候就有可能把系统搞乱了,又或者把产品的结构搞得不稳定了。”

 

二、抽象认知产品的本质
当我们问到,如果画一个结构图,觉得微信的原点是什么时,张小龙答道,“是消息系统。它包括了人和信息,他们在系统里流转。”


 
 就像 QQ 邮箱,微信也是一种抽象的消息系统,哪怕以后微信可以连接到物联网,其实走的还是消息的通道,只是把物品拟人化了,它对微信的消息系统结构没有影响,微信不需要去定义一种新的结构。这是一种对系统的抽象认知能力。
 

 “所谓抽象就是要找到所有复杂东西的共性,然后就做共性的这一点点。比如说,公众平台也是一个抽象的产物,有人说它是媒体,有人说它是CRM……但是,对我们来说,公众平台只是一个消息的流转平台,它使得消息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分发到不同的地方。你会看到,对公众平台来说,它足够的抽象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命名它。你不能说这是企业的信息发布平台,也不能说这是新的博客系统,更不能说这是CRM。因为你一说,就相当于把它限制死了。于是我们就命名为公众平台。有人会用来写博客,有人拿来做别的。它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消息系统。”

 

三、不为了占领平台而开发
张小龙认为,微信团队在最合适的时间做了最合适的事,并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最本质的东西,使得微信能够迅速崛起。“QQ 会有在线状态,微信是绝对不能有。这样恰好符合了移动互联网随时在线的技术。”张小龙说道。

 

微信不重视iPad 版,是因为iPad 更多是在WiFi 条件下使用的,如果用户使用iPad 来注册微信,那么你跟他发消息,他可能不能马上收到,这样的体验就会很糟糕,他就丧失了随时在线的特征。“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做iPad 版,如果我们要做,那肯定是我们想清楚了为什么要做,而不是为了多一个平台的终端。”

 

四、抛开概念看需求
外界可能认为,微信的核心是强关系、小关系,通过各种小关系最后形成大关系。但对于每个人来说,他只需要维护自己的小关系。相比,微博是大关系和弱关系。

 

当我们跟张小龙提出这样的说法时,他对“X关系”这样的概念并不感冒。

 

“我觉得业界对于SNS产品的分析太抠概念了,什么是强关系什么是弱关系,说老实话,我几乎没想过这个问题。”

 

实际上,如果以 “X关系” 的概念来看微信的话,你会看到很矛盾的东西,一方面微信不提供好友批量导入功能,不建议用户大量添加好友。另一方面又做了陌生人的交友功能。

 

但在张小龙看来,这些不矛盾的。

 

“我不会用强关系、弱关系来限定产品。我们只是看到,用户有这个需要,然后就去做。你可以看到,其实我们每个人的通信录里什么人都有,你不会说我要去建一个分组是强关系,一个分组是弱关系,甚至懒得去分组,而且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微信的通信录也不会做分组,所有的人都是平淡地在一条线索里面的。”

 

五、好的产品是具有生命力的
微信做了很多事情,摇一摇、扫描二维码、公众平台都是在搭一个台子,似乎微信只要搭了一个台子,所有的事情就会顺势发生了,发生后再看看可以如何做得更多。

 

“我们确实做一件事是希望它自然而然地发生后面的事,而不是我们要通过计划来推动。一旦需要我们去推动,那这件事多半是没做好。”

 

就像摇一摇,微信从来没教用户怎么用它,如果它是有生命力的,用户自然会去使用,不需要产品从运营或其它层面去推动也能流行起来。

 

豆瓣CEO 阿北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2012上有过类似的观点,豆瓣网的很多运营也是通过产品来实现的。

 

公众平台也是如此,事实上你可以看到微信几乎没做宣传,也没召开各种发布会或者开发者大会。

 

“一个系统它真的有生命力的话,肯定会有草和树木长起来,不需要我们去推动。”

 

六、不定义标准答案
微信4.5 启动页面的底图是个只有0和1的黑暗世界,被一团动态的火焰点亮。页面中下部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直接进入微信”,另一个则是“听一首老歌”,崔健的《一无所有》。

 

当问起张小龙“为什么要选择这首歌”时,他笑了笑反问《商业价值》记者:“你觉得是为什么?”而当你问张小龙“微信是什么”或者“公众平台”是什么的时候,他一样会把这个问题抛给你。“你如何使用微信,决定了微信对你而言,它到底是什么”,张小龙说道。

张小龙不给产品下标准的定义,这样一来可以让产品更自由地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象空间,因为产品最终是什么,是用户说了算。

 

七、理解移动互联网的本质
张小龙认为,单纯把PC 应用搬到手机上,那不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你看Google Talk 为什么没有变成移动互联网上每一个人用的工具,它是PC 上的东西,Google 肯定也想把它改造来适应移动互联网,但是这种改造还毕竟是改造,还不是全新为移动互联网而生的。”“拿 QQ 做例子,QQ 会有在线状态,微信是绝对不能有。这样恰好符合了移动互联网随时在线的技术,只有在 PC 互联网我们才会看看对方是否在线然后给他发消息。”

 

