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并发数:分为系统用户数-该系统的注册用户数。
在线用户数-登陆系统的用户。
并发用户数-对服务器产生压力的用户。
2、相应时间=网络传输(请求)时间+服务器处理(一层或多层)时间+网络传输(响应)时间+页面前端解析渲染时间
3、每秒通过事物数(TPS):当压力加大时,TPS曲线如果变化缓慢或者有平坦趋势,很有可能是服务器开始出现瓶颈了。
4、每秒点击数:用户每秒向Web服务器提交的HTTP请求数。点击一次可能对应多个HTTP请求。
5、吞吐量:单位时间内系统处理的请求数量。
吞吐率:用户在给定的一秒内从服务器获得的数据量即服务器返回的数据量。
6、思考时间:用户进行操作时,每个请求或者操作之间的间隔时间。
7、资源利用率:CPU-系统CPU是处理系统本身所占用的资源;用户CPU是处理程序所占用的资源。
Load Average-一段时间内CPU正在处理和等待CPU处理的任务,即CPU使用队列的长度的统计信息。
Memory-将各种信息收集起来放在内存中存放。
队列-等待处理的事物。
IO-与磁盘的交互,重点关注交换频率和磁盘队列长度。
网络-关注网络流量是否存在网络带宽的瓶颈。
二、
1、基准测试:对系统做一次性能评估作为后续开发调优的参考。最好每次只修改一个地方,这样能准确的判断出哪个地方会对性能产生影响。
2、并发测试:很多用户按照预定的场景并发请求某个业务或功能时是否出现并发问题。并发数=PV/PV Time X 页面连续次数 X HTTP响应时间 X 因数/Web服务器数量
其中PV Time是PV的统计时间,换算成秒,一天是86400s。页面连续次数包括外部的JS、CSS、图片等,一般为10。HTTP响应时间一般为1s甚至更少。因数 一般为5。
3、负载测试:确定所要测试的业务或者系统的负载范围对其测试。
4、压力测试:没有预期的性能指标,不断地加压,看系统什么时候崩溃,以此来确定系统的瓶颈或不能接受的性能拐点,以获得系统的最佳并发数、最大并发数。即高负载的负载测试。
压力测试侧重压力大小,而负载测试强调压力持续时间。
5、稳定性测试:长时间运行,在这段时间内观察系统的出错几率、性能变化趋势等。
6、失效恢复测试:关注系统出现问题后能否根据预先制定的策略恢复,且恢复后能否正常运行。
7、现网性能测试:在实际网络、实际环境中进行测试。尽量不要进行,风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