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与一名写了10万行代码本科生的交流

本文通过与一位有着丰富编程经验的大学生的对话,探讨了编程爱好、职业规划及研究生教育的意义。强调了热爱编程的重要性,以及面对不同选择时应有的态度。
本文来自优快云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youkuaiyun.com/bitfan/archive/2010/01/30/5272385.aspx
与一名写了10万行代码本科生的交流



金旭亮


我在《与学生谈“考试”与“编程”》一文的回贴中,看到了以下这名学生给我提出的问题:



========================================================

金老师您好,我是大四的学生。我旁听过您的几门课,并且从大一的时候就很关注您关于教育界的独到看法。有时真的令我茅塞顿开。我有几个问题,望您不吝赐教:在说问题之前,我想先大概说下我自己的情况。



大学四年,我和普通学生没什么差别,我也玩游戏,我也旷课,我也挂过科。但是我喜欢写代码,喜欢架构,现在大概有小10万行的代码量。大二的时候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最终决定考研。考研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升华自己,当然,学历也是一个因素吧。



下面说我的问题:

1. 寝室有个同学,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编程经验极少。上个月签约了海信的技术研发。待遇还不错。我因为考研没去参加前段时间的招聘会。在成绩方面我很自卑,除了几门专业课分数在90分以上其余“惨不忍睹”。同样是4年的大学,最后到了工作岗位,并没有多大的差别,这段时间我一直很迷茫的是:有人选择了简单的路走,有人选择了困难的路走,最后我们能在什么地方体现出差别呢?



2.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您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3.关于研究生,众口不一,就您认为,我上研究生是不是一条正确的路?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浏览我的问题,期待您的回复。有些想法可能比较幼稚,望您指教!



============================================================



感谢这名同学对我的信任。



首先我要指出,有困惑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啦。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吧。



我虽然比你年长些,但对许多问题尤其是社会、人生等方面也是困惑很多的。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发觉有些事我看明白了,有些事我反而看不明白了,有些事我变得自信了,有些事则发现严重地高估了自己。



我更为感叹的是时间,一去永不回,这其中的真切感触,是我年轻时所没有的。我现在越来越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能力有限的凡人,这辈子能有时间把自己该做能做并且可以做好的事完成,就不错了。



因此,下面我对你所提问题的一些观点,并不一定符合你的实际情况,仅供参考吧。



让我试着分析一下你的特点。



你说到大学四年编了近10万行代码,这说明一点:你喜欢编程,否则,是不会有“编10万行代码”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因此我恭喜你,你能在人生较早的阶段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点,已经比你的很多同学强了,据我观察,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又能干什么并且应该干什么的估计高达90%。



另外,大二的时候你就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并决定考研,这也说明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不是一切都随大流的没有主见的。



从这两个方面看,你将来绝不会是一个平庸无能之辈。



再来回答一下你提出的问题:



第1个问题:你的同学不会编程,但他得到了一个待遇不错的工作,而你自认为“比他强”,但却好象“运气不佳”,不太容易找到好的工作,因此心里有点不平衡。



其实,这种情况太普遍了,你看看人类历史上有多少有才华的人一辈子都穷困潦倒?梵高在世时他的画无人问津,一死之后,他的作品价格“天上地下” ;伟大的诗人杜甫,一辈子仕途不顺,死于寂寞之中,……



因此,有能力不等于你就有好机遇,有好的发展,有好的成就。这是第一点。



另外,你怎么知道你就一定比你的同学强?你也许开发能力比他强,实践能力比他强,但你其他方面就一定比他强吗?他有没有比你强的地方?而用人单位就看上了他的这些优点?另外,找工作,“实力”是硬指标,但“运气”也很重要。人“点背”的时候,喝凉水都会塞牙。然而另一点也是对的:没有人能永远走运,也没有人会永远倒霉。



你所提的问题一定是你经过思索之后的,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水平:



同样是4年的大学,最后到了工作岗位,并没有多大的差别,这段时间我一直很迷茫的是:有人选择了简单的路走,有人选择了困难的路走,最后我们能在什么地方体现出差别呢?



我的回答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胜利者不是开头跑得快的人,而是耐力好,能在中途不断加速,最后坚持到终点的人。



我看到,多数的普通人追逐理想最多追到中年,到那时,对自己的能力局限也都比较清楚了,也就放弃了努力,进而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孔子就不一样,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一辈子发愤学习,“不知老之将至”……,所以虽然有人说孔子是丧家之犬,一辈子都“四处碰壁”,但上千年下来,人们只记住了孔子,那些讥讽他的人事实上等于没有存在过。



这就是差别。



人生之路,开头好走的所谓“捷径”,往往到后面会越走越不“捷”,而一些看上去很难走的见效很慢的“正路”,却会越走越宽广。我的同事,珊瑚虫QQ的作者Soff,那么聪明能干的一个小伙子,不就因为想走快速见效的致富“捷径”,后来才发现自己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第2个问题,对于你这样的人,我觉得你的亮点应该是你拥有对所从事的软件开发工作的热爱,热爱会带来激情和投入,这时,编程不是负担,不是为了糊口而不得不为之的,你会获得好的工作成果,你会获得不断提升的能力,你会获得同事和朋友的尊敬,在现在这个因为和平所以比较“正常”的大环境,因“热爱而敬业”会让你有更大的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尤其是现在这个可以说是“为了利益而道德沦丧”的时代,敬业与良心,更显出其非同一般的价值。



一个人,如果他所干的工作与他的兴趣和擅长一致,那么,他干不好这份工作实在是一件小概率的事件。



第3个问题,关于研究生。



我个人认为,对于你而言,其实出去工作和继续读研都是可行的。



找工作就不用说了,把你的长处Show出来,主动出击寻找机会,在北京这样一个中国软件业的中心,一个有10万行编程经验的人,会“找不到工作”?我不相信!