实际上,微信正在用移动互联网的本质重新定义“输入”。在微信里,你可以通过“摇一摇”和“扫一扫”来进行输入,这两种方式,在张小龙看来,是符合移动互联网本质的。

事实上,我们可以想象扫一扫可以扫到很多东西,不光是简单的二维码。比如扫一个单词,可能它的英语发音就出来了。摇一摇和扫一扫你不能看它们只是一种娱乐的东西,实际上它们是手机上的交互,手机独有的交互。因为摇一摇时你不需要输入更多的东西,你的地理位置、周边的声音已经自动被收集起来了,它们就变成一种输入方式了。

 

“如果要问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有哪一些,其实是跟传感器相关的,以前我们曾经想过微信的口号,在“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前,我们还想过“微信是你的第六感””。

 

八、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关于朋友圈默认不鼓励发纯文字信息,不光是怕泛滥,还因为张小龙认为,要一个人写一段字的难度远远大于他发一张图片,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说,你让他一天写一段话出来,而且这段话还得让别人看到,他还要写得好,其实很难。

 

“我希望我们的产品是每个人都能用的,那么,图片是最好的介质,图片每个人都会发。当时做朋友圈的时候我想,其实新浪微博很多人都不会用,有相当大一部分不用。朋友圈的目的是要让每个人都能用,如果你要完成这个目的的话,你一定要把门槛降到最低,降到哪怕一个农民工也会用,这种挑战难度其实挺高的。如果是文字和图片都有的话,反而不容易达成这样的目标。比如说,你的文字写得好,你肯定会每天都写一些,你的朋友一看,你的水平那么高,我肯定不写了。又或者你看别人的文字那么诗情画意,你拍一个吃饭的画面,你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我觉得做一个小众的产品,满足自我的爱好,其实反而相对很容易。有一次有一个朋友跟我争论说,你们这个朋友圈照片不清晰,没有Path 的好,很多人会拿Path 来做对比,我当时就跟他说,你要做一个让你自己觉得很完美的产品还是做一个让大众用户都觉得好用的产品?很多人忘记了最终的目的,以为自己是代表了大众,其实不然。所以微信里所有的功能你能发现,我们不会去为某一个小众去开发某种功能,然后让这个小众群体觉得高兴。相反要让无论是70岁的老人还是10岁的小孩都觉得好用并且能用起来,并且用起来和我们用起来是没有差异的。微信里有很多功能都是这样的,比如摇一摇,确实每个人都能用。对讲机我们只做了一个开关按钮,也是这样的。”


 

九、寻找人类的共性
张小龙聊到,微信团队其实很少看统计数据,也几乎没从统计数据里看到用户的喜好。他们也不会去了解手机QQ 的统计数据来指导微信的工作。那么,他们如何识别不同的用户,为他们提供不一样的服务?

 

张小龙认为,所有用户应被看作是一个人,这个人是没有性别、年龄、区域、教育程度的属性,他就是一个对象,他包括了所有用户,他是所有用户所有需求的交集。

 

对广泛用户的服务是一个基本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不能代入自己太多的态度,还是要更多地看广大用户的需求。同时还应刻意地要把所有人都拉到公平的线上,以至于有些人的能力可能会被抑制,但是也要让整体的用户用起来。这也应该是微信能如此迅速崛起的原因。

 

实际上,你在极客广播里,也经常看到一些产品大师们提及“寻找人类的共性”,而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十、产品应保持核心的结构
微信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保持着核心的功能结构:一套包含众多对象和消息的I/O 系统。其它的功能几乎都以插件的形式存在,甚至,像是根本不存在。像摇一摇、漂流瓶这些功能,其实都是可以从微信里拿掉的。它们的有无都系统的结构是没有影响的。

 

同理,公众号也不会让微信复杂化,如果你不关注公众号,你不会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公众号已经是一个平台,但在微信里它没有地方存在,除非你关注了一个公众号你才能看到它。

那么,这样一个大平台对微信来说,是没有增加复杂度的,也没有破坏微信的结构。从结构上来说,公众号是一种动态的消息,它不是静态的结构。

资源下载链接为: https://pan.quark.cn/s/22ca96b7bd39 在当今的软件开发领域,自动化构建与发布是提升开发效率和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Jenkins Pipeline作为一种强大的自动化工具,能够有效助力Java项目的快速构建、测试及部署。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利用Jenkins Pipeline实现Java项目的自动化构建与发布。 Jenkins Pipeline简介 Jenkins Pipeline是运行在Jenkins上的一套工作流框架,它将原本分散在单个或多个节点上独立运行的任务串联起来,实现复杂流程的编排与可视化。它是Jenkins 2.X的核心特性之一,推动了Jenkins从持续集成(CI)向持续交付(CD)及DevOps的转变。 创建Pipeline项目 要使用Jenkins Pipeline自动化构建发布Java项目,首先需要创建Pipeline项目。具体步骤如下: 登录Jenkins,点击“新建项”,选择“Pipeline”。 输入项目名称和描述,点击“确定”。 在Pipeline脚本中定义项目字典、发版脚本和预发布脚本。 编写Pipeline脚本 Pipeline脚本是Jenkins Pipeline的核心,用于定义自动化构建和发布的流程。以下是一个简单的Pipeline脚本示例: 在上述脚本中,定义了四个阶段:Checkout、Build、Push package和Deploy/Rollback。每个阶段都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置和调整。 通过Jenkins Pipeline自动化构建发布Java项目,可以显著提升开发效率和项目质量。借助Pipeline,我们能够轻松实现自动化构建、测试和部署,从而提高项目的整体质量和可靠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