如果读研,你要分清楚你想走科研还是到业界打拼。你的学长林健(你可以在《我是一只IT小小鸟》中看到他的自传),他的开发能力就很出色,四年下来写的代码不比你少,最终他做出的决定就是走科研,所以,他选择到中科院硕博连读。如果你不打算读博,那么,利用读研的两年半时间好好地学习理论,把你的实践经验用理论的力量进行升华。



为什么我推荐你在读研阶段要好好学些理论?



因为我有这样的感觉,本科阶段硬塞进去学的那么多理论,实际上都是夹生饭,多数学生根本就没学懂。就我自己的体会,有些计算机理论(比如面向对象、操作系统),非得经过数年的反刍、实践和探索,才算是更明白了一些,还不敢说就真正把握了精髓。





仅靠实践,往往得到的是片面的、偏颇的、浮于表层的东西,是不行的。然而,脱离实践的理论我看更糟,现在不少的所谓研究,纯属自娱自乐,弄虚作假,金玉其表,败絮不少。所以李开复才强调:要做有用的研究。





现在中国的科研境况实在不怎么样,不说也罢。



我看到你自己说除了少数专业课,其他的课程的成绩不理想。这是值得警惕的。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你应该保证在其他课程都能达到普通本科生应该达到的水平,但你可能忽视了这点,因此,你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四年已经过去,事实已经如此,就不再想它了,关键是日后一定要注意要“发展均衡”一些,你首先要保证其他各方面都达到了基本要求,然后,你的特长才能使你“脱颖而出”。



“偏才”和“怪才”的成长之路会比较曲折。因此,理想情况是:你有自己的独特长处,人所不及,而你的其他方面,也都能达到普通人的水平。



靠你自己努力了。






期望我的这些看法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优快云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youkuaiyun.com/bitfan/archive/2010/01/30/5272385.aspx
<think>嗯,用户需要关于社会工作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主题是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小组研究。首先,我应该确定这个主题的关键点。学业倦怠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特别是小组工作的应用。 可能需要先理解学业倦怠的理论基础,比如Maslach的理论,三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个性化、成就感低落。然后,考虑如何设计研究框架,比如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的选择,定量还是定性,或者混合方法。 用户的问题中提到的是小组研究,所以重点应该放在小组工作的介入策略上。需要搜索相关的研究案例,看看其他学者是如何设计这类研究的,可能包括小组活动的具体内容、评估方法等。 还要考虑论文结构,是否符合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比如摘要、引言、文献综述、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可能需要指导如何组织这些部分,特别是方法部分,如何描述小组工作的过程和评估工具。 另外,参考文献的查找也很重要,确保引用了最新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国内外的社会工作介入学业倦怠的案例。可能需要推荐一些数据库或者关键词,比如CNKI、万方,或者使用“学业倦怠”、“小组工作”、“社会工作介入”等关键词进行搜索。 用户可能需要具体的作技巧,比如如何提出研究问题,如何分析数据,如何讨论结果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于本科生来说,可能需要注意方法论部分的详细描述,以及伦理问题的考虑,比如参者的知情同意。 还有,可能要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比如如何招募小组成员,设计多少次小组活动,使用哪些测量工具,比如MBI-SS量表。需要确保这些方法在现实中可行,符合学术规范。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时要围绕用户主题,可能涉及理论框架的选择、研究方法的具体设计、数据收集工具的应用,以及如何优化小组工作的效果等方面。确保问题有针对性,能帮助用户进一步深入他们的研究。</think>通过文献梳理实证研究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小组研究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理论框架构建** 采用生态系统理论整合学业倦怠的个体-环境互动机制,结合Maslach倦怠三维度理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建立$H = k \cdot \int_{t1}^{t2} (E + S) dt$的干预模型,H代表干预效果,E为环境支持因子,S为自我调节能力,k为小组动力系数 **量表工具选择** 推荐使用修订版MBI-SS量表进行前测后测: ```spss GET DATA /TYPE=XLSX /FILE='/路径/MBI-SS.xlsx' FREQUENCIES VARIABLES=EE DP PA /FORMAT=NOTABLE /HISTOGRAM NORMAL ``` **小组方案设计** 1. 6-8周结构化干预周期,每周90-120分钟 2. 三阶段模块:认知重构(1-2周)、行为训练(3-5周)、社会支持网络构建(6-8周) 3. 运用角色扮演技术时需遵循$R = \frac{A \cdot B}{C}$公式,R为角色效度,A为情境真实度,B为参者投入度,C为干预师引导系数 **伦理效度控制** 研究需通过高校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IRB编号格式:XX-YYYY-ZZ),采用三角验证法确保研究信效度。成员异质性控制在$\sigma \leq 0.5$范围内,使用SPSS进行ANOVA方差分析时设置置信区间95% **成果呈现规范** 定量数据可视化推荐使用Tableau制作动态图表,质性资料采用Nvivo12进行编码分析。论文结构建议包含干预前后SCL-90量表得分对比,需注明$p < 0.05$的显著性标记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